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胃健脾汤联合隔姜灸治疗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2018-01-16吕本林
吕本林
信阳市光山县计划生育服务站中医内科,河南信阳 465450
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一种消化系统的疾病,这种疾病比较常见,并且治疗难度比较大,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少、胃脘胀满与疼痛等,病理特点是不典型的增生、胃腺体萎缩以及黏膜变薄等。现阶段,我国尚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基本是采取一些药物对病情进行控制。该次研究把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该院医治的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治疗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时联合温胃健脾汤与隔姜灸治疗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医治的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2例,依据治疗的方法不同划分成西药组与中药组,每组患者46例,西药组患者采取维酶素片与多潘立酮片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联合温胃健脾汤与隔姜灸治疗。在西药组中有26例患者是男性,有20例患者是女性;年龄最小和年龄最大的患者分别是34岁与79岁,年龄的均值是(52±2.64)岁。在中药组中有25例患者是男性,有21例患者是女性;年龄最小和年龄最大的患者分别是33岁与79岁,年龄的均值是(52±2.72)岁。两组研究对象中各项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中药组联合温胃健脾汤与隔姜灸治疗,具体如下:服用中药的温胃健脾汤治疗,其药物组成包含5枚大枣、6 g炙甘草、15 g黄芪、10 g茯苓、10 g白术、6 g陈皮、6 g桂枝、10 g延胡索、10 g高良姜、10 g川楝子与10 g白芍,用水煎服,1剂/d,早上与晚上分别服用1次。还要配合予隔姜灸治疗,用法用量如下:将鲜生姜切为直径2~3 cm左右,厚度在0.2~0.3 cm左右的薄片,在中间用针穿刺数个孔,并且上置艾柱,置于中脘穴与足三里等位置,点燃施灸,燃尽艾柱以后,需要易柱进行再灸,一次5壮,早上晚上各灸1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施灸的过程中,如果患者觉得灼热难以忍受,需要提起姜片,或者是缓缓的移动姜片位置。西药组患者采取维酶素片与多潘立酮片常规西药治疗,用法用量如下:维酶素片(国药准字:H13023904),口服,6片/次,3次/d。多潘立酮片(国药准字:H10910 003),10 mg/次,3 次/d,在饭前 15~30 min 口服。全部患者都持续治疗2个疗程,1个疗程为30 d。
1.3 观察的指标
对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经过治疗以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彻底消失,经过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的炎症有显著好转,并且经检查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变异型增生、腺体萎缩以及肠上皮化生消失为显效;经过治疗以后患者临床的症状有所好转,经过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的炎症有好转,并且经检查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变异型增生、腺体萎缩以及肠上皮化生渐渐消失为有效;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没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甚至有恶化情况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把该次所研究得到数据全部都记录于一个表格之中,构建相应的数据库,于SPSS 20.0统计学软件中实施计数资料的处理与计量资料处理。应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应用百分率(%)来描述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中西医治疗的临床有效率
治疗后,西药组中显效患者一共有16例,有效患者一共有20例,无效患者一共有10例,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为78.26%;中药组中显效患者一共有26例,有效患者一共有18例,无效患者一共有2例,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为95.65%。中药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总值与西药组患者相比,数值明显要比西药组的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中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
西药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值为21.74%,中药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值为2.17%,中药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值与西药组相比,数值明显要比西药组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的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中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3 讨论
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由于Hp的感染造成胃粘膜基层的增厚,导致胃粘膜的厚度明显变薄,经过炎性因子的反复刺激,引发肠化生与腺体萎缩。一些患者会并发痞闷、上腹不适、嗳气与消化不良等情况,但缺少典型的症状,临床上会误诊成消化不良,导致治疗最佳时机延误[1]。目前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常用西药包含维酶素片与奥美拉唑等,其中奥美拉唑可以杀菌,防止炎性因子损伤到胃粘膜。而维酶素片为呼吸组织之中关键性辅助酶,含有微量元素、维生素与氨基酸等,能够提升红细胞的活性,加强胃粘膜免疫的能力[2]。
相较于中药治疗而言,西药治疗疗效依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该次研究中显示,中药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总值与西药组患者相比,数值明显要比西药组的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西药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值为21.74%,中药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值为2.17%,中药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值与西药组相比,数值明显要比西药组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祖国医学认为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因为肝气犯胃、脾胃虚寒、饮食不节与寒湿侵脾所致,而温胃健脾汤方中生黄芪、白芍、茯苓、桂枝与陈皮等,有着消食化积、祛毒生肌、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温中益气、利水渗湿以及平抑肝阳等效果,在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尤其联合隔姜灸的疗法,可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3]。
综上所述,在治疗祛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时联合温胃健脾汤与隔姜灸治疗,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可推广。
[1]刘晔.加减柴胡疏肝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5):497-498.
[2]陈宇基,文安怡.以定标活检技术评价胃痞方合黄芪针穴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疗效[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3):317-320.
[3]张和逊,郑逢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