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 理论探析和运用体会*
2018-01-18党中勤党志博王宇亮许向前赵长普
党中勤,党志博,王宇亮,许向前,赵长普
(1.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100700)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以高黄疸、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倾向)、肝性脑病、腹水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在我国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要病因。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乃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病机为湿、热、瘀、毒、虚相互胶结,并贯穿疾病始终。在我国,绝大多数ACLF患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病情危重,疾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因此,进一步探索不断优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仍为ACLF临床治疗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1 西医学对于HBV-ACLF的治疗及其不足
目前针对HBV-ACLF的治疗仍无特效疗法,西医学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抗乙肝病毒、护肝、营养支持、人工肝及肝移植治疗。尽管目前新药的开发和支持疗法不断进步,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仍高达60~70%。由于肝源不足、经济条件要求高以及技术准入等问题,目前肝移植还不能广泛开展,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肝衰竭的治疗中,尽早联用中医中药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
2 HBV-ACLF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肝衰竭中医学无此类似病名,但因黄疸贯穿于本病的始终,且多伴神识昏蒙之候,所以可将其归为“急黄”“瘟黄”等范畴。《黄帝内经》首先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探讨。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载:“湿热相搏……民病黄瘅。”《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篇》曰:“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金匮要略·黄疸病》中也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痨疸”和“黑疸”,并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归纳其病因为湿热致病,病机为肝胆脾胃湿热,其首创的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大黄汤等治疗黄疸的名方一直延用至今。迄后现代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指出:“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并存,上不得越,下不得泄, 薰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总之,古代医家认为黄疸主要分为内外因,内因主要是热毒、湿热内蕴;外因则是时行热病。近现代中医家对肝衰竭的病因病机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关幼波[3]认为:湿热蕴毒弥漫三焦,毒火攻心以致内闭;阴阳俱虚,湿热无以运化蒙蔽清窍所致。并在《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中提出:“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杨运高认为本病乃正气衰竭、毒热内蕴所致,治疗上祛邪为主兼以扶正;康良石认为急黄是由于热毒内陷所致,泻火解毒为主要治则;周仲瑛认为湿热疫毒是主因,并善用大黄通腑退黄、荡涤热毒,减少肠道有毒物的吸收,防止毒邪进一步内陷。
笔者认为:HBV-ACLF病因多为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其主要病机为湿热疫毒阻滞中焦,熏蒸肝胆;或热毒炽盛,内陷心包;或湿热疫毒化火,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所致。疾病晚期可出现肝、脾、肾功能俱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开阖,导致气、血、水及湿热浊邪壅塞腹中而形成鼓胀,进而可致气机升降失常、上下不通而出现关格危象。其病机特点为湿、热、瘀、毒、虚相互胶结,并贯穿疾病始终。本科室基于多年来诊治本病的经验和体会,提出“凉血化瘀、利湿解毒、通腑降浊、顾护正气”的治疗原则这一学术观点,并倡导中医多途径给药方法治疗[4]。
3 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HBV-ACLF
3.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和精髓,中医学治病必须遵守辨证施治原则,但临证时必须处理好病、证、症的关系。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四时、方域、民族习俗等要素,明确患者的中医学病名;然后根据其症、舌、脉表现,确定患者的证候类型;进而要辨清其主症与兼症(次症)。治疗时要以辨证施治为主,同时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症治疗时,要针对主症,兼顾次症,做到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根据HBV-ACLF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急黄”“瘟黄”“血证”“鼓胀”等疾病范畴。茵虎退黄方是针对本病发病机制长期研究而总结的经验效方,由茵陈、虎杖、赤芍、茯苓、猪苓、炒白术、郁金、车前子、玉米须等药组成。临床观察该方具有清热利湿、化瘀解毒、利胆退黄作用,对HBV-ACLF具有显著疗效[5]。
3.2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鉴于HBV-ACL属于急危重症,笔者推崇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中医多途径给药方案。笔者常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在辨证内服茵虎退黄方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乌黄灌肠液(由大黄、乌梅、金钱草、虎杖、黄连、大腹皮等组成)保留灌肠,或加用中成药(如苦黄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治疗。临床研究[6]表明:大多数肝衰竭患者的胃肠黏膜多处于瘀血、水肿状态,单纯内服药物,吸收差,采用中医多途径给药后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3.3 中医学特色疗法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
对于HBV-ACL,多采用中医学特色疗法与现代医学诊疗新技术相结合,如中医多途径给药联合人工肝支持治疗、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可及时清除胆红素及内毒素,减轻患者症状,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3.4 综合治疗与辨证施护相结合
由于HBV-ACL患者常因劳累、生气、饮食不当、感冒等不利因素而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除综合治疗外,还必须重视辨证施护。笔者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在治疗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疏漏,就有可能影响整个治疗,对于HBV-ACL患者,一定要根据其具体病情、体质特点、生活背景等,制定中医辨证施护要点,要求患者务必做到充分休息、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
3.5 治病与防病相结合
对于HBV-ACL患者,应提倡“治未病”理念,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当今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行为-社会模式”。笔者认为: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临证时尤其要重视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改变其行为方式,叮嘱乙型肝炎患者平时要注意防患于未然,一旦感觉身体不适,一定要早诊早治,并时刻牢记“健康五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良好睡眠。这样可以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早日康复。
4 小 结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由于其发病率高、患者预后不良等问题,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已出台了治疗HBV-ACLF的诊治指南,但其仍然以西医学治疗为主,尚未对中医学治疗做明确的规定。在治疗HBV-ACLF时,应当结合中西医疗法,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副作用。由于HBV-ACLF的病机特点为湿、热、瘀、毒、虚相互胶结,虚实夹杂,因此,治疗时始终要扶正固本,尤以顾护胃气为主,着重健脾益气,适时调补肝肾,而且在扶正的同时不忘凉血化瘀、利湿解毒、通腑降浊,采用中医多途径给药方案,做到标本兼治,防止并发症发生,从而不断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