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情境中培养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数学核心素养

2018-01-15吴桂琴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随班就读核心素养数学

吴桂琴

摘 要:听障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与习得,需要借助于个体生活经验,然后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来促进核心素养的内化。具体来说包括在故事情境中习得数学知识技能,在生活情境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思考情境中训练数学应用意识,在实践情境中培育数学态度精神等。

关键词:多元情境;随班就读;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由于听力受损,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发展滞后,制约了他们的数学素养的形成与习得。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需要借助个体自身的生活经验,在长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内化而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阶段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四基目标”的数学素养对于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来说,举足轻重,不可或缺,不能偏废。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也提出了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目标,文件中5次提到了“核心素养”这个关键词。对于一名融合教育学校(班级)的数学老师来说,培养和发展听障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既是责任,也是使命。对于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来说,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应用意识、态度精神”等方面。

当前,培养和发展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一、在故事情境中习得数学知识技能

数学知识技能素养是培养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基本的数学意识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包括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感三个方面。听障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瓶颈是“难以理解和正确运用数学定律与法则进行正确的数学运算”。比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学生很难理解“借一还十”的真实含义,对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对应的数量,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换,存在着难以理解的困惑。教材中,针对普通学生而设定的例题教学,普通学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理解和掌握,而听障学生在老师的反复讲演和比画下,只会机械照搬,至于运算法则的理解更显得吃力。在实践中,笔者尝试通过编撰充满意趣的故事情境,把数学知识与运算法则故事化、情节化,帮助听障学生理解“退位”的核心内涵和本质属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百以内退位减法》时,笔者设计了孩子们爱听的童话故事作为教学情境,绘制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简笔画,让学生通过观察“百位一、十位零、个位零”三个角色的面部表情的特征和变化,结合老师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体验“不够减”的难过和“借一得十”的欣慰、“助人为乐”的愉悦。最终,退位减法的算理的瓶颈巧妙突破,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素养得以形成。

二、在生活情境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是个体自主理解、自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同样,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校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将一些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原理联系起来,表现出他们在数学思想与方法方面的素养。例如,到超市买饮料,他们会反复比较几种饮料的价格,哪一种更划算。买的东西多了,他们会估算自己带的钱够不够,如果发现不够,他们会从购物车里挑出几件不是十分急需的东西放回货架。从这些日常生活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在用数学的思想指导生活,用数学和方法经营生活。

为了帮助听障学生理解和掌握“克”的概念,笔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作为教学情境——回形针、抽纸、黄豆等,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感受一克的质量,把感同身受的真切体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转换成数学经验与技能,化抽象为具象。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发展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在思考情境中训练数学应用意识

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于正常的儿童来说,把数学知识技能,通过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数学应用,轻而易举,可对于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来说,这一过程变得十分漫长而且复杂,大多数的听障学生能够顺利计算“1+1=2”的算式,却很难理解“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一共有两个苹果”的数学意义。在他们的数学生活经验里,数学学习与生活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缺少融合的通道。数学教学活动不只是教学生学会计算,而是要让学生变得更有数学想法。为了让听障学生真正带着思考融入数学学习之中,加强他们的应用意识,笔者在学生学习完10以内的加减法时,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思考情境:照样子,在空格里写出图形表示的数字。

这样的设计,既让听障学生充分温习了10以内的加法,又充分尊重了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的优势思维——数形结合,让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协作,让学习在思考中生成,真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应用意识。

四、在实践情境中培育数学态度精神

数学课程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反映了“数学教育旨在促进人的整体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具有数学的态度和精神是人的整体发展的重要体现。数学家波利亚在其名著《怎样解题》中精辟地指出:“认为解题纯粹是一种智能活动是错误的,决心与情绪所起的作用很重要”。也有人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这都是数学的态度与精神在起关键作用,对于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有意识地创设“超市購物、菜场买菜、银行存款”等贴近现实生活的实践情境,既调动了听障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中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又引导了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意识倾向性,把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统一起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实践出真知,在平常的数学作业中,笔者要求听障学生做到:严格要求,克服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的毛病;实事求是,不抄袭别人的作业,不弄虚作假;及时订正、有错必改等。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听障学生严谨精确、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数学态度精神。

总之,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融合教育老师付出艰辛的努力。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不但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品质,也是他们人生历练中的重要行囊。

猜你喜欢

随班就读核心素养数学
论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普通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