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下法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2018-01-1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24期
关键词:水饮通腑气喘

中医“下法”源自《黄帝内经》,在《医学心悟》中作为“八法”之一,发挥重要作用。狭义的下法是指使用含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逐瘀泻滞,通调大便;广义[1]是基于腑实积聚、瘀血阻滞、水饮停聚等邪气,通过泻浊、逐水、利水、逐痰等法,使有形或无形之邪排出体外,人体局部或整体气机通畅,邪除病愈。纵览中国医学史,从病情轻重缓急分类,下法有峻下、缓下之别。从病人体质分类[2],下法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和逐水等。从病理性质分类,下法有泻肺平喘、泻浊利水、泻热祛实、泻腑通便、攻逐血瘀差异。历代医家理论指导分类,仲景主攻阳明腑实证,尤以三承气汤为佳;金元大家张子和扩充下法,危急重症、疑难杂病皆可;温病学家重视温从下出,祛邪除热、固护津液。总之,下法主要的治疗特点是祛除人体各部瘀滞,通达气机,促进人体恢复。

心力衰竭是以人体气、血、水代谢障碍为主要病理的疾病。病位主在心,肺脾肾均有涉及。病理产物痰、瘀、水饮等源于脾,注于肺,客于心,如阻江河之塞道,无以流通泻顺。欲泻其瘀阻,宜顺其势而疏导,故治疗大法宜善用下法,具体体现在表里同病:攻下通腑,调肠畅心。运用下法同时配合西医治疗心力衰竭可达到快速改善病人临床症状,缓解病人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的目的。

1 表里同病的理论基础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变化出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曰:“饮主化气,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肠皆化为液,……遂上奉心而生血,所以小肠为心之府,乃心所取材处。”心主血脉,小肠主分清泌别化物。小肠辨别清浊化物的作用对心阳温煦的保持至关重要,小肠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功能独特,同时小肠通过调节吸收水谷精微中浓厚部分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故小肠气机通畅有利于心阳温煦、心血通畅、心气充足,对心病恢复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胃肠道在心力衰竭早期发生缺血表现,肠道通透性增高,屏障功能障碍,肠道细菌移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产生,对心肌细胞有毒性作用,针对胃肠系统进行干预和治疗,有望改善心力衰竭症状[3]。

临床观察发现,较多心力衰竭病人伴有水肿、腹胀等腑实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脑肠肽在胃肠与神经系统存在双重分布现象,由此从生理功能上提示心主神明与小肠可能存在相互联系[4]。温蕾[5]研究分析“肺与大肠相表里”同时,在肺肠组织共有4个相关活性神经肽组织中发现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和P物质(SP)变化与心和回肠有一定的关联;诱导型一氧化氮含酶(iNOS)变化与心和直肠有关联;血管活性肠肽(VIP)变化和心与结肠有关联,由此可见心脏与肠道之间的联系密切,这表明心与小肠相表里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李启秀等[6]应用宣白承气汤灌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心力衰竭病人60例,其机制主要在于改善肺循环内过高阻力,肺氧气交换及缺氧症状缓解,从而减轻因心脏负担太重导致的心力衰竭。许继宗等[7]对30例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急症病人予以温灸关元穴辅助治疗,结果显示温针关元穴在促进肠道的蠕动方面疗效显著,病人水肿减轻,心功能改善。因此对肿满腹胀的心力衰竭病人,“从肠论治”运用下法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2 下法分类及代表方药

2.1 攻下逐饮,利水平喘 《金匮要略》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说明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为心失所养,水瘀互结。《三因方》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为阳脏,以气血充盈为顺。心气血亏虚,水饮停于心与胃肠。故心力衰竭日久,多有水饮内停不化,痰瘀互阻。饮在心下,则胸满心闷,呕吐痰涎;饮在胸肺,则咳逆倚息,气短水肿;饮停胃肠,则心下坚满,腹胀便秘。痰饮本虚为阳气不足,宜温化;标实为水饮留聚,宜攻下。

清代《医门法律》曰:“去其所留之饮还胃,下从肠出……其出皆直截痛快,而不至于伏匿”。若属支饮胸满者,临床以咳喘上逆,胸满短气,甚则面部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为主者,用厚朴大黄汤降逆除满;若心下坚满,临床以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甚则腹满便秘,口干舌燥等表现者,则用甘遂半夏汤逐水利尿;若饮停胸肺,咳嗽频发、胸痛胸闷,脉弦者,宜十枣汤攻逐水饮。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苓桂术甘汤公认为治疗心力衰竭之方[8],该方以活血利水为主,通阳为辅,水肿作为心力衰竭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水下则气自通矣。

2.2 攻下泻热,调畅畅心 小肠泌别分清失司,浊邪上扰,蒙及心神;心气不足,脉道不利,影响小肠受盛化物;心有实火移热于小肠,小肠失司,引起尿黄而少、尿赤涩痛等,反之小肠有热,津液大量耗散、输布不畅,无以上乘,则心火过旺,心神被扰,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基于以上三点,对浊邪上扰心神者,宜用下法,使用含有沉降的药物[9],如琥珀、沉香、茯神等,安五脏、定魂魄、利小肠而通利小便,使上浮之气下降于膀胱,从小便而出。对心脉气血不足至少尿肢肿者,宜用下法,在活血化瘀益气基础上,加用攻下药,如茯苓、泽泻、泽泻、车前子等。对小便少黄而心火旺者,宜用下法,以《小儿药证直诀》中导赤散化裁,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下法乃调肠畅心、导邪外出、安神定魄之要法。

2.3 攻下泄浊,通腑祛瘀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若壅塞不得开发,轻者心气虚,血液无以推动,水蓄肌肤,毛发失养,可见心悸伴皮肤色素沉着、毛发脱落等;重者心病及肺,肺失通调,水饮内停,饮停日久化痰,心肺无精微物质充盈,引起咳嗽咳痰、胸闷气喘、不能平卧等。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中,心力衰竭最终引起肺肠瘀血,则解决肺喘、肠积问题,应攻下泄浊,通腑祛瘀。有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病人存在严重血管内皮损伤,凝血系统发生显著活化,导致血栓风险增加,为临床应用活血祛瘀提供指导依据[10]。《金匮要略》:“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该方适用于热瘀水结者,宣上通下,导水下行。以病及肺脏,通调失司,水走肠间,腹满肠鸣,大便秘结者尤佳。再有病人心下痰涎壅滞、咳嗽短气、喘促不宁、胸胁支满,宜用宣白承气汤主之。该方出自《温病条辨》,根据肺肠同治理论,通腑降气,止咳化痰。现代研究应用宣白承气汤灌肠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病人心力衰竭发作,具有使用价值。

3 典型病例

病人,男,71岁,心慌气喘20余年,加重1 d,2017年1月就诊。病人1 d前突然心慌气喘加重,伴咳嗽偶作,双下肢水肿,自行口服“呋塞米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来院就诊。刻下:胸闷气喘,端坐呼吸,不能平卧,痰多色白,双下肢水肿,食欲欠佳,口舌干燥,腹胀,大便数日未解,尿黄量少,舌黄苔白腻,脉弦滑。查体:神清,精神欠佳,两肺听诊呼吸音粗,两下肺闻及湿啰音,心率88次/min,律齐,听诊未闻及心脏杂音,颈静脉无怒张。实验室检查:B型钠尿肽1 100 ng/L。中医诊断:心衰病(痰饮阻肺),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治疗上予一般处理、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西医治疗,并治以通阳活血利水,予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5 g,茯苓皮15 g,桂枝10 g,白术10 g,葶苈子10 g,马鞭草30 g,益母草30 g,猪苓30 g,泽兰30 g,泽泻30 g,甘草3 g,水煎100 mL,每日两次,治疗1 d后,病人24 h尿量2 000 mL,下肢水肿明显改善,心慌气喘有所好转,但腹胀,大便秘结仍作,治以通腑泻下,加用大黄10 g,泻热通便、行瘀破积、活血通经,药后次日大便出,心慌气喘、水肿症状明显缓解。出院后继续与苓桂术甘汤化裁,此时以温肾活血利水为主,上方去猪苓、泽兰、泽泻加用麦冬10 g滋阴润肺、调理脾胃,黄精10 g补气益肾、健脾润肺,淫羊藿10 g补肾壮阳,续服14付,气喘水肿未发。

4 小 结

心力衰竭是一种气血、阴阳俱虚为本的心系疾病,但可累及心外脏腑,有心脏基础疾病或慢性疾病病人易快速出现危重症状。心力衰竭病人因肺失宣降而喘闷,因脾胃运化失职而瘀胀,因肾虚失调而肿满,因心肺血行不畅、大小肠失司而胀满肿瘀。中医以整体观念,从辨证论治的角度,采取个体化治疗,及早截断病势,灵活短期运用下法,快速改善病人临床症状。

猜你喜欢

水饮通腑气喘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外台》茯苓饮治疗慢性胃炎(痰饮停胃证)的经验总结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
憋得气喘
Smog in Los Angeles
气喘儿也要多运动
晒太阳有助于缓解气喘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
自拟通腑理气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3例
通腑法治疗癌症术后承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