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肺癌患者化疗疗效评估的价值
2018-01-17宋萌刘念龙唐艳
宋萌, 刘念龙, 唐艳
随着大气污染加重,肺癌已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肺癌5年生存率仅15%[1]。化疗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常用方法,尽管近年来化疗药物不断增多,但由于机体敏感性不同,需及时评估疗效,据此调整化疗方案,可减少化疗的不良反应,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动态CT增强扫描具有无创、可重复检查的优势。我们通过观察江苏省肿瘤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肺癌患者化疗前后CT肿瘤大小、强化特点、密度变化情况,探讨CT增强扫描在评估肺癌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调整化疗方案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组标准:①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②病灶内无较大钙化、脂肪病变及液化;③预计生存期≥3个月。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化疗;③精神障碍;④预计生存期<3个月;⑤原发病灶小,无法测量;⑥联合放疗等综合治疗。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共125例入组,男86例,女39例,年龄(50.72±5.41)岁。病理类型:鳞癌81例,腺癌35例,大细胞癌9例。
1.2 化疗方案与方法 鳞癌选择顺铂联合长春瑞滨方案:顺铂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长春瑞滨25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腺癌和大细胞癌选择顺铂联合培美曲塞方案:顺铂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3周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以上。
1.3 CT扫描时间与方法 选择在化疗2个周期结束后。患者仰卧位,扫描胸廓入口至膈平面,层厚5 mm。确立中心层面,即病灶直径最大层面。通过电流/电压为287 mA/140 kV,注射对比剂碘佛醇(安射力,320 mgI/ml)1.5 ml/kg,注射速率为3 ml/s,层厚为5 mm,视野(FOV)为500 mm。要求患者屏息,注射对比剂后间隔25 s、60 s行增强扫描。
1.4 图像后处理 记录病灶增强前及增强后25 s、60 s不同时相CT值。圈定感兴趣区域(RIO),测量肿瘤强化程度最高部位CT值。
1.5 疗效评估 治疗2个周期后,复查CT,参照实体瘤疗效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完全缓解(CR):肿瘤病灶基本消失;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最长径缩短≥20%;稳定(SD):基线病灶最长径缩短或增加20%以下;疾病进展(PD):基线病灶最长径增加≥20%。CR+PR为缓解组,SD+PD为未缓解组。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化疗2个周期后,复查CT,125例患者中CR 21例,PR 33例,SD 30例,PD 41例,总缓解率为43.2%。缓解组54例,未缓解组71例。
2.2 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化疗前后不同时相CT值 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化疗前平均CT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化疗后0 s、25 s、60 s的平均CT值较化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缓解组化疗后0s、25s、60s的CT值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化疗后0s、25s、60s的CT值与未缓解组化疗后CT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化疗前后不同时相CT值
*:与化疗前相比,P<0.05;#:与未缓解组化疗后相比,P<0.05
3 讨论
肺癌发病隐匿,部分患者诊治时已是中晚期。化疗是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有31%患者对化疗药物不敏感,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2]。及早发现化疗不敏感患者,及时更换化疗方案,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3]。目前,临床主要将实体瘤大小作为评估肺癌疗效的客观指标之一。然而,有研究指出,肿瘤细胞坏死到肿瘤缩小需一段时间,单独根据瘤体大小评价疗效可能无法反映肿瘤细胞实际情况;无法区分肿瘤坏死区域与活体瘤区域[4]。因此,仅根据肿瘤大小评估疗效存在延迟性。肿瘤发生、转移等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5]。临床血管生成情况可作为反映肿瘤生长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6-7]。多层螺旋CT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分辨率高、可重复检查的优势,亦能通过强化特点、密度变化了解肿瘤血管供血及新生血管生成情况[8]。本研究在化疗2个周期后复查多层螺旋CT,结果显示,缓解组0 s、25 s、60 s的CT值较化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缓解组化疗后0 s、25 s、60 s的CT值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化疗后CT影像学显示病灶密度和强化程度减轻可能与肿瘤血供受抑制有关[9]。
综上所述,判断化疗疗效不仅可以通过肿瘤大小,还可根据肿瘤密度变化反映肿瘤血管供血及新生血管生成情况,为临床及时调整化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1] 支修益. 肿瘤标志物ProGRP助力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决策[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4,6(1):42-43.
[2] 贾同, 魏颖, 赵大哲. 一种基于CT影像的肺癌病灶检测新方法[J].电子学报,2010,38(11):2545-2549.
[3] Therasse P, Arbuck SG, Eisenhauer EA, et al. New guidelines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J]. J Natl Cancer Inst, 2000, 92(3): 205-216.
[4] 杨超, 李必强, 唐茁月, 等.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5,(7):916-918.
[5] 周华, 张敏鸣, 肖圣祥, 等. 动态增强CT 功能成像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2): 171-175.
[6] Lind JS, Meijerink MR, Dingemans AM, et 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CT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sorafenib and erlotinib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new method of monitoring treatment[J]. Eur Radiol, 2010, 20(12): 2890-2898.
[7] 郑红伟, 俞鹏辉, 陈勇, 等. 中晚期肺癌20例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2):276-278.
[8] 谢海涛, 黎庶, 初金刚, 等. CT灌注参数变化对肺癌化疗早期疗效的观察与评估[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 23(10): 699-702.
[9] 张艳林, 杨梅, 陈麦林, 等. C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