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2018-01-10赵志红

戏剧之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意义

赵志红

【摘 要】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合理开发中学美术课程资源,既丰富了中学美术的教学内容,又能使本土化的非物质遗产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承。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根本点,突出了本土民族美术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开发;意义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158-02

一、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与科尔沁地区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技能竞技、相关器具、实物、手工制品以及文化空间和传统的综合性文化体系。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古老记忆的活态流传形式,不仅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使民众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亦能促进民众的创造能力,使民族传统文化保持多样性。

(一)审美艺术价值。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艺术形式,例如,科尔沁蒙古族剪纸作品内容丰富,以人物、风景、动物作品为主,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生活情趣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宝石柱民间美术”,是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宝石雕塑泥塑《收租院》,形象逼真、情趣横生,能深深打动人们心灵、触动人类情感。这类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折射出民族历史的同时,也体现出其绚丽多姿的艺术价值。

(二)历史传承价值。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科尔沁地区的民众集体创造的成果,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例如,“蒙古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在蒙古地区广为流传,其中包括了氏族传说故事、自然景观传说故事、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民俗传说故事等。它以活态的艺术语言记录了蒙古族民众的生活和斗争,凝聚着民众的智慧和才能。反映了蒙古族民众的思想感情、爱憎倾向和传统习俗,表达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历史传承价值。

(三)科学认识价值。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存和反映。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文化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 最初的鞍子是用柳条编织的,后来把牛皮整形制成鞍子,并综合了木工、毛皮、金属制作工艺,形成制作技术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适的独特工艺。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使用马具的经验积累和新材料的应用而有了相应的发展。

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美术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各种有利于实现美术课程目标的因素,美术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美术课程必然依存于广泛的社会资源,要将它转化为具体可实施、可操作的课程,就要以具体的课程开发环节和过程对其进行提炼、加工和整理。美术课程资源与美术课程的内容、美术课程的实施、美术课程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联。美术课程资源通过开发和利用,被转化为美术课程的内容而与美术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相联系,共同影响着美术课程目标的达成。

对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能够丰富中学美术教学内容,完善美术课程体系。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且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原则。1.针对性原则。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贯彻针对性原则,要以中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适合和适量的美术课程资源融入到教学中去,教师要以美术课程目标的要求,对历史文化、乡土资源等做到全面了解,掌握这些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和性质,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的课程开发环节和过程进行提炼和整理。2.可操作性原则。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贯彻可操作性原则,对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在确定课程资源的具体内容与可实施的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事实方案。并以学生为主导,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合理安排美术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学习性和主动性。3.系统性原则。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贯彻系统性原则,将美术课程资源按照其特点和功能有计划地配置到美术教育各个环节之中,不是随意组合和简单组合,而是按计划、按步骤、循序渐进地将散落的、无序的各种美术课程资源,通过整理、加工,使之成为集中的,系统的,可供直接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

三、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接第160页)民族文化。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使人们通过网络、现代通信工具实现了与不同地域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导致了人们在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上的趋同现象。成长于此种环境之中的青少年,也出现了对自己本土的、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的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民众集体创造,其中凝聚了民众的集体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合理开发中学美术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鉴别能力。進一步提升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形成健全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完善美术教育理论。美术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文化科学、民俗风情等关系密切。因此,在广泛的人类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基本属性及美术表现形式则极为重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将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美术课程中,对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剪纸、扎鲁特版画、扎鲁特刺绣等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在深入调查、理解解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鉴别能力的提高。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还突出了学校美术教育的民间特色,易于把美术学习从传统专业化转向为素质化的教育。

(三)结合学生特点,丰富审美情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也是长期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处的环境,民族文化的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中学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学课堂,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民俗化和民族的传统工艺,用民间艺术丰富的知识含量和饱满的情感打动他们,使其心灵受到震撼和启迪,并对孕育这些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土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对民间艺人产生由衷的敬意,提高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对民族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合理开发中学美术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民俗文化和民族的传统工艺。在实施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以活态方式进行传承,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鉴别能力,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开发意义
有意义和无意义
立足乡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