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小奇巧用甘草药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2018-01-13王耀东王小奇魏霞叶蔚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赤芍白芍茯苓

王耀东 王小奇 魏霞 叶蔚

1.杭州市丁桥医院 杭州 310021 2.杭州市中医院

王小奇主任医师是杭州市名老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负责人、俞尚德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杭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从医30余载,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类消化系统疾病。师从国家级名中医、具有“甘草郎中”美誉的俞尚德老先生,在继承俞老先生甘草应用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以甘草药对为单位,治疗常见急、慢性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取得显著疗效。笔者有幸跟随王师学习,现将其临证常用甘草药对作部分介绍,供各位同仁参考学习。

1 甘草概述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素有“国老”之称,《本草纲目》中对其评价为:“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1]甘草在其应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生甘草、炙甘草两种类别,二者味相同,归经相似,功效相仿,而在偏性方面稍有区别,生甘草性偏凉,炙甘草性偏温。

生甘草性偏凉,有泻火解毒的作用,《伤寒论》中甘草汤、桔梗汤均选用生甘草,取其清热,以清少阴经之热毒;炙甘草性偏温,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伤寒论》中炙甘草汤、《金匮要略》中甘草干姜汤均选用炙甘草,取其补益,以补五脏之虚损。

王师临证诊治患者时,常道甘草可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其生用、炙用、轻剂、重剂及配伍使用大有讲究。王师临证多将生甘草用于实证,炙甘草用于虚证,至于甘草用量,王师认为需随证加减,常用剂量为8~10g,亦有用至30g者。

2 甘草药对

2.1 甘草-白芍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之功效。《神农本草经》对其描述为“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气”[2]115。甘草与白芍组成芍药甘草汤,白芍酸寒,益阴养血;甘草甘温,缓急补虚,合而具有酸甘化阴、缓急止挛的作用。

自古以来,芍药甘草汤中芍药剂量大于甘草,取其柔肝止痛作用较强,而王师依据自身经验认为,若需解痉挛、止急痛,甘草剂量应大于白芍,且多选用生甘草;若需调肝脾、止隐痛,芍药剂量应大于甘草,且多选用炙甘草,其原因在于甘草缓解痉挛作用强于白芍,而白芍直接镇痛作用强于甘草。用于缓解痉挛时生甘草用量至少应大于10g。

在临证应用上,本药对常用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所致隐痛,见有如下症状者,可考虑加用本药对:(1)痛而喜按、喜揉者;(2)进食可使疼痛减轻或缓解者;(3)喜俯身护其痛处者;(4)局部时有块状或条索状物而又可自行消失者;(5)局部有紧张感或牵引感者;(6)痞满而与进食无关者;(7)空腹时亦有嗳气者。

现代研究发现,甘草芍药配伍对于消化道炎症、胃肠道痉挛及疼痛具有缓解作用。甘草总苷与白芍总苷分别为甘草、白芍抗炎镇痛的主要组分,甘草总苷抗炎作用强于白芍总苷,但镇痛效果弱于白芍总苷,而且两味单药镇痛效果明显弱于配伍后的芍甘总苷[3]。芍甘总苷能够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从而改善大鼠热痛敏的症状[4]。甘草与白芍配伍可直接减慢回肠平滑肌蠕动频率,影响回肠平滑肌张力变化率,缓解肠道痉挛,增强缓急止痛效果[5]。

2.2 甘草-赤芍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效。《神农本草经》称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2]115。甘草、赤芍亦可组成芍药甘草汤,但赤芍与白芍虽同属芍药,其功用不同,白芍补、赤芍泻,白芍收、赤芍散,赤芍能行血中之滞,故其应用也不同。

本药对常见于俞老先生自拟方“补中生肌汤”“利胆汤”二方中,除取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功效外,更取其行瘀通络之功。补中生肌汤为治疗消化性溃疡常用方,对于经久难愈的溃疡具有疗效。王师认为消化性溃疡与中医内痈病相似,在病因上包括饮食失调、脾胃虚弱、情志损伤、邪气侵犯;病机为中气虚馁、痰饮内生、脉络瘀痹,故其治疗可参照内痈病,治以补益中气、运化痰饮、行瘀通络,以补中生肌汤化裁。本方组成为:黄芪 15~30g,党参 10~15g,炙甘草 12~15g,赤芍 10~12g,生白芨 10g,制乳香 5g,当归 8~10g,茯苓15~30g,海螵蛸 15g,淡吴茱萸 3~5g。方中黄芪“入脾而托已溃痈疡”[6]为主药;炙甘草“长肌肉”[2]85、赤芍行瘀通络,二者相伍增强祛瘀生新、通络止痛的功效;党参、茯苓补益中气,白芨、乳香加强通瘀之力,当归养血和血,共奏祛腐生新之效。在临证应用中,炙甘草与赤芍用量常取3:2,具有较为持久的效果。

利胆汤临证常用于治疗胆石症、胆囊炎等病中证属肝胆湿热者。其组成为:炒茅术5~8g,生甘草8~10g,赤芍 8~10g,姜黄 12~15g,广木香 6~10g,炒枳壳5g,酒大黄 5~15g,蒲公英 20~90g。本方于清热解毒、行气止痛药中加用生甘草,一则取其性凉,具泻火解毒之效,二则取其与赤芍配伍,具解痉止痛、祛瘀通络之效,方中生甘草与赤芍1:1配伍,止痛作用强且起效快,对于缓解十二指肠括约肌、奥狄括约肌痉挛有较好作用。甘草与赤芍配伍的解痉止痛作用还可用于胆道蛔虫病的治疗[7]。

现代研究发现,赤芍甘草汤可抑制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8],其中赤芍主要有效成分赤芍总苷能提高血浆中6-酮前列环素水平,抑制血栓素B2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明显延长实验大鼠凝血时间[9];同时在血瘀模型大鼠中,赤芍总苷可明显减少血栓长度,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10]。

2.3 甘草-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效。

黄芪与甘草组成黄芪甘草汤,出自《医林改错》[11]。前人常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久泻久痢、便血、失禁等的治疗,王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黄芪甘草应用并不局限于此,并认为炙黄芪、炙甘草均为甘温之品,炙黄芪“主痈疽、久败疮”,炙甘草“补脾胃之不足……补三焦之元气”,二者配伍兼顾补中益气、托疮生肌,不仅可用于消化性溃疡(见于“补中生肌汤”),亦可用于慢性胃炎迁延不愈者,黄芪与甘草配伍常取2:1。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治疗糖尿病、延缓衰老等多方面的作用[12]。

2.4 甘草-党参 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补脾肺气,补血,生津之功效。党参与甘草均为性平,味甘。性平则无寒热偏胜,作用缓和,味甘则“能补、能和、能缓”,两药相伍作用温和,补中有缓,适用于多种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或虚劳所致疾病中。王师在临证中将本药对广泛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腹痛、腹泻等疾病中,党参与甘草配伍常取1:1。现代研究发现,党参与甘草主要有效成分均具有保护胃肠道黏膜,促进黏膜修复的功能[13-14]。

2.5 甘草-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中描述茯苓为“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2]183。

茯苓与甘草配伍,主要取其健脾利湿功效,《本草备要》中提及“甘草资满,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泻满”[15],王师在临证应用甘草时发现,长期大剂量使用甘草可引起患者下肢水肿,故在甘草应用时常配伍茯苓以消除水肿的副作用。茯苓与甘草配伍常取2:1。

研究发现,甘草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长期使用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引起水钠潴留[16],茯苓有效成分之一的茯苓素具有与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体外竞争醛固酮受体,体内逆转醛固酮效应而不影响醛固酮合成,从而促进水钠排泄,维持体内水盐代谢稳定,其功效较袢利尿剂持久且副作用较少[17]。

3 临证医案

患者周某,男性,38岁。2002年5月4日就诊。主诉:反复上腹部疼痛5年。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餐后及夜间明显,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予雷尼替丁治疗后症状缓解,之后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每年复查胃镜均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年来予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等西药治疗,每于停药后腹痛复发。2002年5月2日末次复查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霜降样溃疡。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王师门诊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有20年吸烟史,20支/d。

四诊摘要:患者中年男性,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疼痛每于餐后及夜间加重,胃脘部怕冷,喜温喜按,胃纳欠佳,二便尚调,舌淡苔白滑薄腻,脉微弦。中医诊断:腹痛病(脾胃阳虚型);西医诊断:难治性溃疡。一诊予补中生肌汤加延胡索、干姜,方药如下:黄芪 30g,党参 10g,炙甘草 15g,赤芍 10g,生白芨 10g,制乳香 5g,当归 10g,茯苓 15g,海螵蛸 15g,延胡索10g,干姜 5g,共 7 剂。

2002年5月11日二诊时患者诉餐后胃脘部仍有隐痛,程度较前减轻,伴有反酸,食欲欠佳,予前方去干姜,加吴茱萸5g,再服7剂。

2002年5月18日三诊时患者诉胃脘部疼痛同前,仍感反酸,予前方黄芪加量至40g,加益智仁10g、荜澄茄10g,再服7剂。

2002年5月25日四诊时患者诉胃脘部无明显疼痛,反酸亦缓解,予前方去荜澄茄,加苍术10g、干姜3g,巩固7周。7周后复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光滑,未见溃疡。

按:王师以为此类难治性溃疡患者病机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脾胃阳虚,运化不健为虚、为本;胃中有痰火煎熬,局部又有络脉瘀痹为实、为标。本案中,患者胃脘部疼痛、怕冷喜温、舌淡苔白,是为脾胃阳虚之象;痛而喜按是为虚中夹实,痰瘀痹阻之象。脾胃阳虚而夹瘀,符合补中生肌汤证特点,故治疗上采用补中生肌汤为基础随证加减,方中以甘草配赤芍以止痛、化瘀,甘草配黄芪托毒生肌,二者治标,甘草配党参、茯苓补脾益气,此为治本,佐以乳香、延胡索等行气之药,标本兼顾,虚实同治,共奏脾胃阳气、通络行瘀之功效。

4 结语

甘草是祖国医学处方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有着“众药之王”的称号,但其功效在临证应用上存在局限性,现代医家多取其“协和诸药”之功效而用之,殊不知其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解毒”[2]85等诸多效用。王师在继承俞老先生学术经验的同时,结合多年临证经验,对于甘草的应用颇有建树,以俞老先生“补中生肌汤”“利胆汤”“利胆安蛔汤”等诸方为基础,利用生、炙甘草不同寒热偏性及功效配伍不同药物,在常见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的治疗上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对王师临证时常用甘草药对的应用作部分归纳,希望对热爱中医药事业的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赤芍白芍茯苓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芍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白芍总苷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呼伦贝尔野生赤芍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赤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云茯苓
云茯苓
白芍粳米粥 缓解颈椎不适
新疆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