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中的“萌”问题

2018-01-16罗艺乐

今传媒 2018年9期
关键词:伦理新媒体

罗艺乐

摘要:近年來,“萌”掀起一阵热潮。“萌”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次元壁”,充斥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但同时,“萌”和可爱应做区分,在可爱的外表下,“萌”更强调无意识,更倾向于价值判断,影片《银河护卫队2》的上映将“萌”发挥到了极至。本文以《银河护卫队2》为例,结合当代中国现状,谈及“萌”文化以及如今其视觉化、消费化的使用特点,试图分析“萌”文化背后所存在的一系列被大众忽视的伦理问题、政治问题等。

关键词:“萌”;视觉化;新媒体;伦理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122( 2018) 09 - 0111 - 03

科幻动作片《银河护卫队2》,从2017年5月5日上映至今,在中国总票房累计6. 85亿,首周票房高达32745.45万[1]。影片中格鲁特宝宝,大大的眼睛、不成比例的身体,再配合着呆滞的行动以及缓慢的语言,每次出场都引起观众的惊呼,深受喜爱。“萌”已经成为一个和《银河护卫队2》捆绑销售的名词。那么,“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观众会对“格鲁特”的形象异常喜爱?现如今,很多影视作品、娱乐综艺节目都将“萌”作为卖点进行大肆利用,“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铺天盖地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什么“萌”会传播的如此迅速?它又以什么方式进行传播?在此背后,有没有什么被我们忽略的问题?类似于影片《银河护卫队2》被遮蔽和忽略的伦理问题以及逻辑悖论。

一、看得见的“萌”

大眼睛、大脑袋、小身体,以及行动迟缓,思维呆滞是“萌物”所具有的共性。在观赏“萌物”时,会激发观众的保护欲从而得到主体性的满足,这也是“萌物”如此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银河护卫队2》的观影人群呈以下分布。19 - 25岁占观影人群总数的45.06%.26-30岁人群占28.0%,31-35岁人群占12,66%,其余的不到15%为18岁及以下、36岁及以上的人群占据[1]。不难发现,整个观影人群中,19 - 35岁是主力军,他们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萌”、“卡哇伊”等词汇来形容描述事物,并且认为这是讨人喜欢的并且十分可爱的。恰恰也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受新媒体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活跃在各个新媒体社交平台上。

现代处于读图时代,视觉文化逐渐取代印刷文化成为了文化的主旋律。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这一现象尤为明显。表情包是一个典型案例。若说QQ、微博开始将表情包拉进了公众视野,那么微信则将表情包的使用推向了高潮。从QQ的黄豆表情、emOJl表情的头像式表情包发展到综艺节目、卡通人物、热点事件、暴走漫画等等各式各样的表情包。不论是“丑萌”“呆萌”还是“蠢萌”,都体现着“萌”的特点。在网络聊天中,使用者喜欢并且热衷于发一些“萌”的表情包——动态图片来活跃气氛,拉近聊天彼此双方的距离。

同样,不仅仅是使用者注意到了“萌”,许多新媒体社交平台也将视线锁定在了“萌”上,其可以为平台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进而推动平台的运营与推广。消费社会,社会形态已经从生产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了以消费为中心的模式。大众社会需要大众消费和娱乐,而其主要形态是视觉的。其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现代世界是一个城市世界,大城市生活和限定刺激与社交能力的方式,为人们看见和想看见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的机会。另一个就是当代倾向的性质,它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娱乐至死的社会中,表情包的使用为解构严肃政治、社会命题提供了新的方式,当大众无法参与政治、社会事件,或者说不能理性的参与其中,那么表情包的这种去严肃化的使用便不乏文化狂欢的色彩。

“萌”是双方的,一方面消费者需要“萌”来确保自己的日常生活诉求,而消费者的需求正是生产的不竭动力,于是便出现越来越多的“萌萌哒”的表情包、歌曲、以及影视作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取利益。消费文化也正是促进“萌”大众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搭着新媒体网络、消费文化的快车,“萌”文化在发展的快车道越行越远。

二、看不见的“萌”

《银河护卫队2》中的格鲁特,也可以称其非常可爱,但观众更愿意用“萌”形容它。这里,不得不将可爱和“萌”进行区分。可爱是观看对象的固有属性,而“萌”表达的则是观看主体对某一特定对象的主观判断。“萌”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外表,它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文化。

“萌”物一定都是可爱的,但是可爱的物体并不一定都是“萌”的。也就是说,“萌”更强调某物是令人喜欢的,强调观看主体对于观看对象的把握。

同时,“萌”更加倾向于情感价值的判断。在影片《银河护卫队》第一部中,树人格鲁特为了保护队友选择壮烈牺牲,但是在影片的结尾中格鲁特的死又不是那么明确的,长出了一颗小树苗,这或许为格鲁特的复活埋下了伏笔。而在《银河护卫队》第二部中,这个树苗俨然长成了格鲁特宝宝,然而这个格鲁特宝宝没有之前格鲁特的记忆,它不是第一部中的格鲁特,真正的格鲁特已经“死”掉了,它是一个全新的角色。但是,观众在对小格鲁特宝宝进行审美活动时,包含了对第一部格鲁特的感情,更想去保护它,不让它受到伤害,这便为审美活动增添了情感价值判断,在其可爱的固有属性上,增添了“萌”的色彩基调。

萌是无意识的,“萌”物会将自己的弱点展现在大众的视野范围之内,呆到深处自然萌,它们具有“呆”的属性、“呆萌”“蠢萌”“丑萌”,这种毫无防备把自己的弱点展现给别人看,“萌”物处于无意识的被观看的角色,类似于福柯讲述的全景式监狱一样,“萌”物的一些无意识举动激发了观看者的萌点,促使观看者有了保护欲,然而他们却一无所知。反之,当它们知道、意识到了自己举动是萌的,那么它们就不具有萌的属性。何为卖萌,卖萌就是“萌”物意识到了,知道自己的某些举动是萌的,是可以刺激到观看者的“萌”点,激发它们保护欲,从而获取到一些既得利益。它们仍然装作不知道,努力做出一些举动来故意装出是无意识状态,这就是卖萌。

就筆者的观影体验而言,相比第一部,《银河护卫队2》的表现并不是很理想。影片第一部格鲁特因为人物设定,语言行动迟缓,不论遇见什么情况一句“I am groot”就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它是“萌”的,引发观众喜爱的。并且从影片制作方来说是无意识的,然而第二部显然发现了“萌”的市场,它的票房号召力。其从市场出发,强行“卖萌”,故意而为之。

“萌”具有可爱的外表,然而在可爱的外表之下,隐藏的却是不令人喜爱的,甚至于是十分可怕的。格鲁特宝宝在剧中这个“萌”,其在一定程度上遮盖了影片叙述的不合理性。观众成功的被“萌”所虏获,而忽略了背后的伦理问题与逻辑悖论。

男主角“星爵”的亲身父亲居然是“神”,一颗拥有生命体的行星“伊戈”。导演詹姆斯·古恩说道:“伊戈这个角色跟别人接触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因为他是个神,他已经独自存在了数十亿年。”所以在《银河护卫队2》中,直接将伊戈标签成了天神族。片中“星爵”和父亲伊戈的关系就像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和海格力斯,天神宙斯到处留情,留下无数子嗣,其中不乏有半人半神的孩子存在[2]。作为科幻题材的影片,其中有背离科学知识的神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悖论,违背了科幻的定义。再者,伊戈本质上是自恋的,他视生命如草芥,那些没有继承他神族基因的孩子都被他杀害,为了扫除追求“宏图大业”路上的障碍,甚至亲手将脑瘤植入星爵母亲的脑中。神到底是什么?和中国的神仙比起来,西方的神是否更具有人性?神性都是高于人性的吗?这些问题都没有引起广泛的讨论,没有引起观众的重视。“萌”已经作为该影片的一块遮羞布,成功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遮蔽了叙述的不合理性。

不难看出,“萌”是具有遮蔽性的。其是一种柔性政治,一种伪装。“萌”是无意识的举动,当“萌”物知道自己的某些举动是萌的,某些动作能够激发观众的保护欲,从而获取到自己的既得利益。娱乐至死的社会中,“卖萌”为解构严肃政治、社会命题提供了新的方式,当大众无法参与政治、社会事件,或者说不能理性的参与其中时,纷纷选择“卖萌”这种类似于文化狂欢的方式来消解一切,久而久之,大众就会丧失参与政治、社会事件的热情,甚至于失去这方面的能力。就如同“温水煮青蛙”。

三、结论

当今社会,伴随着新媒体网络、消费文化的发展,“萌”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次元壁”,以视觉化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文化,“萌”是可爱的、无意识的,它能够激起观看主体的主观判断。但正因为如此,“萌”也是危险的,具有“遮蔽性”的。当客体有意识的披上“萌”的外衣,经过“伪装”过后,我们便容易被外表所迷惑,很难再去真正的把握其实质。残暴丑恶的东西经过卖萌,经过伪装而变得无害,使人放松警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过程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这便是它的可怕之处。在对待“萌”文化及背后的问题时,需要时刻警惕,以防陷入“温柔的沼泽”。

参考文献:

[1] 中国票房网:http://m.cbooo.cn/Movie/History.

[2] 今日头条:http://www.toutiao.com/i6417971985740988929/.

[3]吴明.萌:当代视觉文化中的柔性政治[J].文艺理论研究,2014(3).

[4] 曾军.从“视觉”到“视觉化”:重新理解视觉文化[J].社会科学,2009(8).

[5] 孙雨婷,从网络表情包看视觉化语言及情绪表达[J].新闻知识,2016 (10).

[6]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7]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电影一豆瓣:https://m.douban.com/movle/.

猜你喜欢

伦理新媒体
科技伦理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