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片“农田”开出希望的花儿
2018-01-15于萍
于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朝阳区幸福村小学,马芯兰老师的课堂上,一位年轻的老师坐在角落里,静静地观察着,思考着,不时低头记录着。
2007年,延庆区花盆村小学,王翠菊老师的课堂上,一位专家专注地聆听着,看看老师,再看看学生的反应,时而微笑,时而严肃。
多年前的那位年轻老师是吴正宪老师,彼时的她是崇文区锦绣街小学的数学老师,当时她正蹒跚行走在课堂教学的路上,急迫地渴求知识,渴求成长,所以,她独自一人走进了马芯兰老师的课堂,希望找到前行的“灯塔”。
多年后的那位专家也是吴正宪老师,那时的她已经是全国著名教师,是北京教科院的教研员。看着王翠菊,吴正宪老师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稚嫩,青涩,急于在成长的路上奔跑,却不知该如何起步,更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
吴正宪老师知道,王翠菊这样的老师有千千万万个,他们在北京郊区,在农村,在大山深处,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踽踽独行”,而他们身后是无数双农村孩子渴望的眼睛,是农村的希望和未来。
如何走近每一个“王翠菊”?如何在农村学校形成長效的教研机制?如何让每一个农村教师都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如何让每一个农村孩子享受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吴正宪老师在寻找答案,北京教育在寻找答案。
2008年6月18日,答案终于揭晓了,在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的支持下,“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成立了。从2008年到2018年,吴正宪老师和前后两批来自北京16个区的148名优秀数学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团队,他们怀着对教育最真挚的热忱,带着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心,走近了每一个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走进了大山深处每一个数学课堂,他们以团队的力量探索首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落脚点——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十年间,“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围绕儿童数学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研修,深入基层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开展了生动有效、富有特色的研修活动。工作站梳理完善并实践探索了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体系,探索了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带起了更多优秀的教研员队伍、教师队伍和优质教育学校,开拓出促进教师合作互动、学科合作交流、校际合作共享、城乡均衡发展的新路。
十年,“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在农村学校辛勤“耕耘”,不仅见证了首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更成为首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动者、促进者。
走近每一个“王翠菊”
北京有10个郊区,几百所农村小学,成千上万名农村教师,“王翠菊”在延庆花盆村小学,也在怀柔喇叭沟门小学,在房山霞云岭小学,在门头沟斋堂小学,在顺义北务小学,在每一个边远的郊区学校。“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王翠菊”,解决每一个一线教师迫切要求专业进步的问题,解决农村教师群体专业提升的问题,真正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补齐北京教育的短板。
为此,工作站改变了传统的师徒结对帮扶的方式,建立市、区、盟、校、组多级教研联动研修网络,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团队工作,变师傅引领一个教师成长为教师们在团队中实现共同成长。
工作站建立了“1+10+N”层级研修机制。“1”代表吴正宪老师及其率领的两批148名优秀数学教师组成的团队。“10”代表10个分站,分别是北京郊区的燕山、延庆、通州、大兴、昌平、房山、顺义、门头沟、密云、怀柔分站。“N”代表通过总站和分站工作影响带动的教师这个大群体的每一个教师。高质量的研修活动从总站延伸到分站,最终到达每一名上课的教师。“1+10+N”就是通过团队的力量以层层推进的方式影响和带动广大基层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师,为每一名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在“1+10+N”的研修机制中,一方面,总站与分站共同策划团队研修方案,建立常态研究机制,有计划、系统地建构并推进教师研修课程;另一方面,总站随时了解分站的需求,为分站提供指导和帮助,定期到分站听课、做学术交流和指导,每学期都邀请分站学员参加总站现场研修活动,形成了总站示范引领,分站补充、支持、拓展的运行模式。
在总站的带领下,各分站根据实际灵活设计研修机制。例如,门头沟建立了1个分站,在分站下又成立了5个联盟,每个联盟包括5所学校,联盟内1所基地校带动周边的薄弱学校和深山区学校,这种细胞分离式的组织结构使门头沟区全部319名小学数学教师都能参与研修;顺义区分站带动区内3个教育联盟,9个基地校带动周边学校,将高质量的研修活动延伸到每个数学教研组、每个数学教师;昌平区分站形成了“1个中心,7个基点”的分站研修结构,由1个分站带动7个协作片以及46所校本教研组,涵盖854名教师。
此外,工作站还录制了教师研修课程,搭建了网络研修平台。平台提供网络课程、导学教师(实行导学教师与农村学员1:30的导学制)、定期在线答疑、作业考核等多种服务,让教师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参与研修。
工作站的研修方式打破了区域壁垒、校际壁垒,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和研究型组织,使教师共享优质资源,参与开放教研,让改变发生在每一个教师身上,发生在每一节课堂上,最终发生在每一名学生身上。
啃透每一个“真问题”
“这个环节你为什么这样设计?”“你觉得这节课的问题出在哪里?”“上次我们讨论的问题你现在有新想法了吗?”张永老师不会忘记,在忐忑不安中他曾一次又一次“被点名”;“研究这个课题对上课有什么作用?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对教师发展有什么用?”武维民老师不会忘记,这每一个问题都曾让她汗如雨下;“你怎么做这项工作?这项工作的价值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刘文波老师不会忘记,她曾被这些问题一遍遍“重击”……曾经,他们以为研修无非就是听听专家讲座,写写学习笔记,而进入工作站后,他们才终于明白,研修是啃透每一个真问题,不放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不轻视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锱铢必较”,做每件事之前问一句“为什么”,做完每件事之后问一句“怎么样”。
在工作站建立之初,吴正宪老师就问过自己,问过她的团队:工作站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教师培训就是上课、评课、作报告吗?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到农村搞几次教研活动吗……在不断追问中,吴正宪老师和她的团队有了答案:建立工作站的目的不是面对每一位教师开展千篇一律的培训,而是让每一位教师有针对性的成长规划和特色的成长道路;不是简单地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成长,而是让成长成为教师自觉自发的行为;不是单纯地开展研修活动,而是探寻更适合、更有效的教研模式。
基于以上认知,工作站聚焦儿童认知和需求、聚焦数学教学、聚焦团队研修机制,将研修定义为“任务式学习”“对话式学习”“反思式学习”,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习者、设计者、组织者、分享者、反思者,在课堂历练中成长,在专家引领中成长,在同伴对话中成长,在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任务驱动中成长。同时,在教师成长中,探索一种新型的研修模式和教师成长路径,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个体经验升华为有益于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资源。因此,工作站形成了同课异构与互动研讨相结合、名师大课堂与专家对话相结合、双师同堂与原生态课堂相结合、研究课与学生现场访谈相结合、网络培训与现场研究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总结经验相结合的研修模式。
在工作站,一节课不是40分钟,也不是“你讲我听”,而是既有原汁原味的生态课堂,又有课堂上听课老师出其不意的提问,既有专家深刻的剖析,又有学生真实的课堂体会,既有课后唇枪舌剑、鞭辟入里的会诊,又有授课教师析毫剖芒的反思。而这一切都指向课堂中的真问题,都是为了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特色课堂”,成为“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纵横连贯的简洁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以做思启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
“用五倍的时间设计活动,用一倍的时间组织活动,用十倍的时间后续跟进、反思提升,从头到尾想问题,研究真问题”,这是张秋爽老师对工作站研修活动的深刻体会,也是对工作站“巧在全程设计、重在课例研修、成在后续跟进、贵在资源建设”的研修特色的生动诠释。每一次研修活动之前,依据一线教师的需要确定针对性研修主题,设计全员参与的研修过程;每一次研修活动中,分工合作,在“授-受”互动的现实场景中,提供教学资源,历练教学技能,形成教育智慧;工作站在输出资源的同时,收获现场生成的学生、教师的反馈资源,作为跟进方案的设计依据,衍生出切中教师需求的研修新资源;每一次研修活动之后,整理活动全程资料,纳入工作站教师培训的课程资源,回顾反思、分析总结、固化经验,最终形成“设计─输出─反馈─输入─再输出”的良性循环。
唤醒每一颗“教育心”
30岁那年,孙贵合老师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了,他日复一日地备课、上课,虽然没有什么激情,学生成绩却还不错。如果不是进入“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不会变,他的课堂也不会变,这就是一个“优秀教师”的一生。
后来,吴正宪老师改变了他,让他明白,只有热爱,优秀才没有止境;“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改变了他,让他重新理解了教育,重新认识了自己。现在,40岁的孙贵合老师每天都在学习、反思、研究,他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未来,成长的路还很长。
十年,从“优秀的教师”到“不够优秀的教师”,孙贵合老师却说自己成长了。
16岁,第一次走上讲台时,吴正宪老师问自己教育是什么,当时,她没有答案,只知道用爱和热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节课。多年之后,当吴正宪老师成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她依旧在问自己教育是什么,她已经可以说出很多答案——是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是用专业的教学技能传授专业知识,但最终她对教育的理解却是16岁那年就体会到的——用爱传播爱,用情怀感动情怀,用品格塑造品格,用专业引领专业。
教师是一个平淡的职业,也是一个朴素的职业,三尺讲台,四方天地,就是一世光阴。在广大农村学校,有许许多多的“孙贵合”,他们常年耕耘在最艰苦的地方,离外面的世界很远,离世俗的成功很远。在这里,如果教师没有爱、没有情怀,他们如何面对孩子们一双双充满渴求和期望的眼睛。
所以,从一开始,“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目标就不仅仅是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唤醒农村教师的“教育心”,让他们重新理解教育,理解儿童,重新定义教师这个职业,从而培养教师的教学情感和教学情怀,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与热情,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状态。
因此,工作站会分析每位教师的性格、特点、教学特色、职业状态等,以此了解教师,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此基础上,与教师共同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让教师明晰发展路徑和发展方向。在工作站,教师们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培养情感,既要提升数学教育的专业能力,又要涵养教好数学的育人情怀。
在工作站,吴老师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影响了每一位教师,让他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师。
他们看到了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的专家从没有停止探索和成长的脚步,一位已经进入花甲之年的长者依然奔波在基层、农村、山区。深夜,很多老师收到过吴老师发来的邮件,密密麻麻的文章修改意见背后是一颗认真的心,也有很多老师收到过吴老师发来的短信,或表扬或安慰的话语背后是一颗温暖的心。这份对事业的坚守、对专业的坚持,这份真挚的情怀、温暖的情谊,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教育、爱孩子、爱教师。
成为教师的第一天,吴正宪老师穿了一件黄色的毛衣,上面绣着“心求通而自奋也”,这是妈妈为她绣的格言,希望她“奋发向上,不用扬鞭自奋蹄”。而如今,这句话也“绣”在了工作站每一位教师的心上。
编辑 _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