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拉图《理想国》音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谈力群

2018-01-11蔡冉

艺术评鉴 2017年23期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

蔡冉

摘要: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主张,其中音乐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音乐教育与国家政治、音乐教育与体育、音乐教育的选择策略、音乐环境与人格养成等。这些主张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对我们今天的学校音乐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音乐教育思想 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088-04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阶层,他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后人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理想国》是一部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体著作,共分10卷,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多个方面,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同时还是一部教育学著作。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勾勒出了一个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支撑,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主张,其中音乐教育思想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柏拉图《理想国》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柏拉图所谓的“音乐”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理解和定义的音乐,其内涵较为宽泛,包括文学(诗歌、神话故事)和艺术(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内容。他的音乐教育涉及政治、道德、心理、审美等各个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爱美爱善”[1]品质的人,终极目标服从于实现理想国家。

(一)音乐教育与国家政治

柏拉图关注音乐与国家间的关系,在他看来,音乐教育通过培养遵守秩序和法律的公民,进而达到维护政治制度的目的。他构想的理想国家由三个等级的公民组成:最高等级的是统治、管理国家的哲学王;第二等级是保护、守卫国家的士兵;第三等级是从事农工商活动的自由民。柏拉图认为,所有公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为此,对孩子们进行音乐教育时,教育内容(比如歌词)等应该有助于培养遵守秩序的意识和守法的精神,这些意识和精神一旦养成,“就会处处制约着孩子们的各项行为,反对他们参加不正当的娱乐,使他们健康成长。即便是国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他们也会很快恢复原有的秩序。”[2]

(二)音乐教育与体育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是从音乐和体育开始的,其中,音乐教育对应着爱智部分,能开启人的智慧,使人变得温文有礼;体育教育对应着激情部分,能使人身体强壮,充满自信,坚强勇敢。在音乐和体育之中,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必须先行一步,因为好的身体不一定能造就好的心灵和品格,而好的心灵和品格却有助于身体素质达到最好。

在柏拉图看来,单一的音乐教育和单一的体育教育都是不完整的,因为只重视体育运动而忽视音乐文艺教育的人,容易变得粗暴和残酷,而只搞音乐文艺的人也容易过分软弱。只有当音乐和体育共同作用于人,“用优雅的言辞和良好的教育去培养和强化理智,同时又用和谐与韵律使激情变得温和而文明”[3],人的理智和激情才能协调发展,心灵才会“既温雅又勇敢”[4],才能形成高尚完美的人格。

(三)音乐教育的选择策略

柏拉图认为,不同内容和风格的音乐会对人的心灵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培养理想国家的优秀公民,柏拉图对音乐的内容、调式、节奏以及使用的乐器等都进行了取舍分析,在他看来,“哀痛和悲伤的词句……属于挽歌式的调子……必定是要摒弃的”[5]。因为过度哀婉、悲伤的词句和音乐使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荒诞庸俗的歌词以及靡靡之音,无益于年轻人养成自我克制的美德,也是绝对不能保留的;“剛柔并济”[6]的音乐既能模仿出勇敢者沉着应战、不畏艰难、视死如归的品质,又能模仿出普通人平凡生活、谦虚谨慎、从善如流的状态,这些曲调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关于节奏,柏拉图认为复杂的节奏与多变的韵律是不需要的,因为那样的音乐会扰乱人的心志,使人失去控制,奏乐就使用简单、质朴的七弦琴、竖琴或者是短笛,不需要多弦或是能奏出所有音调的乐器。

(四)音乐环境与人格养成

柏拉图重视人格养成的早期教育,认为人在幼年时期,人格和个性最容易受到教育的影响,可以想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模样,就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模样,“儿童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好的节奏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并牢牢地扎下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到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7]。因此,必须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天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沐春风,如沾花雨,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为一体。”[8]

二、柏拉图《理想国》音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虽然是两千年多前提出的,有历史局限性,但对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切实加强音乐教育

柏拉图重视音乐教育,把音乐教育与个人及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音乐应该是所有公民的必修课,提出“音乐以音调陶冶精神,以韵律培养优雅的气质,以故事的语言培养与之相近的品质”[9],以及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城邦任何一个阶级的特殊幸福,而是为了造就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幸福。”[10]等思想。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于提高年轻一代素质修养,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意义,一直将美育放在与德智体一样重要的位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更是强调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将美育看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然而,在“现实版”的学校教育中,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儿童缺乏他们年龄段应有的朗朗上口的校园歌曲;普通初、高中在升学竞争机制的影响下,音乐课程常常被与中、高考有关的科目挤占;在大学教育中,除了为社会输送专业音乐人才的音乐学院和高等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以外,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与音乐有关的选修课,但学生从这些课程里除了获得学分外,学到的音乐知识却非常有限。endprint

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从提高全民素质角度来认识音乐教育的意义。首先,应逐步构建起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科学的音乐教学体系;其次,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教学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足课时,坚决杜绝砍、挤音乐课的的现象;第三,各学校应成立美育教研室,配足专门的师资力量;第四,改变传统的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参与,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的音乐课教学模式,要把学生当成是音乐的欣赏者、表现者、创造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五,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方法,把学生音乐成绩纳入到全部学习成绩考核中去。

(二)关注音乐课的审美教育

美好的音乐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有助于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正如柏拉图所说,“接受过恰当教育的儿童,因为对于人工或是自然事物的缺点尤为敏感,所以他对优美的事物很是赞赏……反之,他极其反感丑陋的事物,嫉恶如仇地批判一切丑陋的事物,尽管他的年龄还不足以让他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等他长大成人,他仍就会对理智和美好的事物表示欢迎,毕竟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这是必然的”。[11]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即通过音乐教学,让孩子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他们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境界的提升。

然而,在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除了存在音乐课开设不足的问题,“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并没有被广泛地理解和落实。比如,一些教师没有平衡好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审美的关系,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强调过多,每节课必有枯燥的识谱、反复的练习,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的教师虽然上课给学生播放音乐作品,但却很少对作品的内容、风格作深度分析,误以为学生只要多听听音乐,音乐审美能力自然能提高。

为真正落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不能放松,这是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世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其次,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帮助他们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理解音乐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第三,为学生创造音乐表演和创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并在音乐的表演和创作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华;第四,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评价音乐,鼓励他们对音乐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重视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思想、品行,即使他才华出众,也不为社会所欢迎。柏拉图把音乐教育当成是滋养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修养和品性的重要途径,认为“接受过恰当教育的儿童……他对优美的事物很是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汲取营养,将心灵塑造得美好善良”。

在我国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普遍缺乏运用音乐课程开展德育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大多局限在传播音乐知识,在发展音乐能力上,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通过鲜活的音乐内容、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以乐辅德,加强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

音乐对学生思想和品德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是通过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以及积极向上的歌词等感染和熏陶学生,并对他们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细雨润无声般的渗透和影响。例如,组织学生聆听或直接参加合唱革命歌曲《保卫黄河》《歌唱祖国》等的活动,能激起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体现时代精神、校园风貌以及青少年理想的校园歌曲的创作和传唱活動,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通过音乐教育实现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四)摈弃音乐教育的“功利主义”追求

柏拉图提倡青少年学习音乐,但反对过度追逐音乐,在他看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爱善爱美”的合格公民。

当前,在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方面,学校和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对普通班和艺术班的音乐课程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普通班的音乐课课时被挤占、压缩,甚至取消,艺术班却加大音乐课程的时数,减少文化课课时;同时,家长为使孩子获得一技之长,拥有升学考试的“敲门砖”,常常无视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强迫他们参加各类艺术特长班。追求功利的音乐教育,不仅会扼杀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违背了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

对孩子的音乐教育,学校和家长都要抛弃“功利主义”思想。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课外音乐教育要避免盲目和攀比,学校更要从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出发,贯彻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音乐是用声音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公民素质,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观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柏拉图的音乐教育理念,虽非完全适合今天的中国社会情况,但依然值得我们不断发掘其思想中的精华,并借鉴到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去。

注释:

[1][2]柏拉图:《理想国》,庄丽译,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114页。

[3]柏拉图:《理想国》,第171页。

[4]柏拉图:《理想国》,第125页。

[5][6]柏拉图:《理想国》,第109页。

[7][11]柏拉图:《理想国》,第113页。

[8]柏拉图:《理想国》,第112页。

[9]柏拉图:《理想国》,第280页

[10]柏拉图:《理想国》,第180页。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庄丽译.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

[2]李璐.从沉沦到超越——柏拉图《理想国》中音乐教育的转向[J].学术论坛,2015,(09):161-167.

[3]劳丹.试述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01):99-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想国柏拉图
理想国叠影之魅
大理:梦游理想国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幸福观
赵子旦:优雅女人的“理想国”
赵子旦:优雅女人的“理想国”
大理,抵达自由之后
虚荣与嫉妒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