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为学生的素养助力

2018-01-11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7年36期
关键词:除数思维能力交流

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戴 菊

思维:为学生的素养助力

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戴 菊

学科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本学科的知识,也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助力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数学教学;思维素养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场所。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双管齐下。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中极具代表性的几个案例,论述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问题为导向,激发思维的活力

数学课堂其实也可以说是由几个核心问题组成的课堂,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过多、过偏、过易、过快的问题不仅会让课堂陷入“僵局”,久而久之,势必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狭隘,限制学生的“学”。

如教学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时,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

师:你打算用什么策略?

师:画图怎么画?

师:学校的位置有没有什么要求?接着呢?

师:怎么标?

师:接下来呢?

……

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提问,使学生明确画图的步骤方法,接着再让学生动笔画线段图,最后展示交流总结方法。

这是一个常见的教学片段。相比国外课题式学习模式,我们当下的数学学习中,教师往往致力于怎样为学生铺好路,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把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肢解成琐碎的提问,而不是鼓励学生“从头到尾”地思考问题。上面这位教师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把一道例题分解得支离破碎,每一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毫无挑战。没有挑战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学生因为没有自主经历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中缺少自主探究性,导致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只会机械模仿,那么当面临实际问题时,往往不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去解决,更不知道如何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百害无一利。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抓住一节课的核心问题,尽量以“大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从头到尾”地思考问题,掌握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以能力为目标,活化思维的产生

教学一方面传授知识,一方面发展思维,这两者并不矛盾。只要方法恰当,学生在发展思维的同时,知识性的结果自然而然就能习得。纵观当下的教学现状,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为思维只有在自我体验中才能有所发展,知识也只有在自主构建中才能掌握深刻。这也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核心: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该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学生发散思维,运用各项资源对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关于“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的呈现,教材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实践操作,寻找余数的规律,学生不难发现“在这些算式中,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但对“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点较难形成深刻的认识,这其实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那么怎样突破这一难点?笔者依据知识形成的一般过程,结合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和抽象性,将书上例题进行了这样的延续:

呈示例题,学生操作完成:

在交流的基础上,追问16÷4=3……4是否可以,让学生争辩,激发思维,明确搭正方形只可能剩余1根、2根、3根,体会平均分要一直分到不能分为止,初步感受此时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这样,学生经历了规律形成的一般过程,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在数学中的应用。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彰显,数学能力得到提高。从课后学生练习来看,学生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本质原因理解透彻,在计算时能充分运用,在发展思维的同时,知识目标达成度很高。

三、以交流为手段,促进思维的碰撞

马克思曾经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显示。”课堂上学生的交流是其对所学材料认识上的反映,是其思维结果的直接表达。知识因为交流而变得灵活、生动,学生因为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表达,促进了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因为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知道学生“疑”在哪里、“难”在哪里,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就更明了、更有方向。因此,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是需要教师去做的。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给孩子交流表达的空间,即使语言稚嫩,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种思维外显,更需要我们教师去启发和保护。

四、以创新为原则,彰显思维的发散

常言道“教无定法”,其实,学也无定法。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式,以让教师成为真正的助学者。比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自始至终围绕问题“多边形的内角和怎样计算”展开,通过“猜测→学生自主选择工具,证明自己的观点→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完成知识的整体建构”这样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依靠自主的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整地经历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形成的全过程。学生不仅经历了事物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此过程中还渗透类了比、不完全归纳法、有序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或者引导,只是在学生需要资源工具的时候为孩子准备好他们需要的工具,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助学者身份。这样开放的、遵循学生实际的、和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实现学生思维的解放。思维解放才能有创新,有创新才会有生命力。

思维作为发展学生素养必不可少的助力,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有了思维,课堂变得灵动,变得有生气;有了思维,学生的行为、语言、情绪都积极参与其中。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思维,学生才能学得快乐,学得有意义。

[1]胡卫平,刘丽娅.中国古代教育家思维型课堂教学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0):45-48.

猜你喜欢

除数思维能力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培养思维能力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培养思维能力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