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防治房颤的研究进展*

2018-01-18张月婵王永霞邢作英宋欢欢

中医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房颤血瘀病机

张月婵,王永霞,邢作英,陈 鹏,陈 彦,宋欢欢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房间颤动(简称房颤)是因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当前全球房颤患者约为3 350万人,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年增加,预计2060年全球房颤患者将增加2倍[1]。房颤患者大多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发作时心房附壁血栓易形成,一旦脱落,极易增加全身各个部位栓塞的风险,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房颤可致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加重心功能的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控制房颤的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具有产生药物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外毒副反应的风险,抗凝药物有出血风险。射频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的推广对房颤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因其费用高,具有相应的风险和并发症,且复发率较高,患者的接受度很低。中医药能从根本上调整阴阳气血,标本兼顾,改善房颤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和再入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长足的优势。本文就中医药对房颤的研究现状进行以下概述,以期进一步探索中医治疗房颤的临床优势,提供治疗新思路。

1 中医学对房颤的认识

中医学并无房颤的病名,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惊悸”“怔忡”“心动悸”范畴。其脉象在《金匮要略》中讲到:“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脉诊上可表现为脉律快慢不一,力量强弱不等。现代医家通过对古方和临床经验的研究总结,对房颤的病因病机有不同见解。李丰涛等[2]认为:房颤病机特点可总结为两个方面:①心之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痹阻心脉,或情志不调而致心脾两虚、心神失养;②虚风内动,入心滞络,其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属本虚标实之证。朱明军教授[3]认为:房颤的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气阴两虚,标实主要是痰浊、瘀血。气阴两虚,心失充养,加之痰浊、瘀血阻滞,致使心阳不得舒展,气血不畅。何立人教授[4]从痰湿角度来治疗房颤,认为“百病皆由痰作祟”,配合安神、治火、养阴等之法,疗效甚著。樊瑞红等[5]认为:阴虚火旺、血瘀化热为阵发性房颤的基本病机,从“虚”“热”“瘀”论治,取得满意疗效。徐浩教授认为房颤的病机为“虚”“瘀”“风”,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息风安神之法,颇获良效[6]。徐成秋[7]认为:房颤病位在心,其本在肾,以心肾阴虚、虚热内盛为主。段文慧等[8]认为:阵发性房颤病情急骤、变化迅速,与“风”致病特点有关,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可加“祛风”“息风”之品,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马英明[9]认为:房颤的中医病性本质可归属于脾病系,从培补中气、提升宗气、温中化饮3方面论治,从根本上控制房颤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综合诸家观点,内外因皆可致房颤的发生,其病位在心,但与诸脏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不外乎心之气血阴阳亏虚,心脉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等邪气扰乱心神,心神不宁。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实为痰湿、瘀血、水饮阻滞心络。

2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2.1 经方治疗

近年来,随着对经方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经方在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炙甘草汤来源于《伤寒论》,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等9味药组成,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的功效,为历代医家治疗心律失常的要药。炙甘草汤证病位在心,心主血脉,脉结代是心的功能活动异常,其病机在于阴阳两虚,阴虚则脉道失充,阳虚则血脉运行无力,而见“脉结代,心动悸”。谢冰昕等[10]通过对炙甘草汤加减方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炙甘草汤加减方在改善临床症状有明显疗效,在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是否转复为窦性心律方面较单独常规疗法有优势。生脉散最早见《医学启源》,由麦冬、五味子、人参3味药组成,一补一清一敛,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故名“生脉”。生脉散证其病机在于气阴两虚,此类患者素体多虚,气虚无力生血,心气血不足,无以鼓动血行,阴虚则血脉失其滋养,发为心悸。刘金凤等[11]总结刘如秀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在生脉散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并辅以安心神之法,临床多有效验。血府逐瘀汤为王清任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由张仲景的桃仁承气汤加减化裁而成。血府逐瘀汤证其病机为瘀血阻滞脉络,血行滞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留瘀日久,心气痹阻,心阳不振,发为心动悸。于萍[1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血瘀型非瓣膜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规格 110 mg/粒)进行临床抗凝治疗,1粒/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减血府逐瘀汤,与治疗前对比,治疗组有效率为8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补阳还五汤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瘀则脉管不通,发为心悸。陈成等[13]将80例气虚血瘀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但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疗程1个月。结果动态心电图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75.00%。中医证候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 95.00%,对照组为62.50%。补阳还五汤旨在补气活血,祛瘀通络,对症状的缓解取得较好疗效。同时,有些医家灵活化裁半夏泻心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治疗阵发性房颤,均取得显著效果。

2.2 临床验方的运用

临床验方大多是现代医家根据多年经验的总结,临床运用中疗效显著,并有一定的临床观察数据支撑。通过研究表明:临床验方单独运用或合并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优于单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且可降低西药的毒副反应。沈雁等[14]采用益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房颤,在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心脏彩超指标、炎症指标等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孟庆峰等[15]将120例气虚血瘀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心定悸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发作次数及心率变化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申梅等[16]采用自拟定心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永久性房颤患者59例,疗程为4周,结果显示:20例转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33.9%,所有患者心室率明显改善,F波振幅增大,左心房内径较治疗前明显缩小,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文高教授[17]自创心灵复脉灵,以益气活血,养心复脉为主,针对心悸气虚血瘀型,临床疗效显著。高洪春等[18]观察自拟益气养阴复脉汤对60例气阴两虚型房颤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益气养阴复脉汤治疗长期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疗效较好,能显著改善症状,增强心功能。临床上仍有许多自拟有效方,在房颤的防治中均发挥显著疗效,但大多仍以生脉散化裁。因此可见,益气、养阴、复脉是治疗房颤的立方依据。

2.3 中成药治疗

目前,治疗房颤的中成药如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越来越广泛的被开发并运用于临床。目前,在没有能根治房颤的情况下,中成药不失为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现代药理发现:参松养心胶囊[19]、稳心颗粒[20]等干预多离子通道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控制房颤的发作。同时,中成药联合新型口服抗凝药,能显著减少房颤并发症。王海霞等[2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达比加群酯对照组30例和达比加群酯+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32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老年非瓣膜房颤终点事件发生率无差异,但治疗组心律失常、心绞痛事件减少,效果显著。蔡艳萍等[22]选择老年阵发性AF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稳心颗粒联合盐酸胺碘酮片和培哚普利叔丁胺片,对照组予盐酸胺碘酮片和培哚普利叔丁胺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室率、房颤次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A峰峰值流速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除左心房内径外,两组治疗后以上观察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张艳等[23]通过实验发现:定心胶囊能够明显降低房颤大鼠血清D-二聚体的水平,是预防房颤的有效药物。黄永翔等[24]将60例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抗血小板和抗凝、控制心室率等为基础治疗,合并其他疾病的均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结果发现:复方血栓通胶囊能显著改善房颤患者心悸、胸闷、乏力、气短、头晕等气虚血瘀相关症状,且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窦新宇等[25]将60例气阴两虚型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结果显示: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可减少房颤患者发作次数,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等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2.4 中医药特色疗法

传统中医治法丰富,除了中药治疗外还有特色疗法可以用于房颤的防治。虽然特色疗法的诊治作用原理复杂,其机制不能完全阐述,但因其副作用少、立竿见影的疗效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夏元石等[26]将阵发性快速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内关、 郄门、血海、三阴交等穴位治疗,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沙德松等[27]运用中药炙甘草场加味,水煎,取汁100 mL,直肠给药,治愈严重心房纤颤1例。崔永刚[28]将47例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艾灸神门、内关、心俞、太渊穴位联合炙甘草汤,对照组依据病情予胺碘酮治疗,治疗期为2周,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杨志新[29]将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加服心安宁滴鼻剂,结果显示:两组有效率差别无显著意义,但心率、症状改善积分及起效时间,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心安宁滴鼻剂可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可用于防治房颤的药物。

2.5 中药现代研究

目前,随着对中药现代药理的不断研究,发现了不少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份,主要有生物碱类、强心药类、黄酮类、皂贰类等。这些从中药中提取有效的抗心律失常成分,可发挥与西药类似的防治房颤的作用,并且长期服用潜在副作用较西药低,值得进一步深层次研究。杨继媛等[30]通过实验发现:甘草次酸使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峰值明显下降,甘草次酸可抑制大鼠心室肌钠电流,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崔志斌等[31]研究发现:甘松提取物的药理成分主要存在石油醚及乙酸乙酯提取物中,能显著延长离体心房不应期,直接抑制心房活动,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匡荣仁等[32]将60例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组给予三七皂苷联用胺碘酮,疗程6个月。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联合胺碘酮可明显减少房颤复发,降低房颤患者Pd和hs-CRPsh水平。

3 小 结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房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控制心室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和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方面,且没有明显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同时,中医药对房颤的研究正从宏观向微观层面深入,逐渐走向客观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中医药防治房颤也有许多不足之处:①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无法统一,因此无法评价其治疗效果;②辨证、分型随机性较大,不规范;③严格按照科研方法的临床研究较少,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因此,未来应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辨证施治,灵活遣方用药。同时,应组织长期、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求取得具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潜能,提高房颤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房颤血瘀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话说血瘀证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的中医病机思辨与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指标述评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预防房颤有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