APP下载

《针灸大成》灸法临床经验探讨

2018-01-18王道均陈峰周斯琪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针灸大成选穴施灸

王道均陈峰周斯琪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2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嘉兴314000

3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

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十卷,包含容括了关于针灸理论操作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详实,见解客观精辟,其中很多内容依然值得当今临床学习与借鉴。以下就《针灸大成》中关于灸法的内容作一探讨。

1 灸法的选穴方法

1.1 辨证选穴,脉理为要:杨氏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篇中有98条条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作出分析,在治疗上先辨证后列出针灸处方,如在头痛篇中将头痛分为“正头大痛”“偏正头风”“头风目眩”“头风项痛”“醉头风”五种证型,根据证之不同选择不同的主治穴位,又依据患者的兼病随证添加治疗穴位,从而做到了“法随证立,穴随法定,随证变通”[1]。《针灸大成·医案》“张靖宸公夫人”一案中,张夫人崩漏不止,其有发热、骨痛、周身烦躁等病重症状,杨氏“诊脉六数”做出诊断:患者本是外感,却被误用寒凉药物致此。于是予患者服羌活汤,而后身热退去,其余不适症状也得以缓解。由于患者元气尚未恢复,遂加用灸法,灸膏肓、足三里,此二穴可以温阳护胃,扶助正气以扶正祛邪,而后痊愈。故杨氏在此案中论有“凡医之用药,须凭脉理”,由此可以看出杨氏在临证治疗中注重脉理,并主张通过探究脉象推断病症本质及其来源,为查明病因病机及决定治法治则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1.2 精简选穴,善用特定穴:《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有言:“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之,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杨氏认为,穴位选择不在多,而在于针对病因病机选择相应的穴位,少而精。故其在《针灸大成》采用针灸治疗的29例医案中,有14案仅选取了一或两个穴位,如在《针灸大成·医案》所载“虞氏膈气、羸瘦”案中,杨氏仅取了气海和膻中两穴,气海为奇经八脉之任脉经穴,能固精益肾,培补元气;膻中穴为八会穴之气会,心包募穴,可缓和疏解气机。此二穴一补一疏,甚为精妙。杨氏在《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中云:“圣人之定穴也,有奇有正穴者……而定穴兼夫奇正,尤智巧之所存。”其多主张使用特定穴,有针对性地治疗。杨氏针灸医案中共选用27穴,多选门、海、俞、募、原、络、交会穴,其中五输穴6穴(合谷、中冲、曲池、足三里、照海、列缺),络穴3穴(鸠尾、长强、内关),募穴3穴(中脘、膻中、章门),背俞穴3穴(心俞、肾俞、肺俞),其他12穴(气海、风市、阴市、环跳、膏肓、食仓、印堂、绝谷、手三里、巨髎、俞府、肩髃)。

1.3 循经选穴,对应病位:杨氏注解《标幽赋》中提到“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在针灸临床治疗中,选择正确有效的经络是取得快速准确疗效的关键。《针灸大成·医案》“滕柯山母患手臂不举”案中,杨氏辨此症为痰阻经络之痹症,其脉沉滑,并伴背部恶寒而体感倦困之症,诊其病位在肺、胃、肠,故三经同治,选取肺经背俞穴理肺化痰,大肠经合穴曲池疏通大肠,调和气血,胃经合穴足三里健脾祛湿化痰,使痰去络通而愈。另有“户部尚书王疏翁”一案,患者痰火炽盛,伴手臂疼痛难伸。杨氏了解疾病本质,辨证为肺络不通,应疏通手太阴肺经,并祛除手阳明大肠经痰湿,因此选择针刺肩髃和灸肺俞穴的疗法,治愈了患者。此外,杨氏总结祛除腹部疾病,可灸足三里;治疗头部眼部疾病,则灸合谷;手臂部疾患取肩髃、曲池等,为不同病位的疾病选穴作出参考。

1.4 近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结合:近部选穴是在病变局部或附近选取相关穴位的方法,而远部选穴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分别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和“经络所在,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2]。《针灸大成·医案》“三郎患面部疾”案中,杨氏诊断之后予针刺巨髎、合谷等穴位,而后加灸足三里,得获痊愈。本案中,巨髎是足阳明胃经行于面部穴位,位在面部,属局部取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其位于手背,为远端取穴;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艾灸胃经合穴足三里,其位在小腿外,属远端取穴,此穴可生化气血而上荣于面,故能使面疾获效。

2 灸法操作要点

2.1 合理选择施灸壮数:在施灸壮数的选择上,杨氏提出应根据施灸部位和病情不同而灵活选择。《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中载根据穴位所在部位肌肤的厚薄,结合病情变化,指出井穴、面部穴和督脉经穴不宜多灸,腹、背、四肢部穴则宜多灸。《穴有奇正策》指出人的肌肤有薄厚之分,有深浅之分,因此施行灸法不可一概而论。医生应该根据不同的患者,依据病情变化而施用不同的灸法,这才是“圣人望人之心也”。此外,杨氏列举出了需要特别注意施灸方法的穴位,肌肉单薄的穴位“手太阴少商”不适宜重灸,足厥阴肝经的章门则需要重灸;“灸不可不及”应该重灸,如果灸之不及则可能会引发气血壅滞。多灸容易导致伤身的穴位有:承浆、脊中、少冲、涌泉;而背部的膏肓,腹部的中脘穴,足三里和曲池穴,与章门穴一样,适合多灸。与此同时杨氏还提出应依据病情选择施灸壮数,遇到特殊情况,应该随机应变。如《针灸大成·医案》中“公子箕忽患惊风”病情十分危重,杨氏灸中冲、印堂、合谷等穴位,每穴都有几十壮之多,才使患者病情缓解。杨氏认为,当下病情如果按照古法只灸三五壮就停止,便不会有疗效,故医者应当根据病情轻重选用合适的灸量。

2.2 依穴位定体位:杨氏认为在灸法操作时,于施灸之前要明确穴位所在,依据穴位选择适合的体位,做好准备,并提出在施灸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体位固定,以防灼伤。《针灸大成·灸法》引用《千金方》的观点:“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认为施灸时应该按照穴位的分布选择合适的体位。操作时身体舒展平直,不要倾侧,因为不当的体位会影响穴位施灸,伤害到皮肤。

2.3 施灸有序:对于施灸顺序有较多的考究,杨氏认为施灸时应该遵循相应的顺序,不仅要考虑施灸部位,还要考虑刺激量的多寡等因素。《针灸大成·炷火先后》指出施灸顺序:应先灸阳面后灸阴面,即从头部左侧开始向下,然后再从头部右侧向下施灸。之后又有补充: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施灸量少的部位,后灸施灸量多的部位,依次增加,施灸顺序应审慎。

2.4 巧施灸法:《针灸大成·卷九》中提到了施灸时具体的补泻方法,总体上以虚补实泻为纲领,遵循中医基础理论原则,虚损补而气盛泻。行灸法补法时,不可吹灭艾火,静待艾火自然熄灭,随即紧按施灸穴位,无使经气外泻;而施泻法时,则要鼓吹点燃的艾火,使其加速燃烧,以使邪气外泻。灸寒热之法杨氏采用了《素问·骨空论》中的理论:先灸大椎,然后灸绝骨,依据年龄大小选择施灸壮数,一岁灸一壮,每多一岁而多灸一壮。视背俞陷者灸之,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肋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趾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肉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穴灸之。杨氏在临床上对于不同的病症,采用了不同的灸治手法,从而达到补气益血,散寒祛邪,扶正固本等功效,同时也是其精于临床,善于辨证论治的体现。

3 灸法的适用范围及灸后调摄

3.1 适用范围:灸法的刺激因素、作用方式和操作方法在临床应用上有其特点,因此灸法的临床适用范围也有其侧重之处,擅长治疗虚寒病证及预防保健之用,《针灸大成》中适用灸法治疗的病症广泛,含括内外科杂病,同时也常作为协同治疗手段应用于治疗中。

3.2 灸后调摄:《针灸大成·灸后调摄法》指出“灸后不可就饮茶”,因为饮茶可能会解艾灸之火气,灸后立刻进食则可能阻滞精气,应该等一两个时辰再进食;“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则为灸后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尤其禁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食品方面需要禁忌生冷的瓜果。建议食用“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肥甘厚味不宜食用,因为“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新鲜的鸡羊鱼肉等,虽然能发火有助施救疗效,但只能在灸后的头十几天,半个月以后就不宜食用了,等等。大体来说,施灸后忌情绪剧烈波动,忌强烈的冷热刺激,忌过饥、过饱、饮茶、饮酒、食用辛辣油腻之物。

4 小结

《针灸大成》中指导灸法临床应用的思想和中医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即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杨氏在灸法治疗中将人作为一个整体,以辨证论治为本,以标本缓急为用。他强调辨证选穴,谨守病机,注重施灸顺序和灸量大小,根据施灸部位及患者的病情等因素决定,同时注重灸前灸后的养护调摄问题,整体与辨证的契合,充分体现了杨氏先进的临床理念。

[1]张锦平.《针灸大成》杨氏临证选穴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34-35.

[2]杜元灏.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3.

猜你喜欢

针灸大成选穴施灸
《针灸大成》治疗泄泻浅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症选穴规律研究
《针灸大成》治疗赤带的经验浅析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中暑
《针灸大成》中列缺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