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重华治疗慢性鼻窦炎经验*
2018-01-12李艳青张重华臧朝平王德辉
李艳青 张重华 臧朝平 王德辉
该文重点介绍了张重华教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经验与特色方药,并突出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
1 病因病机
慢性鼻窦炎,属中医学“鼻渊”、“脑漏”范畴,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临床特征。张重华教授熟读中医经典,深知鼻渊一病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已明确指出胆、肺之热可致鼻渊,如《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有鼻渊的论述:“少阴之复……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查阅文献,鼻渊病因多为肺、脾胃、胆的功能失调,导致湿浊困阻鼻窍[1]。张教授认为鼻渊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外邪侵袭,引起肺、脾胃、肝胆等脏腑失调,郁热或湿热上蒸鼻窍而为病;虚证多因久病肺脾气虚,湿浊困阻鼻窍所致。小儿常有脾不足,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湿浊困阻鼻窍而患本病。鼻渊的临床表现以鼻塞、鼻流黄脓浊涕为主,常伴有嗅觉减退、头面部疼痛或胀满不适,久则虚眩不已。张老认为,部分患者表现为顽固、难治性鼻分泌物倒流或主观感觉咽喉部痰堵不适等症状,应仔细检查,详加鉴别,切勿漏诊因本病所致者。
2 治法治则
中医诊疗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主要着眼于病因进行辨证施治。根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2,3],将本病分为5个证型: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肺气虚寒和脾气虚弱型。对肺经风热型鼻渊,主要采用疏风散邪、宣肺通窍的治法,方药如银翘散、辛夷清肺饮;胆腑郁热型,以清泄胆热、利湿通窍为主,方药如龙胆泻肝汤或当归龙荟丸等加减;脾胃湿热型,以清热利湿、化浊通窍为主,方药可选用连朴饮或甘露消毒丹等加减;对肺气虚寒型,以温补肺脏、散寒通窍为主,药用玉屏风散或温肺止流丹加减;脾气虚弱型,以健脾利湿、益气通窍为主,方药如参苓白术散加减。
张重华教授强调鼻渊一病,既有实证,也有虚证;既有热证,也有寒证。实证、热证者,一般病程较短,或为肺经风热,或为脾胃湿热,或为胆腑郁热,应详细鉴别:风热之邪外袭,近期多有外感病史;脾胃湿热者,大多鼻涕黄稠而量多;胆腑郁热者,一般头痛较重,鼻涕黏稠而黄。虚证者,一般病程长,缠绵难愈,以肺虚、脾虚为多。肺气虚寒者,鼻涕较为稀薄,鼻黏膜色淡;脾虚湿困者,鼻涕多黏稠色白而量多。张老对鼻渊的治疗,亦遵从辨证论治的原则。此外,因鼻渊以大量脓涕常流为特征,张老由此联想到外科的脓疡,认为鼻窦窦腔的脓涕积聚,类似于一个个的脓肿,排脓不畅可能是其久治不愈或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原因。由此提出中医治疗鼻窦炎可引用外科治疗脓肿的托毒排脓法,扶正与祛邪并举。张老及其带领的团队将此方法应用于鼻渊的临床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4],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托毒排脓、扶正祛邪方法在鼻渊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方药特色
张老认为鼻渊的病因病机为气虚或脾虚,痰湿滞留,其根本是正虚,可因虚而罹病,或久病致虚。故而其治疗应以扶正培本为主,辅以健脾益肺,或化湿通窍,或消痈托毒排脓,其中重视健脾、增强体质是张老治疗鼻渊的特色之一。除外辨证施用辛夷清肺饮、龙胆泻肝汤、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等经典方剂,张教授又引用外科治疗脓肿的托毒排脓、扶正与祛邪并举的方法,结合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拟定出治疗鼻渊的有效验方“逐渊汤”,对于正虚邪恋、湿浊困阻鼻窍所导致的鼻渊,表现为多量黏脓浊涕,或长期鼻分泌物倒流入咽(鼻后滴漏症)、咽喉部痰堵不适等症状,无论手术与否,辨证准确,均可灵活化裁加以应用。
“逐渊汤”方由生黄芪、皂角刺、川芎、藿香、陈皮、薏苡仁、鱼腥草、浙贝母、丹皮、蚤休、天花粉、桔梗、生甘草等组成,其组方引用《外科正宗》“透脓散”和《医宗金鉴》“清肝保脑丸”之意,以大剂量黄芪益气扶正,托补排脓。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被历代医家誉为“外科家圣药”,其“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药品化义》),可以“荣筋骨”“生肌肉”,“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本草便读》);张老治疗鼻渊常用生黄芪30g,如病家气虚严重可酌情加量至50g。黄芪、皂角刺、川芎为“透脓散”之意,益气扶正,托毒排脓。此外,藿香辛微温,其气芳香,入肺、脾、胃经,能通利九窍,有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利湿除风的作用,为治鼻渊之主药;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助藿香加强健脾化湿、升清降浊之功。薏苡仁性味甘淡,健脾渗湿、清肺排脓;鱼腥草、浙贝母味辛或苦,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痈。丹皮辛苦凉,清热凉血消瘀,善行血滞,清肝胆之火热,与“胆移热于脑”的病机相符;蚤休、天花粉清热解毒消痈肿。桔梗入肺,性微温,味苦辛,可行表达窍,开提气血,能载药上浮,引药入肺,以消郁结,并促进排脓;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扶正,活血通窍,托毒排脓之功。
除外经验用药,张教授治疗本病还有一些特点:①重视预防。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鼻渊的预防应先于治疗。嘱咐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避风寒、适寒热,适度运动,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尽量减少和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降低鼻窦炎发作机会。②重视日常的自我保健。如常常建议患者每日自行鼻旁按摩——因鼻旁有上迎香和迎香穴,用鱼际擦摩鼻旁可起到宣肺气、泄肺热、通鼻窍等作用;具体方法是将双手大鱼际擦热后,擦摩鼻旁鼻唇沟,从迎香到上迎香,反复纵向擦摩,使局部发红发热即可。此外,告知患者避免过度劳累,可配合艾灸、食疗等摄生方法,简单易操作,如能长期坚持则可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较之服药副作用又少。③重视保护脾胃。张老认为,脾胃为一身一本,存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脾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药物疗效能否正常发挥,同时也是保证患者具有良好依从性的重要因素。因鼻渊属于慢性疾病多需长期服药,故提倡临床用药时尽量少用或不用药性太偏或有毒的药物(如苍耳子、半夏、细辛等),并在处方时常常配伍顾护脾胃之品,如山药、砂仁、薏苡仁、白扁豆等。④重视情绪、心理的调节。张老在诊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身、心并治,对鼻渊的治疗也是如此。对于有不良情绪或心理负担的患者,在给予适当、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外,常选用一些疏肝理气解郁的药物,如香附、佛手、广郁金、徐长卿、绿萼梅等。如此以来,既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还对提高疗效有极大帮助,也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非常重要的一环。⑤适度手术。对于长期保守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为其施行手术,但强调术者在进行手术时必须慎重,应以恢复患者的鼻腔功能为目标,祛除病变组织要适度,切勿损伤正常的鼻黏膜组织。在手术后,对于鼻分泌物长久不收,或鼻涕倒流等症状严重困扰患者的情况,服用中药仍有必要,且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4 病案举隅
左某,女,58岁。以嗅觉丧失数月为主诉,于2017年5月28日前来我科就诊。患者此前因嗅觉差、鼻脓涕,辗转就诊于全国各地,被诊为“慢性鼻鼻窦炎”,曾用过抗生素、鼻用激素等多种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于2016年8月在外院行双侧功能性鼻内镜手术,4个月后因症状缓解不明显再次手术,术后嗅觉无改善,仍有鼻涕。1月前(2017年4月)就诊于我院特需门诊,当时检查见:双筛窦开放好,术腔少许痂皮附着。给予泼尼松片和甲唑胺片口服以治疗嗅觉障碍,用药后嗅觉、鼻涕均无明显改善。患者长期被此病折磨,四处奔波到处诊治,除外经济上的负担,精神也十分痛苦,后经介绍就治于我科。刻下症见:双鼻嗅觉丧失,双侧鼻腔多量脓涕;舌红苔薄白根厚,脉细。中医诊断:鼻渊;辨证分型:正虚邪恋,湿浊困阻鼻窍。治以益气扶正,祛湿排脓,宣肺通窍。分析其病情,乃为本虚标实证:患者乃久病,病久则正气亏虚,一方面脾肺功能失调,致湿浊困阻鼻窍;另一方面正虚则难以化湿排脓,脓液积聚鼻窍,故反复出现脓涕不止和“鼻聋”不闻香臭。遂拟定处方“逐渊汤”加减(鱼腥草30g,浙贝母 15g,生黄芪 30g,皂角刺 9g,辛夷 10g,前胡 10g,白芷 6g,干荷叶 10g,生白芍 12g,路路通 6g,红藤12g,薄荷 6g,桔梗 6g,生甘草 5g),14 幅,每日 1 幅,水煎服,早晚分服。配合外用磺麻滴鼻液,每日3次,每次2滴,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此外,嘱患者重拍鼻窦CT以明确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2017年6月16日二诊,患者2天前嗅觉恢复,鼻脓涕减少。专科检查:双侧术腔黏膜水肿,鼻道见黏脓涕,较前有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在前方基础上,加葛根10g,14幅继用。外用滴鼻药暂停5天后继续使用。上次鼻窦CT检查结果回报:双侧筛、上颌窦炎症。2017年6月30日三诊,患者嗅觉完全恢复,鼻涕已无,十分开心。检查见:双鼻腔无明显黏脓涕,黏膜稍肿。给予上述中药14幅以巩固善后;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外用,每日一次,连用一个月。1月后随访,患者情况好,鼻无黏脓涕,嗅觉功能正常。
慢性鼻窦炎病情较轻者因症状不严重,多不注意;在病变加重时,常有轻重不等的鼻塞、黏脓涕,或嗅觉减退、头面部疼痛等,部分患者久病不愈还会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本例突出表现为嗅觉障碍,但根据病史及症状体征和鼻窦CT,判断其病根仍在于慢性鼻-鼻窦炎。根据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其治疗仍应着眼于慢性鼻窦炎为根本,采取扶正、祛邪并举方针,处方在张老师“逐渊汤”基础上进行加减:因病情较重,脓涕量多,故用红藤、辛夷、前胡、白芷等以加强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排脓之功;有嗅觉障碍,加用生白芍、葛根、薄荷、干荷叶等益气升清、祛湿化浊、宣肺通窍,促进嗅觉恢复。通过本例的治疗,体会到张老师经常所说,“用中医治病,就要按中医思路辨证,针对病因,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