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璞归真读《背影》

2018-01-16金军华沈娇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返璞归真背影语文教学

金军华 沈娇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文章从语文教学如何坚守本位这个角度切入,选取了四个点对优秀课例《背影》进行细致入微的品评鉴赏,以生动实例阐述了返璞归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大智慧。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返璞归真;本位

作者简介:金军华,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教师发展中心,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沈娇,江苏省无锡市新安中学语文教师。(江苏 无锡 214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1-0013-03

语文,似乎是一位人见人愛的“大众情人”,它与思想结缘,与政治靠近,与文学相关,与生活共存,与科学有亲。当下语文教学出现了“乱花迷眼”的现状,如“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把语文课上成了故事课”“把语文课上成了常识课”……语文的这种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它依性生存的艰难,稍不留意便容易淡化了语文本色。语文课程的本位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教学如何坚守本位?丁卫军老师执教的《背影》一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丁老师始终贴着文本教学,精心设计语文活动,紧扣文字中浸润的父子深情,不断引领学生在语言的玩味中走向文本深处。丁老师的课堂不花哨,不繁琐,不面面俱到,不枝枝蔓蔓,不富丽堂皇,简朴而温馨,丰富而有诗意,学生在简约而又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里轻松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其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提升。这是一堂返璞归真的语文课。

一、读词悟境,架构学生和文本的情感桥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下面看大屏幕,预学时,你关注了这一组词吗?每个词读两遍,速度不要快。

屏显: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颓唐

情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学生齐读,教师抽查学生解释词语)

师:下面大家将这一组词语再轻轻地自读一遍。(学生小声朗读)谁来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生1:惨淡。

生2:凄凉。

生3:伤感。

生4:心里感觉很灰暗、压抑。

丁老师的导入颇有创意,从一组词语入手,让学生朗读后说说感受。这种方式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了文本,具体而微,单刀直入,节约了时间。这既使学生积累了一些重要的词语,又让学生重温了文章的内容梗概,最为关键的是由此营造了一种与文本情感基调相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然架构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桥梁。

《背影》以情动人,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这除了因为作者用平朴的语言写出了真实的情感外,还在于文章里头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而这种哀愁是时世给作者的影响。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这种哀愁也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理解。这一组带着暗淡、伤感色调的词语,是整篇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淡淡的哀愁情绪的集中体现,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基调便有了准确的把握,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去读课文,学生就不会再将文章简单解读为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爱,而是做好与作者对话、与作者一起思考生活的准备。这为后面对文本主旨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时候最简单的也许就是最美的,古朴亦是美学中的一大境界。对《背影》这样质朴的文字,过多的类似情境的导入无疑会大损其原味。

二、书信切入,聚焦文本的重点细节

师:作者为什么想起要写这篇文章呢?我们看屏幕,看看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

屏显:

写作缘由

朱自清: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师:是因为父亲的一封来信。作者所引的信中的那句话,在文中的哪里?请画出来。(学生圈画)大家一起读。

(师深情范读,教室里短暂静默)

师:读一读,这不足30字的文字里,包含了父亲怎样的心愿?

生5:对儿子很是思念。

生6:要儿子尽快回去看看他。

师:很有道理,作者读了这里以后,也是泪如泉涌。文中作者怎么写的。一起读读看。

(学生齐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一下子激起了作者对父亲的回忆,那“最不能忘记的背影”是在哪里看到的?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请圈画出来,读一读。

教师由朱自清的写作缘由引出父亲的一封来信,从而引发学生到文中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最后将目光聚焦在父亲的背影上,以此作为推动课堂的切入口,可谓抓准了文本的情感脉络。箭射靶要瞄准靶心,课堂提问也如此,每篇课文理解的关键点就是课堂教学的靶心。一堂课45分钟,不能满堂问,也不能对所有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抓住了课文理解的关键点提问,往往可以提挈全文,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串起来,能收到“一线串珠”之效果。这里,父亲的来信便是这篇课文理解的关键点,从而引出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一下子激起了作者对父亲的回忆,于是便有了教师的顺势追问:那“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在哪里看到的呢?从而提挈起对描写背影段落的理解和赏析,指向文章的重点,开始聚焦于课堂细节。

三、读读品品,感受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1. 批读。

师:这位同学找得很准确。这是父亲在浦口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大家细细地读,进行圈画、批注,说说你关注了哪些词语,为什么?

这里,丁老师通过追问引领学生细细地读,进行圈画、批注,并说说自己关注了哪些词语以及关注的原因,最后关注点落在“蹒跚”“慢慢”两个词上。教师继续问:“怎么从这两个形容词里读出了父亲的爱呢?似乎还没读到词语的内部去。还有同学关注了这两个词吗?”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在反复的品析中,自然而然悟出词语背后深沉的父爱,也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批注品读。

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地方,启发学生探幽析微,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以此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当学生说到关注“黑布”这个词语时,丁老师或许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衣着进行探究,黑布小帽、黑布褂、深青布棉袍表现了一种青灰色的基调,营造的是一种惨淡、低沉、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一种悲哀的情感。但在这种凄凉的气氛中,橘子的红、“我”身上大衣的紫色却是那样的夺目,那样的温暖!“紫”象征着大红大紫,在朱家算是一件华贵的服饰,不仅寄托父爱之情,更体现着对儿子的期待,和父亲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服饰往往蕴含着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背影》一文中的服饰正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2. 比读。在此基础上,丁老师又把原文作了修改,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品味那些往往不被注意却又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师:不错,这位同学关注了父亲的外貌。好。我们来读读大屏幕,看看丁老师的修改,与你们关注的还有哪些不一样。

屏显: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

(生齐读完,再自读原文比较)

师:谁来说说。

生12:老师读得更仔细。攀着上面的两手和向上缩的两脚,您给去掉了。

师:你读得也仔细哦。为什么不能去掉?

正是这段丁老师颇具匠心的改文,让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对那些被“遗忘”的关键字眼格外注意,体会到那些看似普通的文字的精妙与细致,同时又从字里行间深刻领悟了父亲在艰难处境中依然对“我”关怀备至的那份深情。所有的理解与体验确实是应从文字出发,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聚焦于某些看似不经意的词句,正是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感力的匠心。课堂上有时可以不断强调,反复咀嚼,有时不妨换种思维方式,通过增、删、调、换等方式修改原文,让学生通过比读自然而然地悟出有些词句的表达效果。

实录中丁老师引导学生比读的地方还有多处,如父亲的忙这忙那与“我”的自作聪明比读,从中体会作者的自责和后悔,前后情感的变化;暗笑与泪很快流下来了,是父爱之重与“我”的不谙世事之轻形成鲜明的对照;冬天的季节和父亲的人生之冬、事业之冬、心情之冬作比读;父亲穿的布衣和给“我”做的紫毛大衣;生活中自己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这些比读,或重点赏读,或勾连略读,或联系生活,文中父亲的形象在学生脑海里像电影镜头一样,由远变近,直至呈现真实而又清晰的特写。一篇文章,总有几个词语和句子的内涵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深刻,能集中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进行比读,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比较处品读,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又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较大进步。

四、有效拓展,将文本解读引向深处

师: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对作者而言不是一种将要到来的诀别吗?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我们看一个资料。

屏显: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與爱之艰难──〈背影〉再读》

“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以此激发学生的悬念,借助拓展的资料,师生共同探寻父亲来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间,隐藏的父子之间的这场“情感战争”。丁老师巧妙引领学生:“作者读到信泪如泉涌,是一种什么情感?”又将课堂往前推进了一层。课的最后,丁老师再度拓展,展示龙应台《目送》中的片段,并推荐学生读一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将文本解读引向深处。

当学生只能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依托而理解文本内容时,学生对朱自清、对《背影》中厚重深沉的情感,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句的理解,便都难以进入作者真正想要告知给读者的意义范畴之中。这时,丁老师利用拓展迁移引入关于父子情感纠葛介绍的文字,辅之以富有情感的归纳、提炼与点拨,将学生带入全新的思维空间中,让他们更为理性、更为全面地理解文本,并悟到了阅读这篇经典作品的方法:读《背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和家庭背景来读。此种拓展迁移的有与无,决定着文本意义解读的深与浅,也决定着学生学习收获的多与少。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应该落实在具体的语言教学环节中。传统并非落伍,返璞归真是一种大智慧。《背影》的语言是平朴的,却那么打动人;卫军执教的《背影》一课也是质朴的,它让学生沉醉于文本中。这种境界大概就叫作“返璞归真”吧!

责任编辑 罗 佳

猜你喜欢

返璞归真背影语文教学
主题:背影里的爱
背影
返璞归真亲切自然
背影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