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经典回归人文
2018-01-17张军
张军
[摘 要]《故乡》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可从理清线索、把握情节、掌握手法、分析人物、鉴赏环境、概括作用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师创新探究性阅读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经典,使教学回归人文。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故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碼]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22-02
《故乡》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之一。《故乡》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运用古今对比、旁人渲染、环境烘托等一系列描写手法来揭示文章的主旨。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分析了《故乡》这篇文章,对其中的人物描写、自然与社会环境描写及行文脉络等进行了研究,同时借鉴了名师授课的方式,确定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一、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故乡》是鲁迅的经典小说之一,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从而为他们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笔者在这一部分教学中的引导如下。
老师:同学们,相信大家对鲁迅已经非常熟悉了吧,接下来我们要学习鲁迅的这篇文章《故乡》。现在请同学们先默读这篇文章,然后老师要向大家提一些问题。
学生:好。
(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默读文章。)
老师:同学们,你们能在默读过程中找到《故乡》的行文线索吗?
(学生直接摇头,表示不能找到。)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这几个句子进行思考,尝试找出文章的行文线索。
学生乙:《故乡》主要是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
老师:没错,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对,那么同学们能够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学生甲: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着重写渐近故乡时萧索的景象和“我”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情绪 。
学生乙: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引起“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学生丙: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的变化。
学生丁: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以及他的变化,使“我”对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学生戊: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
老师:这五位同学划分得非常好,通过这样的划分,我们基本明确了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样的引导,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理清《故乡》的行文线索,有效把握《故乡》的情节结构。
二、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后,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手法,这是《故乡》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时,要求学生结合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对闰土以及杨二嫂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老师:我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不要仅仅局限于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事情,还应分析作者在进行人物描写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学生:老师,我知道,《故乡》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其中主要采用了外貌、语言等描写手法。
老师:没错,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被奉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他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刻画出的人物形象,也是因为他的文章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他对旧社会中遭受压迫的人的同情。闰土和杨二嫂,他们两个人都生活在旧社会,但是他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哪位同学愿意分析一下闰土的人物形象呢?
学生庚:《故乡》在描写闰土的时候主要是采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
老师:你能不能试着具体的分析一下?
学生庚:《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外貌描写是这样的“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通过外貌描写展现了少年闰土的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而中年闰土则是“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表现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老师:这位同学说的没错。那哪位同学可以具体分析一下杨二嫂这个人物的形象?
学生乙: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20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不仅如此,在“我”搬家的过程中,她还想方设法从中捞点东西,这些都表现出了杨二嫂唯利是图、尖酸刻薄的人物形象。《故乡》中描写杨二嫂的文字不多,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杨二嫂的性格,反映出旧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导致了中国妇女灵魂的扭曲。
老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但是老师今天想要告诉同学们,《故乡》中的杨二嫂以她尖酸,刻薄,爱贪小便宜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但是我们不能责怪她什么,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活着就已经很不易了。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对《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学生不仅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手法,还了解到了《故乡》中人物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鉴赏环境,概括作用
《故乡》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所以环境教学是《故乡》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描写主要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笔者在进行《故乡》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故乡》中的环境描写,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
老师:《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同学们能否猜猜这段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甲:这段话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反映了封建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生活的困苦,也为下文写闰土脸上凄凉的神情做铺垫。
老师:没错,看来同学们对于《故乡》这篇文章的了解已经比较深刻了。文章的结尾再现了记忆中美丽的故乡,表现了“我”的美好希望以及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以及对未来朦胧的憧憬。
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概括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对《故乡》进行深刻的解读,让《故乡》的教学变得更加饱满,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这样《故乡》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才更加具有实用性,才能真正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理清线索、把握情节、掌握手法、分析人物、鉴赏环境、概括作用这几个方面对如何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采用了片段重现的模式,创新了探究性阅读教学方式。笔者通过对《故乡》阅读教学的分析,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阅读,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阅读小说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进而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白君嫄.鲁迅小说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