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媒介新环境下传媒教育的新理念

2018-01-16武典

今传媒 2018年9期
关键词:传媒业传播学专业

武典

编者按:长期以来,传媒业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逐渐引领了传媒产业。我国的传媒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走过了西方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程,这对传媒教育来说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挑战,而如今信息技术的高速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出现,使得今天的传媒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传媒教育必须积极应对专业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平衡等现实问题,革新理念,转变思路,探索传媒教育的新道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坚持“文理交叉见长,复合特色取胜”的宗旨,狠抓师资,狠抓实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媒教育中硕果累累。本期我们有幸采访到学院博士生导师欧阳明教授,欧阳教授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载,在新闻学、编辑学等领域建树颇丰,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优秀教育者的前沿理论和先进经验。

欧阳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编辑出版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委宣传部阅评专家。主要著作有《新闻报道叙事原理研究》《宏观新闻编辑学》《深度报道采写概论》《深度报道作品评析原理》《新闻报道主体的三方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新闻报道人情化手法的运用》《深度报道写作原理》《书刊编辑学》《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稿》等。主持的省级等各类社科科研课题10项以上,出版新闻传播学学科专著7部,主要研究方向有应用新闻学等,研究领域涉及深度报道、编辑学、新闻叙事与新闻话语研究。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近年来,传媒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发展很快,随着多网融合、多屏融合理念的提出,融媒时代对高等教育也提出更高要求,您认为高校的传媒教育应如何应对当前传媒业这个大环境呢?

欧阳明: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变化很大。这个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技术。技术带来工具的巨大变化,进而推动传媒业变化,对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作用。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媒体所成就的传媒业的巨大变化,体量巨大,反控制个人与社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了历史走向。不过,传媒业的变化又不限于技术因素。传媒业还属于社会现象,本质是社会工具。我们千万不要忽视社会因素的强大作用。

面对当前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传媒业的大环境,我国高校的传媒教育应该一是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二是尊重规律,讲求科学;三是教学上有所改进,有所完善,又要有所坚守。

第一,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近年“两会”期间,新闻界出现了“傅莹邀请您加入群聊”“总理给你送快递”,出现“背包记者”,记者不但会采访,写文字稿,能摄影,还要能够录音频、拍视频。社会在变化,传媒业随之变化,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亦需适当调整,向胸怀理想的全能化方向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现实走向要求提供人才支援的传媒高等教育界必须转变观念,进行相应调整,强化前瞻性,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满足行业与社会的要求。

第二,尊重规律,讲求科学。重视是必须的,但不能盲目;行动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没有方向,没有节操,没有节奏。这里有若干要点值得注意:一是研究受众,尊重受众,满足受众,引导受众,避免传者的自弹自唱。新媒体在我国的高速发展,说到底是社会因素。正是当道的传统媒体在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上存在明显的空缺、不足,与新媒体对信息服务空白的填补,才形成广大受众热情拥抱新媒体的局面。即使这样,当前在信息供过于求的同时,也仍旧存在信息供需缺失。这就要改进传媒业供给侧的工作,在信息供给的质量和结构上下功夫,增添有效供给。这样的观察视野,应有助于增进高等专业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当然,传媒供给侧的调整事关社会环境与社会管理。那种企望大船在海洋中前行而没有波涛汹涌和风暴冲击的认识是脱离实际的,无益于我国新闻业的健康发展与舆论引导工作;二是研究信息的性质与结构分布,尊重传媒业信息服务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的性质,信息服务的多样性。对于国家乃至于人类社会,传媒业的要害难道是做赚钱的工具吗?离开了传媒业的利润,一个国家是否生存艰难呢?稍有头脑,答案就不言自明。只是业界、学界与管理层,对此是否有足够的清醒,这样的清醒是否成为主流。传媒业的变化、进化,未能更动其基本的社会功能;三是研究媒体,尊重传媒业的实际。一方面,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工具的进步不仅丰富了人类的传媒种类,而且触動了传媒业的格局甚至信息的结构、性质。另一方面,应该树立大传媒业的教育意识。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推动媒介融合。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传媒业教育应该适当打破既有的新闻、广电、出版、新媒体的传媒教育分割的局面。比如,告别计划经济而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和出版专业硕士似以合为一处为上。传媒教育思考的维度应该多一些,立体一点,纵深一些。

第三,教学上有所坚持,有所改进,有所完善。这里有若干要点值得注意:一是专业的理想教育。现在的学生选择传媒类专业学习,大多是承受传媒业的强大社会影响力与由此而来的出名等动机,聚焦于个人利益与个人索取,而常不懂得寄个人利益于共同利益之中,收获寄于贡献之中的道理。我们的专业理想教育要避免说教,强化针对性。二是吃苦意识的培育。传媒业的工作,是艰苦的,危险的,这种危险是包括诱惑在内所带来的极大风险。如果仅仅企望个人享福,或将新闻工作、大众传媒工作视作人生捷径,那就最好放弃传媒类的专业学习。同时,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允许失败。三是技能学习。这样的技能学习,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到传媒一线学习,讲求前店后厂式的学习。学校、教师与学生要密切与业界联系,业界也要加强密切联系学校的主动性。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尤其是学校实验室教学,是无助于专业技能学习的。传媒教育最好的实验室不是在教学楼内,而是在传媒的编辑室,在新闻现场。同时,传媒教育必须放弃包打一切的思想。传媒业人才的成长是需要时间和磨难的,更为重要的关口是媒体历练。同时,媒体本身有培育英才的社会职责,而不应只是用人。学校的专业教育是不应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四是理论学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强化前瞻研究,把握传媒业的发展规律,既要应时而动,又要全局在胸,有足够的定力。培养专业综合高素养的学生,必须强化理论学习。五是国情学习。中国与中国的传媒业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切。六是学习外国的传媒业情况。有比较,才有鉴别,从而学习他人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

记者:新闻学是一个非常讲求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而我国当前的高校传媒教育还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及实践性不足等问题,针对此问题,贵院是如何改进的?

欧阳明: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至今有35年,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工科院校办文科,办新闻传播学教育,因此综合性大学所遭遇的常规阻力在华中科技大学是比较小的。我院有高度重视专业教育的传统,一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狠抓师资。学院有从业界引入精英人才的热情与历史。我们要求从事业务教学而又没有媒介经验的教师必须拿出一定的时间到媒体兼职,按照国家要求,学院教师到媒体兼职与媒体专家到学院兼职已经形成惯例;二是狠抓学生的实习。比如,我院规定本科生必须进行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有小实习和大实习之分。所谓小实习就是到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进行锻炼,所谓大实习就是到喉舌媒体去实习。实习之前有动员,实习当中有巡视,实习之后有总结,有评比;三是重视与业界保持密切联系。一方面,我院教师参加各种业界的专业活动,做好智库,另一方面,注意请业界专家到校给师生作报告,及时进行业务交流;四是重视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我院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学科建设研讨活动,还常常邀请校内外或业界专家与会。同时,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教育分会的秘书处长期设在我院,我院教师出版了不少高水平的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专著、学术论文;五是重视实验室建设。最近一次的学科评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得A,位列前3,应该与我们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

当然,我们离尽善尽美还远得很。现在高校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教师在提升业界实践方面还是存在拓展空间的,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细化。

记者:从在新闻出版局工作到现在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教,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能谈谈您最初接触新闻学的感受吗?

欧阳明:最初的感受是新闻学有变化,但变化不大,格局依旧。我从事新闻教育工作之前,曾以学生的身份接触过新闻教育。我1979年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记得河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新闻专业招生。这之前,从事新闻学专业教育的老师给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上过一两门新闻学的课程。我到华中科技大学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工作时,感觉当时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化,积淀较为单薄。新闻学诠释多,外在束缚力强劲,独立思考存在欠缺;传播学开始引进,但学术影响还极为有限。另外,那时我校新闻传播学的整个教学条件远不能跟现在比,招生、师资规模等都不大,没有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硕士研究生开始不久,数量少,硕士学位授予还需要借用外校的资源。我院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传媒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进步,主要完成在吴廷俊担任学院院长期间。现在,新闻传播学已经成为显学。看到今天我院新闻传播学教研的规模、结构、水平与影响,不能不感谢几代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人的薪火相传,持续努力,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們并不满足,还有不足,总想检讨,必须继续努力。

记者:自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孜孜不倦的教诲使得一批批学子为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能否谈谈,长期以来您从事新闻教育的追求及多年教学中您的育人理念?

欧阳明:《左转》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作为教师,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学生是最大的功德,可谓立德、立功融于一体。就教学工作而言,我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一方面,只要可能,我则身体力行,自己的工作自己做。另一方面,研究学生需求,把握好学生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平衡。在实际教学中,一是协商,相互平等;二是注意思想教育;三是规范、严格,讲求理性。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对自己的学生要管好底线。四是鼓励质疑,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从“立言”的角度来说,就是努力科研,撰写质优的学术论文与调查报告,有所发现,努力创新,说明白话,对社会有用,对行业有用,对教学有用,对师生有用。

记者:当前新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对传统教育产生很大冲击,其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并不能被完全洞察,面对挑战,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应对的?教学方式又有哪些变化呢?

欧阳明:首先,端正思想,高度重视。为此,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归纳特点,总结得失,分析原因,注意在妥善处理变化与守恒之间关系的同时适度结合新变化安排教学。

其次,讲求方法,因材施教。讲求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了解教学工作对象的特点,明确服务对象的需求,从而提升方法的适用性;讲求因材施教,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与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及其表达,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本科生的教学中,注意根据专业初级入门群体的特点,适当采取案例教学与模拟教学,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代性与前瞻性,将课堂视作传媒编辑部,观察社会变化,分析传媒业变化,把握新闻业务动静,领会主流社会的底线规范,分析媒介竞争对手,强化采编互动,重启发而忌空谈。在硕士生的教学中,根据实际而注意学术型硕士生和专业型硕士生的异同,在强化理论修养培育的同时,重视学硕的学术训练,明确专业学术共同体的旨趣,坚定应用新闻学学术化研究路径,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兴奋点,打好基础;重视专业硕士的技能训练,明确行业共同体的追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操守,培养脚踏实地、不怕吃苦的工作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博士生的教学中,强化专业的规范化的学术训练,培养其学术创新的发现能力、践行能力,狠抓实事求是、踏实刻苦的学风养成,结合个人的研究方向强化专业经典著作学习,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打好学术基础,培养博士生学术视野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增强其学术研究的洞察力、思辨力、创新力。在硕士生、博士生的联合教学中,注意学术与实际密切联系。我们主要通过定期研讨会的平台,或研读新闻传播学名著,或剖析论文个案。其中的论文个案剖析,尽可能选取同学们自己撰写且乐于供大家解剖的论文初稿,一是注意把握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常见病,强化针对性,二是集中目标,每次以个别问题为解决重点。

记者: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新闻传播专业,但毕业生就业境况呈尴尬状态,传媒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与媒体的需求不对接是主要原因,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您觉得我国新闻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欧阳明:新闻传播学学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现有的专业教育规模过大,结构失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漠视用人市场而自我行为的盲目趋向,以至于常规人才培养远远超出我国传媒业的实际用人容纳量,其专业、学科基础与大众传媒所需人才的要求距离过远;第二,培养的人才距离传媒业的要求存在明显落差。这种差距不仅仅是技能上的,也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意志、作风等的情商范围,主要體现为毕业生的以专业为中心的综合基础不太合乎大众传媒业的职场需求,职场前景不明;三是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与变化非常快,用了不过30年左右的时间走过了西方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程,这对高等教育的自我调整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总之,我们需要理性、冷静和决心、行动,而不是只有热情、焦虑,需要过程,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

在培育学生就业能力上,我国新闻教育应该进行多方面的系统的调整,打持久战。

第一,国家管理与教学点的设置上,应适当控制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规模,缩减人才的低效甚至无效供给。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基本上由公办高校承担,毕业生就业难不仅容易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干扰每一位青少年鲜活的人生轨迹,冲击学生的家庭幸福。我国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是不宜单纯依托市场化道路予以自动调节的。

第二,教师环节上,须大力培养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这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教师招聘、晋升应主要面向新闻传播学专业出身者,或真正转行转“业”成功者。目前,其他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任新闻传播学教职的问题是突出的。一些专业教师不仅并未真正懂得新闻传播学,容易产生学科、专业的误判,而且常沿袭过去所学专业科研,而难务甚至不务新闻传播学的正业,在岗不爱岗。这种颇易误人子弟的师资局面必须改变。二是注意专业教师的思想教育与学科教育。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一些专业教师忽视中国国情、历史、传统而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新闻业,认识新闻传播学教育,领会理论,纸上谈兵,不少判断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是非颠倒。同时,不注意条件,忽视研究目的,其中将定量研究绝对化的学科倾向也是值得注意的。以这样的思想、学科理念与学生互动,不可能只产生积极结果。不过,思想问题,学科建设问题,应该通过思想交流、学术争鸣的方式进行,张扬百家争鸣学风,而不宜单纯依靠行政力隔断。三是大力推进党委宣传部和媒体的专家进课堂,科学规划,形成制度,大力推进,强化用人方对专业教育的科学、系统引领,减少甚至消除不必要的人为障碍。四是建设统一的教师培养平台。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总体师资水平,目前离教学要求还是有明显差距的。为了解决师资,尤其是弱势院系师资、教学诸方面的不足,国家可以建立统一的教师培训平台,由党委宣传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媒体与学校齐心协力主办。这样的平台可以二分:其一,基础平台,由省级党委和政府统一安排,在本省内选择个别较为优秀的新闻传播院系予以建设,着重于本省、市、自治区的新闻传播学院系的师资建设。其二,优化平台,由中央统一安排,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个别优秀的新闻传播院系予以建设,进行师资的高级培训。四是教师入职考试。这样的考试是综合的,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又包括世界观、新闻观。五是积极对外学术交流,而又注意引导。新闻传播学教育,不能止于国门之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意识形态特点与文化属性,又要求中外学术交流不能迷失自我,不能食洋不化。我们的大脑不能仅成为他人跑马占地的空间,我们的嘴巴不仅只会背书,不宜单纯玩弄概念、术语吓唬人,糊弄人。

第三,学生环节上,注意分类,注重应用。首先,注意分类。我国高校传媒院系办学任务、使命、条件、环境、水平等是不一样的,加之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差异化、等级化发展,各个传媒教育院系之间很难一致,故办学应实事求是,扬长避短。一般说来,具有传媒教育优势院系或教研型院系可以传媒实务与传媒学术两翼齐飞,教学、科研两不误,多承担专业师资的培育任务。教学型为主的传媒教育院系以教为主,注重传媒实务教学。其次,注重应用。新闻传播学不同于哲学、文学与历史,本身就是应用性强的学科,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应用性人才。那么,如何提升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工作本领呢?除了理论、历史和一定的综合知识修养,还应着重于实务学习。其具体举措可以如下:一是抓好学生的实习活动。学生的实习应讲求媒体性质、种类、时间、指导等的有机配合,注意实习的深度。其中,强化学生到主流媒体,尤其是党委机关报刊、机关性质的频道、栏目、网站板块的实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我国大众传媒业的完整而准确认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可以遴选媒体,建设专门用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以缩小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的差距。二是完善提升学生实务能力大赛的设置、组织。针对新闻传播学学生的包括全国范围内的专业比赛是存在的,如广告大赛等,但用于新闻传播学学生交流与提升的专业比赛又是不完整的,至今一直缺乏适合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全国性专业竞赛。新闻学专业的意识形态色彩是鲜明的,但唯其色彩鲜明才更有必要通过专业比赛推动学生密切与业界互动,与社会互动,认识国情,告别闭门造车。从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看,设置全国新闻院系学生自办报纸竞赛,或新闻特稿比赛,或微博设计及其新闻采编赛事等是有必要的。这样的专业比赛平台,除了促进高校间院系的合作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水平,激发师生专业热情,强化学科、专业魅力,有助于完善、提升学生的整体专业技能。

猜你喜欢

传媒业传播学专业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广播电视传媒业在新媒体影响下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措施
危机事件中微博谣言传播的特点及控制浅析
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