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针灸大成·治症总要》用穴处方配伍特点

2018-01-18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针灸大成选穴杨氏

袁 莹 陈 峰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针灸大成》由明代医家杨继洲所著,该书内容丰富,论述精辟,见解客观,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对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针灸大成·治症总要》是杨氏临床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整篇内容以问答的形式,详细论述了常见病症的辨证原则和治疗方法,共分151条,包括了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五大类。其中内科分类为肺系、心系、脾胃、肝胆、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七种。现将其治疗内科病用穴处方特点归纳如下。

1 辨证求因,对证选穴

中医以整体观念为临床治疗的第一要务,杨氏也以此作为针灸治疗的准则。首先辨证论虚实、寒热、表里及标本缓急,然后制定治疗法则。

如治疗心系疾病,第四十五条载:“心胸疼痛:大陵、内关、曲泽;问曰:心胸痛从何而得?答曰:皆因停积,或因食冷,胃脘冷积作楚。”心胸疼痛选大陵、内关、曲泽,大陵是心包经输穴、原穴,内关是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曲泽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三穴皆奏宁心安神、和营通络之功,对各种原因引起心胸痛皆有奇效。然饮食停积、气滞冲心而导致胃脘痛,其病机在脾胃,宜宽胸和胃,选中脘、上脘、足三里。中脘、上脘位于腹部,局部取穴治脘腹痛,其中,中脘既是胃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腑会,有和胃健脾之功效,足三里是胃经下合穴,“合治内府”,此三穴通调腑气,和胃止痛。抓住心胸病的本质及其他可导致本病的因素,选用本经和表里经的要穴组方,及其他对症穴位治疗。

又如对于牙疼治疗,第三十四条载“皆因肾经衰败,上盛下虚,阴阳不升降,故得此症”。牙齿肿痛,多因胃肠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化火循经上扰,然肾主骨,主水,属阴,若肾精虚衰而骨坏形脱,肾阴不足而虚火上炎,表现在牙,病机似火,然关键在肾,故选用“肾俞、三里、合谷”。

2 精选腧穴,注重手法

《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共用穴171个,其中经穴149个,经外奇穴22个,其中合谷穴配方用穴57次;足三里穴47次;其次以百会、太阳、人中、风池、颊车、行间、关元、曲池、中脘、天枢、阳陵泉、委中、内庭、昆仑、肾俞等穴使用率较高。

如第十三条载“醉头风:攒竹、印堂、三里。问曰:此症前穴针之不效,何也?答曰:此症有痰饮停于胃脘,口吐清涎,眩晕,或三日、五日,不省人事,不进饮食,名曰醉头风。先去其气,化痰调胃进食,然后去其风痛也。中脘、膻中、三里、风门”。先用攒竹、印堂、足三里,按所诉证候分析,选穴重在局部治疗。痰饮所致头风之症,因“脾为生痰之源”,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于全身而成痰湿,痰流窜经络致气血阻滞;痰饮停于胃脘,胃纳失常而不进饮食;风阳夹痰上升,蒙蔽脑窍,神机失用而眩晕不省人事。追其本质病位关键在脾胃,故加用中脘、膻中、风门、三里。中脘、膻中宽胸理气,同时局部调节脾胃气机;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强壮要穴,可健脾益气;风门乃祛风要穴。用六穴配伍处方,体现杨氏精选腧穴的用穴特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亦十分注重针刺手法的运用,指出“针不知分寸,补泻不明,不分虚实,其症再发”。作为针灸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手法的运用,对临床疗效有极大的影响,杨氏对手法有很深的认识,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配穴处方中就标明了针刺的补泻手法。

如第一百十七条载“伤寒无汗:内庭(泻)、合谷(补)、复溜(泻)、百劳”,第一百十八条载“伤寒汗多:内庭、合谷(泻)、复溜(补)、百劳”。风寒之邪束表,腠理闭塞,津不得泄而无汗;风邪外袭,而风性疏泄,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营卫不和,则汗出。内庭清热,合谷祛风解表,复溜滋阴益阳,百劳补肺益阴,针对两种病机虽选穴一致,但手法不同而作用不同。

又如对四肢麻木的治疗,第一百五十一条载“四肢麻木:肩髃、曲池、合谷、腕骨、风市、昆仑、行间、三里、绝骨、委中、通里、阳陵泉。此症宜补多泻少。如手足红肿,宜泻多补少”。血虚生风则麻,选用局部取穴及多气多血之阳明经穴,“虚则补之”而补多泻少;因热毒壅滞气血而手足红肿,宜泻多补少。

第四十八条治小腹胀满症载“皆因停饮不化,腹胀。此症非一,有膀胱疝气,冷筑疼痛;小便不利,胀满疼痛;大便虚结,胀满疼痛,推详治之。再刺后穴:照海、大敦、中脘(先补后泻)、气海”;第七十四条治疟载“先热后寒:曲池(先补后泻)、绝骨(先泻后补)、膏肓、百劳”;运用针术应掌握深浅方向角度,辨虚实,灵活应用各种补泄手法,方能获长效。

3 重视脾胃,顾护正气

“脾为后天之本”,故脾胃在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重要的作用,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常关系到疾病治疗的各个阶段。杨氏认为“脾胃乃一身之根蒂,五行之成基,万物之父母,安可不由其至健至顺哉?苟不至健至顺,则沉疴之咎必致矣”。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用穴47次。《灵枢·五邪》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主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且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脾胃互为表里,调胃即理脾,脾健则后天元气足,正气不衰,则邪不可侵,故针足三里具有益后天而养先天、调脾胃而运中州、强身健体之效[1]。

足三里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在各种病证中杨氏都有运用。如第三十五条载“耳内虚鸣:肾经虚败,气血耗散,故得此症。复刺后穴:太溪、听会、三里”;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则后天难养,足三里健脾益气,使后天得以充养,以后天滋先天,正气方足,配合太溪固肾,听会局部治疗,则病症可愈。第四十七条治腹内疼痛云“内关、三里、中脘”及第四十八条治小腹胀满症“内庭、三里、三阴交。对疼痛胀满辨证,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不论气虚还是血虚,皆可致气机运行不畅而郁滞,足三里可振奋阳气,配合内关、中脘、三阴交等穴宽胸理气、和胃健脾、益气养血,则血荣气通病症愈。第七十七条载“翻胃吐食:中脘、脾俞、中魁、三里”,中医学认为“翻胃吐食”病机是胃气逆乱,升降失和。脾胃为三焦枢纽,脾胃失和、气机不调,中脘是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脾俞是脾的背俞穴,脾胃互为表里,脾俞与中脘俞募合用起健脾理气之功;中魁穴为经外奇穴,是治疗翻胃、呕吐、呃逆等症的经验有效穴;与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足三里穴合用,四穴配伍共治“翻胃吐食”之症。

杨氏重后天、顾脾胃的思想对针灸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重后天、顾脾胃的特色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想重要内容。

4 小结

《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的处方用穴是杨氏对临床治疗的重贡献之一,其病症辨证分析,以证论治,选穴精练,处方重注针刺手法的运用,并根据病情的特点进行针药合用,以提高疗效。特别是他十分注重脾胃,以健脾和胃,扶持人体正气为治疗的第一要务,体出杨氏针灸处方选穴的特点。

[1]]任秋生,王均炉,倪剑武,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足三里对开胸术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3):162-163.

猜你喜欢

针灸大成选穴杨氏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针灸大成》治疗泄泻浅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症选穴规律研究
《针灸大成》治疗赤带的经验浅析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针灸大成》中列缺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