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文甫活血化瘀法治疗温病经验

2018-01-18乐斯婳林友宝陈洪宇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范氏伏邪风温

乐斯婳 林友宝 陈洪宇

1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门望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宁波 315000 3 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4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范文甫(1870—1936),字赓治,晚号文虎,浙江鄞县(现宁波海曙)人。行医四十余载,初擅疡伤,继专精内科,临床擅于治寒,亦长于治温。处方用药,审慎果敢,不拘常格。

外感热病中,活血化瘀法常用于治疗温病的各种瘀热互结证。《金匮要略》载“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指出热邪是导致血瘀的原因之一。而医界开始广泛重视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乃始自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叶天士《温热论》提出“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指出温热之邪深入血分,治疗当凉血与活血并重。范氏认为血瘀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病机:气虚、血热互结、痰瘀同病,因而治法亦异[1]。温病中活血化瘀法的运用策略,范氏推崇叶天士及王清任,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现据其医案,阐述如下。

1 风温身痛,佐以活血止痛

部分医家认为瘀热贯穿温病的始终,各个阶段均可运用活血之品。而范氏认为,温病尚在气、卫,未及营血者,当宜轻清为主,可根据病情适当佐以活血药。此时的活血化瘀药,范氏一般选用桃仁等药性平和且入肝经之品,取其调畅血脉,通经止痛之意。

如治:陈师母。风温内热,干于经络,面部浮肿,通体疼痛,热迫下利。炙鳖甲、麻仁、杏仁、桃仁各9g,生石膏、小生地、鲜水芦根各24g,生甘草3g[2]。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本案中风温之邪由卫入里,气分热炽,当有发热、口干等症。风温犯肺,肺失通调,津液失布,故面部浮肿。热邪干于经络,经络瘀阻,不通则痛,故见通体疼痛。范氏用俞氏清燥救肺汤加减,方中生石膏、杏仁清热宣肺,通调水道;生地、鲜水芦根清热生津;麻仁、鳖甲养阴润肺;佐以桃仁,活血祛瘀通滞止痛。患者遍身疼痛,鳖甲可息内风,配合芦根、石膏、杏仁、桃仁等亦有豁痰止痛之功。

2 热入营血,直须凉血散血

温病由表入里、由气入血,在营血分的病机病理主要为热伤营血、动血耗血、瘀热内阻。故活血化瘀法在营血分证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范氏此时往往重用活血祛瘀药,并常将多种活血药配伍,相须为用,增强疗效。范氏将斑点、出血作为重用活血化瘀法的辨证要点。温热炽盛,或失治误治,热入营血。营血受热,上扰心神,则见谵语;热伤血络,故见斑点;热迫血妄行,则致窍道出血。

如治:陈君。温热日久内陷,身热神昏,谵语烦躁,涩脉见于关下,细按之觉沉数。唇焦,牙齿缝中出血,舌黑而焦,有横裂纹起芒刺,鼻血出多量。热结旁流,下利清水,又有宿粪。奈何?唯有急下以存津,以希生机。炒枳壳、川朴各6g,生大黄、元明粉各9g,麦冬、元参各12g,大生地24g。二诊:服前方此刻得下三次,脉象已出不少,唇亦转红,颇有生机。但邪热内陷,一时不能解,仍当守法[2]。

本案为气营两燔,阳明腑实,损络迫血。且脉沉涩数,真阴耗伤之象。范氏以大承气汤合增液汤,泻热生津,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药后大便已下,唇舌黑焦已去,但谵语未除,满口有血,此为热入营血,迫血外溢,而血妄离经则为瘀,瘀热互结。血瘀不去,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继续守前法治之。

又如治:钟某。昨日用下药,得下利,阳明热郁,无从出路,于法亦是。今脉不振指,其元神觉不支,热入血分,炽而不减,正不胜邪,将何施治?念其尚能吃药,检其身上有斑点发出,从血分治之,以希万有一生之望。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炙甘草、大生地、连翘、葛根、柴胡、炙鳖甲、麦冬、天花粉[2]。

患者温病下后,邪热不减,正气亏虚,正不胜邪。范氏检其身上有斑点,故从血分治之,方用王清任解毒活血汤加减,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配以鳖甲、花粉等兼奏扶元养阴之效。此案提示:血分证运用凉血活血法,识证关键在于皮肤斑点的有无。

3 邪伏于里,应当解毒活血

伏气温病包括春温、伏暑等,与新感温病不同之处在于初起即有里热症候。其发病多急暴,病势多危重,病情多反复。伏气温病因伏邪内发所致,故其由里达外者顺,深陷于里者逆,以解毒活血为治疗大法。

如治:梅亭。伏邪化热,热甚,神识不清,此乃冬不藏精所致。方拟解毒活血汤。生地黄12g,赤芍、连翘各9g,柴胡、生甘草各3g,枳壳、葛根、红花各4.5g,桃仁、当归各6g[2]。

起病即见热邪炽盛、神识不清等气营分证,为伏邪温病。范氏用解毒活血汤治疗。解毒活血汤出自《医林改错》,原治瘟毒吐泻初起。范氏用其治疗伏气温病,方中生地清热凉血滋阴;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连翘、葛根、柴胡透热达表,清热解毒;少佐枳壳行气,以助活血;生甘草既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透热外达之效,是范氏治疗伏邪温病的独特方法。此方清热与活血并重,因热伏于里,气营不畅,热壅血滞,血受热灼,煎熬成块,瘀热互结。《金匮要略》曰“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故清热解毒化瘀并用,佐以宣透之品,使营和气畅,使伏邪外透。

4 温疫痘疹,兼用活血化瘀

温疫每有斑疹。斑者,平于皮肤,触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疹者,高于皮肤,触之碍手,压之色退。斑疹均有热入营血,动血灼络所致。但又有不同,有“斑出于阳明,疹出于太阴”之说。认为斑由阳明胃热而发,疹因肺受风温而出。其对应治法为治斑宜清胃泻热,凉血化斑;治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斑疹同发,则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如治:杨师母。壮热烦躁,目赤唇干,喘咳气粗,疹点隐隐,出而不畅。川芎、葛根、丝瓜络、红花各9g,生甘草、蝉衣各3g,麻黄4.5g,生石膏18g。二诊:疹见而不多。疹以出为顺,仍宜透解。桃仁24g,红花、当归、生大黄、葛根、赤芍各9g,炒枳壳、柴胡各6g,小生地15g,生甘草3g。三诊:已瘥[2]。

前人认为“麻为阳毒,以透为顺”,有“麻不厌透,麻喜清凉”之论。在治疗上,初期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后期以养阴清热为指导原则。范氏据王清任经验,认为疱疹、皮疹、斑疹均是“瘀血滞于血管”,宜兼用活血化瘀之品,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患者系成人患麻疹,疹出不畅,并见高热喘咳,烦躁口干,此为热毒炽盛,热入气营。初诊用麻黄、蝉衣、葛根解表透疹,生石膏清肺胃蕴热,麻黄辛温助热,丝瓜络、川芎活血通络,生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共奏透疹清热,活血解毒之功。二诊疹见而不多,盖疹以出为顺,故范氏易方,用王氏解毒活血汤加减,凉血活血,解毒透表。此案用活血化瘀之品以助解毒透疹,并用麻黄宣肺透表,此乃范氏独特经验。

5 小结

范氏以皮肤斑点、出血的有无,神昏谵语的有无,以辨邪热是否在营血分。热入营血,以清热凉血与活血化瘀并举。对活血化瘀法在热病中的运用,范氏有其独特经验,如认为温病伏邪宜解毒活血汤清热解毒,凉血和营,透热外达;麻疹发之后,当用发表兼解毒活血之品。对活血化瘀药物,范氏运用亦十分灵活,以桃仁、红花最为常用,当归、赤芍、川芎等品亦较高频次地出现在配伍中。剂量选用,张弛有度,如桃仁轻者仅6g,重者则用至24g;红花轻者4.5g,重者可用至9g。因此,范氏在温病中运用活血化瘀法的治疗临床经验值得我辈借鉴。

[1]沈仲圭.范文甫学术经验专辑评述[J].吉林中医药,1983(4):43-44.

[2]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浙江省宁波市中医学会.范文甫专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4,67,69,87.

猜你喜欢

范氏伏邪风温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风温”概念演变探源*
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
玉钢1080m3高炉提高风温实践
风温对炉况的影响实践
等压最大值情况下范氏气体可过度到理想气体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掩耳盗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