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致病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2018-01-18杨帅
杨帅
由于剖宫产具有一定创伤性, 产后切口感染的几率也较顺产高出很多, 而多种抗菌药物的滥用造成大量耐药菌的生成, 为剖宫产术后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巨大困难。本研究通过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析和耐药性进行研究, 旨在找到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途径, 为临床提供有力依据, 现将本院以往临床资料加以整理, 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接诊的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产妇资料, 根据其病原菌鉴定结果, 将其中108株病原菌样本列为研究样本, 入选标准:①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 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即可确诊:产妇切口呈肿、热、红、痛或者呈现脓性分泌物状态;自然裂开或经医师翻开的切口呈现脓性分泌物状态, 产妇切口局部有压痛感, 且有高热指征(≥38℃);产妇深部切口可经引流或穿刺出脓性分泌物;再次手术探查或活体病检可发现切口脓肿等感染指征;②患者有完整的临床诊断资料, 全程配合诊疗, 且有分泌物培养呈阳性的病原学检查信息;③术后1周经影像学诊断可见浆膜层有残缺、肌层缺陷或缝线处有暗区等。排除标准[2]:①产妇术前高热、感染者;②合并子宫复旧不良或子宫内膜炎等其他宫体感染者;③有重大血液、免疫类疾病者;④切口脂肪液化者。
1.2方法 选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口VITEK-32 GNI与GPI生化鉴定板, 以上均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 研制药敏纸片和培养基配套试剂由北京三药科技公司提供。①分泌物检查+革兰染色操作方法:以生理盐水将切口擦拭干净, 然后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吸取10 μl分泌物样本, 将样本放进无菌试管中密封, 送检。②细菌培养操作方法:参考上述步骤, 对产妇切口区域进行常规消毒、采样处理, 需注意的是制作厌氧菌样本时一定要吸取产妇切口深部区域样本, 而不能只擦拭产妇切口表面, 此外, 厌氧培养要使用厌氧培养基。培养菌落时应保持在35℃恒温环境, 进行革兰染色、计数菌落及鉴定菌种。药敏反应以纸片扩散法进行, 参考美国临床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制定的要求执行。
1.3观察指标 根据分泌物检查、细菌检查与药敏实验结果, 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致病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加以分析。
2 结果
2.1108株病菌分布及构成比 108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居多, 共 62株, 占比57.41%;革兰阳性菌46株, 占比42.59%。排名前三位的病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5.00%)、大肠埃希菌(23.15%)及铜绿假单胞菌(17.59%)。
2.2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性 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较高的常用抗菌药物为氨苄西林(85.19%)、青霉素(77.78%)、甲氧苄啶(74.07%),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45.45%), 粪肠球菌对左氧氟沙星、青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性较高(50.00%、37.50%、37.50%)。
2.3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 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比较高的为氨苄西林(84.00%)、氨曲南(60.00%)、环丙沙星(56.00%)及头孢呋辛(56.00%);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比较高的为环丙沙星(52.63%)和氨曲南(52.63%), 其次是左氧氟沙星(42.11%)和头孢噻肟(42.11%);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78.57%), 其次为氨曲南(64.29%)和头孢噻肟(64.29%)。
3 讨论
剖宫产为产科常见术式, 据文献报道[4], 我国有>46%的孕妇选择剖宫产。剖宫产虽然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分娩的疼痛, 但由于该手术需要切开腹部及子宫, 切口与外界环境贯通程度较大, 很容易造成细菌及其他感染。本实验分离出108株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致病菌, 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居多, 分析主要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5.19%, 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4.00%,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均为52.63%, 且均呈多药耐药性。而有学者研究发现[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脓性感染、败血症有密切关联;大肠埃希菌与肠炎、痢疾等疾病有密切关联;铜绿假单胞菌严重者可诱发菌血症或败血症,可见及早送检、有效的治疗对剖宫产切口感染产妇的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剖宫产切口感染产妇的致病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居多,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 其对常用抗菌药物有多药耐药性。
[1]田加珍, 王川, 陶红.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464-465.
[2]喻琴艳, 沈伟, 张淑珍.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耐药性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461-463.
[3]黄冠新, 廖丹, 班莉婵, 等.2533例剖宫产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8):1898-1900.
[4]刘生霞, 刘忠荣, 陈辉.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产妇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23):5488-5490.
[5]毛小勇, 钟华平, 骆志炎, 等.初产妇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分析.实用预防医学, 2016, 23(11):1360-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