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传承本土非遗舞蹈的思考

2018-01-10陈蕾

戏剧之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陈蕾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凝聚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唯有抓好以人为本的知识与技能传承,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源头。因此,作为一名中职舞蹈教育工作者,笔者结合自身教育教学体会,为使本土非遗舞蹈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传承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考。

【关键词】本土非遗舞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湘西苗族鼓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164-02

湖南湘西苗族鼓舞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苗族地区最为独特的舞蹈艺术种类。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鼓舞保护工作的同时,探索其舞蹈形态、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模式是十分必要和极具重要价值的一项任务。作为一名中职舞蹈教育教学工作者,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本土艺术不断传承和发展?本人结合教育教学体会,思考将本土非遗舞蹈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途径引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这既是本土非遗文化在有限资源环境中得到保护与发展的一条快捷通道,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对其教学传承价值的一种较高体现。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传承非遗舞蹈文化的独特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以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性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而舞蹈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它围绕幼教职业岗位需要,以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操作实践和应用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舞蹈创作技能和创造力为核心目标。为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职院校的学前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人文优势、地理优势、课程优势以及文化辐射力,凝聚各方力量,为非遗舞蹈课程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第一,樹立特色教学目标。作为地方中职学校舞蹈教学内容,把苗族鼓舞引入课堂中,同时在教学目标中注重加强“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自觉性”,这不单是对地方民间舞蹈形态的简单复制,更是对表演类非遗文化生存现状、传承发展的关注,激发中职生对家乡非遗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对学生们提供探索性学习平台,从而实现舞蹈教学与非遗传承的良性互动。

第二,注入特色教学内容。了解苗族鼓舞现实生存环境,学习苗族鼓舞基本舞蹈形态,自觉养成非遗保护的行为模式。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内容让校园成为地方文化信息的聚集地、文化遗产的学习传承地,解决了非遗在年轻人认知中长期淡化、缺失的问题,同时学前专业学生能发挥岗位特色,将其所学在幼儿教育事业中发扬,使非遗文化在地方教育中得到时空活态传承。

第三,设置灵活的教学方式与全面的测评机制。在课堂形式上,可采用课内、课外综合学习。美国课程专家泰勒曾强调学校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充分利用,他曾指出:“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二是加强校外课程;三是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老师可在地方传统节庆和重大活动等有利环境下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实际感受苗族鼓舞的社会功用和魅力,一方面填补传统教授课堂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开启学生的好奇与求知心理。在苗族鼓舞特色课程评价体系中,以实际舞蹈技巧的掌握情况为主,同时综合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非遗调研报告即对当地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可等方面,并组织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例如,在2017年9月20日,湘西自治州州庆六十周年的大型文艺演出现场,吉首市中等职业学校的500余名学生为代表,将其平日学习和假期中精心排练、准备的大型苗族鼓舞节目——《鼓舞群山》登台亮相。这支队伍庞大、气势恢宏的群舞不仅让中职学前专业的学生们深入地跟着舞蹈老师学习了苗族鼓舞的基本技巧,还在如此隆重的节庆盛宴中,将所学的本土艺术一展舞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成功出演,极大程度地激发了该校学生对苗族鼓舞的兴趣与热爱。

因此,以专业课程为引线,使学生了解绚丽多姿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培养出一批批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青年学子,让民族文化的血脉代代相传。

二、新教学途径与传承本土非遗舞蹈的可续发展

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专业,都需要有适合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因素。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将本土非遗舞蹈有效地引入课堂学习当中,是势在必行的。

第一,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本土非遗舞蹈的长期教学。舞蹈学科本身的独特性决定其并非几页图片、几段文字或符号就能表述完整清晰的,按其特点需要综合信息技术的支撑与运用才能达到较好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与舞蹈主题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唤起学生的(下接第166页)情绪,提高对舞蹈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学生视听觉,强化刺激,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舞蹈的律韵美, 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审美和感知能力。”

第二,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教学更新。作为一名中职舞蹈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例如:制作微课,能很好地展示课堂重点、定格难点,填充珍贵视频资料,更有助于学生从中模仿与感悟。教师可以把示范的一连串舞蹈动作用视频或动画等手段表现出来,在用信息技术制作和展示过程中,可加上声音、图像讲解,学生则通过十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将课堂中的重难点回放、慢放或定格,看清每个细节,从而加深对动作的模仿与理解。应用多媒体技术,不单是重难点回顾,也方便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从前传统教学中“老大难”的问题,在有效运用信息化途径中迎刃而解了。

第三,良性互动模式助推可续传承。不断更新与提升硬件设施、软件支持和教师队伍素质三方面综合因素。并通过各种巧妙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本土表演性非遗技能探求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本土非遗舞蹈文化和课堂教学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的有效传承。

三、中职生有效地掌握地方特色文化,增强职业竞争力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必须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使学校艺术教育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成为培养学生艺术知识和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将本土艺术资源合理引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中,不仅能丰富中职艺术课程的内容,完善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功能,并且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本土文化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在表演性非遗文化课程当中,中职学前专业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是传播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其所学的本土非遗舞蹈等特色技能资源是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中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能让儿童全面感受与体验地方民族文化的魅力。将中职学习阶段的地方性特色课程掌握好,一方面可在日后的一线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工、提炼与整合;另一方面,鲜明、有个性的特色教学能加速成长为教学兼研究的复合型幼师人才,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积极探索非遗舞蹈艺术课程,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探索教学与实施新途径,将湘西苗族鼓舞作为一门本土特色舞蹈课程纳入学前专业的教学课堂中,使其在中职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的沃土中不断传承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慧群.民间非物质文化的大学传承[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65.

[2]罗婉红.湘西苗族鼓舞的历史考察与分类特征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2):4.

[3]胡梅.中职校舞蹈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职教育,(655):101.

猜你喜欢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与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过程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课程改革思考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适应性问题探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琴法技能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