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下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中音乐教学的途径
2018-01-11窦伟
窦伟
摘要:大众文化是当今流行的主流文化,同时也对高中生的音乐审美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应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将更多经典、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教学中,避免大众文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鉴于此,本文从大众文化的含义谈起,就该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路径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大众文化语境 高中音乐 民族音乐 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094-03
一、大众文化的含义
所谓大众文化,是指是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涌现出的为最多数人所普遍认可、追捧的文化,因代表着多数人的喜好,所以大众是其最主要的消费对象,并呈现出流行性和普及性的特征。大众文化的出现,可谓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在科学技术和商业机制的推动下,人们可以轻松获得更多的感觉愉悦,这种状态下,原本的科学理性和文化精神自然被削弱。由此也可以看出,大众文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出现既是对文化种类的丰富和扩展,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也多次被误读或利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具体到高中音乐教学来说,高中生普遍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也一直都是大众文化的主力军,一个鲜明表现就是对音乐审美取向的变化。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高中生更喜欢那些带有时尚色彩、感官刺激强烈的音乐作品,而对高雅音乐、民族音乐等不感兴趣,但是大众文化是鱼龙混杂的,加之高中生受到年纪和阅历的影响,认知力和判断力有限,所以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大众文化语境下,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的路径,让经典、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体现出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義。
二、大众文化语境下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中音乐教学的途径
(一)通过聆听活动融入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要素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在时间中展现,在时间中消失。音乐具有描绘性、模糊性等特点,音乐的这些特点,为我们欣赏音乐提供了想象的空间。”[1]也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聆听是鉴赏和感受音乐的最佳方式。特别是民族音乐,其本身就是民族情感的结晶,集中代表和体现着民族精神、气质和品格,当那些熟悉的旋律响起后,仿佛有一种灵魂上的贯通。比如对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欣赏,在欣赏之前,教师可以先对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品表现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把项羽包围在了垓下,并采用了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部作品正是对当时紧张场面的描绘。在教师介绍完作品背景后,则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感受不同的气氛和场面。时而金鼓齐鸣,声震山谷;时而忙忙碌碌,调兵遣将;时而刀光剑影,铁马金戈。学生的心绪与音乐表现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然后再连续起来欣赏一遍,多数学生都会被民族音乐的巨大魅力所折服。这种高质量的聆听可谓是收获满满,除了音乐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外,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二)通过演唱活动融入
如果说鉴赏是“听”,那么演唱就是“做”,只有听做结合,才能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效果。而且从对民族音乐本身的学习来看,也必须通过演唱,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到民族声乐来说,民族声乐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一种线性艺术,呈现出了气韵生动的线条美。加之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十分丰富,所以在民歌的演唱上阴阳顿挫,挥洒自如,韵味绵长,形成了以情带声、字正腔圆的审美特征。如用苏州方言演唱的《太湖美》,旋律本身是婉转悠扬的,苏州方言又被称为是吴侬软语,所以有着十足的江南风情。而用北京方言演唱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更是“京腔京韵自多情”。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演唱创造练习。比如在学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时,先通过学唱让学生掌握小调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自由发挥,填入富含时代气息的新歌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更让学生牢固把握了民族声乐五声调式这一最显著的特点。除了对音乐本体知识的学习外,这个演唱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体验得到丰富和扩展的过程,从演唱中领略祖国的壮美河山、民俗风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通过模仿活动融入
模仿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反复做动作的形式,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模仿,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旋律、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本体元素,对乐曲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体验。比如在对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演唱中,可以指导学生对呼牛吃喝声和锣鼓声进行模仿,伴随着体态,学生体验到律动感,把衬词的韵味突出出来,这首山歌的教学过程也就形象起来和生动起来了,克服了学生们学唱过程中的难度,较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绪,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体态律动,通过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和愉悦,效果自然出众。此外,还可以对一些带有拟音色彩的器乐作品进行模仿,如《北京喜讯到边寨》中利用手风琴模仿的火车汽笛声,《我心爱的土琵琶》中用琵琶模仿的火车前进声等,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演奏活动融入
民族音乐演奏的过程绝不是一种纯技术性的操作活动,其使命在于向观众传达音乐中丰富的精神内涵,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技术处理与艺术表现是非常复杂和细腻的,既要严格遵循作曲家所标记的一切规定,又要融入自己的审美体验,赋予作品新的审美个性。而且要想熟练演奏一首器乐作品,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演奏者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和精神。当经过个人的刻苦努力,能够在舞台上或师生面前进行展示时,这种成功的喜悦对他们是一种极大的鼓舞,拉近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在器乐演奏的学习中,应向学生重点推荐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乐器价格不宜太贵,上手难度适中,最终目的不是学生可以达到多高的演奏水平,而在于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追求。整个教学中也应该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多给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对演奏始终充满兴趣和信心。endprint
(五)通过合唱活动融入
合唱活动具有参与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的重要平台,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价值和意义。首先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合唱中,要求演唱者挺胸收腹,肩膀打开,双臂自然下垂等,这能够纠正学生的不良体态,缓解久坐的疲劳,并且使心肺器官得到有效锻炼。其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唱是一门集体艺术,对集体精神和合作能力有著极高的要求,而这正是当下高中生所尤为欠缺的,通过合唱训练,可以将“我”变为“我们”,引导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合作。比如对《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的演唱,这部作品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史诗,作品生动描述会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返的气势,深刻揭示了母亲河黄河两岸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更唱出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誓死不屈的决心,可谓是民族精神的最强音。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和着伴奏音乐,感受合唱与轮唱中的收与放,充分地表达朝演唱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于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情感也得到了较为充分地体验。
(六)通过情境创设融入
民族音乐往往记录了一段民族的记忆、民族的呻吟、民族的痛苦、民族的欢乐和民族的理想,从而形成了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的文化精神。《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名曲,由盲人演奏家阿炳创作而成,作为阿炳一生生命和艺术历程的真实记录与写照,作品是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必须从多个角度入手,对作品进行了解,才能为更好的体验打下基础。对此一个有效渠道就是营造切题的情境,教师可以有感情的讲述阿炳颠沛流离的一生,以及作为一个民间艺人所遭遇的种种苦难,有了这种情感基调后,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感同身受。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聆听民族音乐的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民族音乐的情感,感受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艺术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能有深层次的感受理解,并获得民族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比如在教室里设置民族风情的背景,播放民族特色的音乐,穿戴民族服饰,摆放各种民族乐器,挂置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家画像等。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并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综上所述,“面对丰富而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采用何种理念和方式将其引入到教学中,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2]近年来,大众文化的流行和发展,给整个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高中生由于年纪和阅历方面的原因,很难准确进行辨别,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有及时的替代者出现。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有着丝毫不逊于大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只要教师以合适的方式予以呈现和引导,就一定能够获得学生的欢迎。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让民族音乐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在高中音乐课堂中,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姚秀葵.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拓展教材内容的基本路径[J].当代音乐,2017,(08):34.
[2]刘馨泽.江苏本土音乐文化与中学音乐教育的融合[J].当代音乐,2016,(23):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