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音乐鉴赏中感悟音乐艺术

2018-01-11刘晓婷

艺术评鉴 2017年23期
关键词:融合性文化性丰富性

刘晓婷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音乐在继承中不断突破与发展的历史,体现着人类的探求与创新精神。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人们审美的多样性,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性,时代的发展性是音乐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认识音乐、鉴赏音乐、感悟音乐,是人们走进音乐艺术的一种最好方式,也是提高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情感性 文化性 丰富性 多样性 融合性 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025-05

一、音乐艺术的情感性与文化性

音乐是一门神奇的艺术,它多情而丰富,以无形的音符,展现人世间的万种风情,描绘自然界的万般景象。音乐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奥无比的问题,但却一直在考验着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认识。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黑格尔则认为:“将人类自由推向最高峰的艺术形式就是音乐”。叔本华更是将音乐奉为帝王的艺术,他直言:“想成为音乐那样,是所有艺术的目的”。人们对音乐的认知没有标准的答案。正因如此,探寻音乐的本质,在鉴赏音乐中感悟音乐,才是人们走进音乐艺术的一种最好方式。

(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同其它艺术相比较,其感情特征更为突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正是音由情生,融情而美,賞乐共鸣,时空交错。邓丽君与王菲版的《清平调》,是一首具有中国古风色彩的流行歌曲,此曲音乐优美动听,略带感伤,与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句完美交融,唱叹了杨玉环绝代佳人的倾城国色,追忆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凄美爱情。这首歌无论是邓丽君的深情歌唱,还是王菲的空灵演绎,均赋于歌曲独特的情感意蕴,并让人不由感怀沧桑岁月中的这段千古幽情。正所谓当年“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日后“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郑畋《马嵬驿》)。

音乐情感的力量没有国界,无论中西,动人的音乐都可直入人心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是一首爱尔兰民谣,配上诗人叶芝的情诗,向人们追忆了一段逝去的美好爱恋。真挚的爱情如同歌词描绘,“绿叶长在树枝上”“青草长在河堰上”,爱就这样自然来到。但年少无知的年轻人,错过了爱,留给人生无限遗憾。这样的爱恋,虽然伤感,但却纯美。爱尔兰民谣风格的音乐自然舒缓,浪漫感伤,不由得引发人们万千感慨。

音乐可以穿越时空,引领人们与音乐家在情感的世界中相知相遇。或许,欣赏者并不知晓,当年瑞士琉森湖边的静谧之美,是如何激起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灵感,也未必知道帕格尼尼炫技创作技法对作曲家的重要影响。音乐情感的力量势不可挡,一切语言的解说在音乐面前都失去了光彩。音乐响起,作曲家当年对帕格尼尼的狂爱,化成澎湃的热情与不屈的力量席卷一切。人们可以在奔放的旋律中感受到小提琴华丽的技巧和作曲家赋予音乐的火热灵魂,顿时内心也变得激情四射,义无反顾地在音乐中释放自我。曲中十八变奏的音乐却如同丛林中一湾湖水,音乐优美如歌,动人心弦,令人陶醉。一份来自拉赫玛尼诺夫的“忧郁”,独特迷人,展现出灵魂深处无以言说的孤独,狂热之中,挥之不去的孤寂时而随着旋律飘然而出,蔓延于心,彰显了作曲家在狂热的激情中始终保有一份孤独的个人气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最抽象又是最自由的情感艺术。欣赏音乐不会得到理性的“认识”,而会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音乐以无形的流动音符,作用于人的听觉,通过感官之间联觉,激发人的无限想象,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音乐之美。

(二)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任何作品的诞生都与社会的文化与时代的思想密切相关。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充分印证了20世纪音乐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风格特征,彰显了音乐家在艺术上与传统决裂的魄力和创新的精神。形式上,斯特拉文斯基运用了大量不协和音程与粗矿的节奏来抗衡古典音乐的和谐与优美,以奔放的原始舞蹈来挑战精致与高贵的古典芭蕾;内容上,作曲家以俄罗斯原始而野蛮的祭祀为主题,艺术地再现了史前人类对生命的本能渴求与蒙昧的残忍,作品震撼人心,以此颠覆了传统音乐过于浪漫与唯美的审美标准。《春之祭》在毫不掩饰的粗野和放肆中展现了人类的原始之美,迫使20世纪的人们重新思考音乐本质美的内涵,因此,《春之祭》是当之无愧的二十世纪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为20世纪的音乐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艺术的大门。

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国的江永“女书”被誉为“文字史上的奇迹”,是一种面临消失危机的一种中国文字,音乐家谭盾用音乐表现“女书”文化,这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艺术表现。谭盾将音乐与影视融合,在视听双重的艺术体验中,打通艺术的时空界限,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创作了3D音乐交响诗《女书》。其中,《秘扇》《母亲的歌》《穿戴歌》三首歌的伴奏,加入西方经典的拨弦乐器竖琴,用竖琴柔美的音色表现女性的柔美,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秘扇》展现了女书文化的悠远历史;《母亲的歌》表现了母女深情与女书文化的情感传承;《穿戴歌》揭示了女书是旧社会女孩在遵从父母之命婚嫁时哀伤与无奈的情感表达。音乐是一种文化,这部作品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涵上,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音乐在传承与记录人类历史文化之外,它甚至可以改变社会,颠覆人们的思想。鲍勃·迪伦的音乐就具有这样深刻的社会文化属性。他作为上世纪摇滚乐的领军人物 ,创作了大量极具史诗性的流行音乐,直面社会,成为二战后整整一代人的精神代言人,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答案在风中飘荡》是他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首民谣歌曲,歌词精炼、富有张力,以设问式的排比句,步步追问,撼动人心。歌曲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战争、和平、自由、死亡的问题,引导人们去反思自我,去审视社会,这首歌也成为美国反战民权运动中最具号召力的歌曲。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鲍勃·迪伦,以表彰这位行吟歌者“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这一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因为鲍勃·迪伦而超越了文学的边界,诗乐艺术的真谛在他的歌曲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endprint

二、音乐艺术的发展动力

音乐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音乐在继承中不断突破与发展的历史,体现着人类的探求与创新精神。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人们审美的多样性,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性,时代的发展性是音乐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使音乐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一)人类情感的无限丰富性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赋予了音乐以美的灵魂。生活中,人们需要借助音乐去表达自我,抒发无限多样的情感,用音乐去滋润自己的生活。语言的尽头,正是音乐响起之时。温柔的妈妈用歌声唱出自己对孩子的真爱;热恋的男女用动听的情歌表达对恋人的爱意;漂泊的游子用音乐来抚慰自己的思乡之情;可爱的孩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快乐与喜悦。人们拥有了音乐,所有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音乐去表达、去抒发。如果说人类情感是无限丰富的,那么音乐的发展也同样是无限的。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首音乐作品,可以因为人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不同,会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绽放出新的内涵与色彩。Danny boy是一首动人心弦的爱尔兰民歌,歌词描述了真挚的父子之情。最初美国歌手安迪·威廉斯的演唱,表现了一位父亲对即将从军儿子的一份深厚父爱,人生总会面对各种离别,但唯有生死的离别更加悲凉哀婉。歌曲娓娓唱出:“那么我会在平静中安息,直到你来到我身边”,此时,音乐又是那么的婉转抒情,荡气回肠,令人心潮起伏。神秘园正是被这首Danny boy深深感動,才获得了创作You Raise Me Up的灵感。神秘园的新作较之Danny boy改编较大,音乐跌宕起伏,充满了力量与激情,作品歌词也由表达亲情转变为对上帝的赞美与敬仰,成为一首宗教福音歌曲。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后,此歌曾抚慰了无数受伤的心灵,给人以强大的情感慰藉,激发人们依靠信仰的力量,面对生活,战胜磨难。当荷兰的老歌手Martin Hurkens在街头演唱这首歌时,他以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表演,触动了街头每一位驻足倾听者的心灵,并迅速借助互联网在全世界广为传播。歌手通过歌曲宣扬了爱的力量,由上帝之爱升华到人类之爱的更高境界,歌声如温暖的阳光,给予人们无限的生活力量。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出自《乐记》)。面对相同的生活和事物,人们总会有不同的感悟与表达。“今人曾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一轮明月,古今中外多少人为之写下过动人的诗歌与音乐,抒发了多少月夜的情思与感悟。法国音乐家德彪西的音乐具有抒情“音画”的色彩,他的《月光》正是浪漫主义印象派的经典作品。聆听德彪西美妙动听的乐曲,眼前总会浮现光影虚幻的生动景致,有声之乐与有形之画,依靠联觉而融合在一起。作品旋律浪漫而灵动,展现了皎洁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闪瞬着诗意般的梦幻色彩。《月光》灵感来自德彪西当年在贝加摩所感悟的月色印象,百年来,这首音乐激发了无数人心中的浪漫之情,撩拨了人们心头的万千思绪,为他们的情感世界撒播上一层最美的月光。

同样是以月光为标题的作品,贝多芬却在钢琴《月光奏鸣曲》中抒发了一份浪漫的情怀,表达了他对嫁作他人的贵族小姐朱丽叶塔·圭查蒂真挚而伤感的爱恋。作品本与月色无关,只因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感受到了瑞士琉森湖面荡漾的月光,故出版时为此曲加上了“月光”的标题。作品中柔美的第一乐章如同一首情歌,展现了刚毅、倔强的贝多芬也有柔情细腻的另一面,面对爱情,伟大的英雄也会变得温柔而浪漫,为爱痴迷,为爱而感伤。当代美国组合钢琴伙计的《月光》则是一首融古典与流行的跨界音乐作品,这首作品创作灵感来自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但经过重新编曲后,加入电子音乐,使作品充满激情与时尚的气息。中国音乐人刑天朔的《月光》是一首抒情歌曲,表现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此曲情感真挚,歌词质朴,是繁华都市中忙碌平凡人的真实表达。中国新生代音乐家林海的《月光边境》也别有情调,作品具有新世纪音乐的纯净、柔美和冥想性,是一首当代抚慰人心的情感之作,令人无限陶醉。

(二)音乐审美的多样性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审美的主观性差异是音乐审美多样性的基础。因此,音乐在人类的主观个性审美中获得了无限发展的意义。西方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就揭示出:音乐之美在于数的比例和谐。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至此之后,西方多少哲人、音乐家都试图揭示过音乐美的本质与内涵。反观中国,先秦崇尚礼乐文化,认为音乐之美在于道德的教化作用,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用,而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适性之乐”,嵇康的“声无哀乐”都是颠覆儒家思想的音乐审美理念。绵延千载,无论中西,所有的言论没有一个成为对音乐之美的终极定论,但它们都丰富了人们对音乐美的认知,都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约翰·凯奇是美国20世纪最具创新思想、颠覆传统的音乐家,他的作品《4分33秒》是偶然音乐的标志作品,更是20世纪音乐的巅峰之作。作品充分体现了20世纪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音乐文化特征,也代表了20世纪音乐家前所未有的创新与探索精神。约翰·凯奇挑战了千年以来人们对音乐的传统认知,他把音乐艺术从有声之乐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启迪人们意识到,音乐的本质不是演奏,而是在聆听中感悟。《4分33秒》引导人们在静止的表演中倾听生活中的偶然声音,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一切冥想的声音。音乐与生活没有绝对的边界,当音乐成为高于哲学的启示时,人们心中对音乐的传统理性界定终将颠覆。或许有人认为这不是音乐作品,而是一次行为艺术,毫无音乐的美感。然而,约翰·凯奇以自己的方式向中国老子致敬,阐释有声之乐与无声之乐的辩证关系,以无声的演奏追求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理想,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与意义,启发人们在音乐艺术审美之路上不断探寻,促进音乐的发展。20世纪的偶然音乐正是基于约翰·凯奇的思想而产生出的新音乐风格。

审美的丰富性不仅促进了人们对音乐美的认知,同样也促进了音乐艺术风格的多样发展。21世纪,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更加显著,从古典音乐到民族音乐,从电子流行音乐到跨界音乐……新世纪音乐正是在人们在多元审美需求中所产生的新风格。Enigma乐队的《返璞归真》堪称是新世纪的代表作品,也是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官方宣传片音乐,作品歌词富有哲理,启迪人们回归自我,返璞归真,旋律具有时空交错的神秘感觉,融合自然的气息,净化人心。作品中空灵神秘的歌声,伴着台湾阿美族《老人饮酒歌》的悠远哼唱,再配上激情壮阔的摇滚电子鼓声,多元风格的完美融合在这首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当代多样而综合性的音乐审美需求。endprint

(三)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性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从古至今,世界多元文化总在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发展,产生出符合人们听觉需求的新音乐形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绝不意味着传统特色文化的消失,更不能以强势民族文化侵略为目的,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带给音乐强大的动力和发展的契机。当“丝绸之路”在中国西汉开辟时,带给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融合发展的机会,琵琶、箜篌等一大批西域乐器以及豪放爽朗、慷慨激昂的西域音乐纷纷传入中原,逐渐汇合成了中国民族独特的传统音乐;当巴西的国粹桑巴与流行的爵士乐碰撞在一起,一种自在舒缓的巴萨诺瓦音乐就混合生成了;当美国基督教圣咏遭遇到摇滚乐的冲击,灵歌这种新的风格就诞生了;当西方古典歌剧在20世纪面临流行音乐的挑战时,音乐剧就登上了艺术的舞台,展现了绚丽的艺术魅力。

多元文化不仅带来了音乐风格的多样发展,也促进了音乐作品的创新发展。《康定情歌》早已是西方人眼中最经典的中国民歌,希腊音乐家范吉利斯做为电子音乐的先驱,他创作的Cang Ding是对中国民歌《康定情歌》创意性的改编。作品在保留民歌旋律的基础上,编配节奏感强烈的电子音乐,动感十足;配器上运用了二胡与西方电子音乐,同时将深沉的男声英文吟诵融入,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感;从内容上,这版的改编,将中国的情歌转变成一首探问心灵的纯器乐音乐,也印证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种跨界的混搭正是中西文化融合在音乐上追求美的体现。

英国著名摇滚乐队的《内在的光》是另一首向东方文化致敬的作品,作品创作于1968年,正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欧美年轻人内心迷茫、精神空虚的时代。披头士的这首作品旨在呼吁,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不要做垮掉的一代,而要自我拯救,在自己内心中寻找力量与希望。作品融印度曲风、印度乐器、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与西方流行音乐融为一体,是东西文化在音乐上的一次深入的融合,也体现了西方在精神层面向东方文化的一次呼唤。

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音乐发展的动力,国应当充分借助这个强大的动力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世界文化本是由不同国家、民族的多元文化汇合而成,独特的民族文化成就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保持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敢于面向世界、面向当代去创新与探索,才是尊重民族音乐,促进中国音乐发展的最好方式。王轩的一曲《汉广》,歌词出自《诗经》中《国风·周南》,作品的旋律古风古韵,优美动人,歌声空灵甜美,气质与本曲相得益彰。《诗经》原本就是诗与音乐的融合,这首歌曲以现代流行音乐配以《诗经》的古韵之词,使得《诗经》在当代依然呈现新的色彩,这是对中国音乐一次积极的创新与探索。

(四)时代的发展性也是音乐发展的动力

音乐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音乐形式。人类历史的步伐永无停止,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色彩与时代主题都不尽相同,表现音乐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变化。这一切也决定了不同的时代需要有不同的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

冼星海的《黄河大河唱》是1939年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伟大作品,深刻反映了民族危难、保家卫国的时代主题,这部音乐史诗作品气势宏伟磅礴,表现了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激励、鼓舞中国人民直至抗战胜利。当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早已完成,国家的发展与富强成为新中国的时代主题。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等六位中央乐团的音乐家顺应时代的发展,将“黄河大合唱”改编成《黃河钢琴协奏曲》。这部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方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方式,在音乐上又加入船夫号子、锣鼓伴奏等中国民间音乐元素,融严谨的交响乐结构、华丽的钢琴技巧、丰富的情感表达和壮阔的史诗意境为一体,成为最具中国气派,走向世界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郎朗再次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时,这部作品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斗争的伟大历史,同时还体现了民族复兴的坚强决心,追求中国梦的自豪与信心。

不同的时代会赋予音乐作品不同的意义,展现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人类历史的车轮总在不停的转动,音乐也会顺应历史时代而发生变化。美国摇滚歌曲Live And Let Die是上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创作的作品。当时美国年轻人普遍迷茫而困惑,信仰迷失,麦卡特尼与琳达、马丁结合时代的困惑与思潮完成了这首摇滚作品,作品深刻反映了美国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表达出了一个充满个人英雄理想主义的人在遭遇现实打击后的呐喊与苦闷。此曲也曾作为1973年《007之生死关头》的主题曲。面对现实的无奈,美国民众寄托于电影中虚构的007来拯救整个世界。当2011年,郎朗与提琴双杰(大提琴演奏家卢卡·苏里科(Luka uli)和斯蒂潘·豪瑟(Stjepan Hauser)组成的克罗地亚音乐组合)联袂重新演绎Live And Let Die时,作品走出了上世纪美国迷茫与困惑的时代主题。三位年轻人的激情在这首作品中淋漓尽致的抒发,原作的苦闷与迷茫在这一版的演绎中,已经完全被青春的火热激情所取代。作品表达出了音乐无畏的跨界精神与当代世界文化融合的迸发状态。在郎朗与提琴双杰的改编中,古典与流行可以完美融合,传统与创新可以结合,现时的热情与面向未来自信可以统一。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音乐会因为人类情感的内在需要,人们的审美诉求,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认识音乐、鉴赏音乐、感悟音乐,是人们提高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孔子因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尼采曾感慨没有音乐,生命就是一个错误;爱因斯坦也坦言:“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要有仰望星空的人文情怀,还要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审美境界。生活因音乐变得美好,人类因音乐而获得超越,世界因音乐而更有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融合性文化性丰富性
论戏剧观念与戏剧形态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作文词汇“丰富性”现状分析及对策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定格动画中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翻转课堂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施中的融合性研究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
从《丽水金沙》看民族歌舞发展中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博弈
日语中授受动词所体现的日本内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