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
2018-01-10刘俊吴俊义张杰
刘俊 吴俊义 张杰
·论著·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
刘俊 吴俊义 张杰
目的探究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32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62.3±2)岁。将5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伤处疼痛减轻及腕关节功能恢复等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86%(26/28)vs 88.46%(23/26),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2/28),低于对照组的23.08%(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方法可在不降低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手法复位; 小夹板外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通常发生在桡骨远端2~3 cm处,常伴有下尺桡关节或桡腕关节损伤,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临床骨折的1/10,且尤以老年妇女的发病率较高。青壮年发生桡骨远端骨折则大多由于外伤暴力因素[1]。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腕部肿胀、压痛明显、手腕活动受限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具有严重的影响。本研究以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5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2)闭合性骨折三天内就诊的,不合并其他骨折,未经任何特殊处理者。(3)AO桡骨远端骨折属于A2,A3,C1,C2类型者。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2)开放性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合并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选取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32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62.3±2)岁。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
将5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6.4±2.7)岁。治疗组2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9±2.6)岁。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治疗组患者则使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法进行治疗[2-6]。所有患者接受骨折复位治疗后,均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肘关节和手指的功能锻炼。手术治疗5 d之后,通过X线对所有患者复位情况进行检查,患者一旦出现移位现象立即进行调整处理。术后2周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前臂旋转功能的锻炼。术后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跟踪调查。
1.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肢分别进行消毒和麻醉;然后切开关节囊,充分暴露关节面;在直视下将骨折处复位;最后使用克氏针对复位的骨折处进行固定;对固定情况进行检查,确定固定状况良好后使用螺钉进行锁定。
2.治疗组:患者取仰卧位,首先对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对患肢进行常规麻醉,术者握住患肢的大小鱼际,双手拇指并拢置于骨折远端;另一名术者在患肢侧进行牵引治疗,根据患者骨折的实际情况进行纠正骨折移位,直到患肢复位。然后用小夹板对患肢进行外固定:手法复位后通过X线检查确定复位效果良好后,采用4块小夹板对患肢进行外固定,并将夹板包扎,最后使用吊带将患肢悬挂于胸前。
三、观察指标
(一)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优、良、一般和差。“优”为患者骨折处无疼痛感,能够正常握力,腕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状况,手掌屈伸度减少不超过15°;“良”为患者骨折处偶尔疼痛,握力接近正常,腕关节功能在剧烈活动时受限,手掌屈伸度减少15°~30°; “一般”为患者骨折处经常疼痛,握力减弱,腕关节功能受限,手掌屈伸度减少30°~50°;“差”为患者骨折处持续疼痛,握力明显减弱,腕关节功能严重受限,手掌屈伸度减少超过5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整体优良率(疗效为“优”和“良”)。
(二)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感染和痛性营养不良的患者例数,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
四、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组16例(57.14%)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优,多于对照组11例(42.31%),但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86%(26/28)vs 88.46%(23/2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注:治疗组为手法复合联合小夹板外固定组,对照组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6/26)显著高于治疗组7.14%(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例(%)]
注:治疗组为手法复合联合小夹板外固定组,对照组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讨 论
骨远端骨折有Colles骨折、Smith骨折和Barton骨折三类。Colles骨折为其最常见的类型,是指桡骨远端的松质骨向背侧移位的一种骨折,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桡骨远端骨折一般对患者腕关节和手部活动影响较大,若未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极易对患者腕关节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引起患者手部和腕部功能障碍[3]。近年来,切开复位内固定法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同样具有显著的疗效。但此法在治疗过程中不仅会对患肢造成损伤,还会大大增加患者术后的固定物感染率,对患者的康复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相比较而言,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领域中,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治疗手法,主要通过各种手法相互配合将骨折部位复位,再通过外敷、内服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7-9]。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中医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通过内外同治,在骨折复位的同时理顺经络、疏通血脉,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术者和助手之间默契的配合可有效减少复位不良情况的发生率;调节合适的小夹板固定松紧度,并结合康复期间经医护人员指导的合理功能锻炼,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分别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法的对照组和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良率差异虽然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具有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证明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法在保证临床疗效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减轻患者伤处疼痛,恢复腕关节功能,节约费用。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方法在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可在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痛苦,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优化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桡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移位明显及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不适用本方法。
1 王传舜, 王秋根. 桡骨远端骨折[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7, 13(6):383-386.
2 罗志恩. 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0:102-103.
3 徐尉宁,甄晓娜.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9:123-125.
4 廖兵. 3人提按复位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75例[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7):1355-1356.
5 王承志.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2例疗效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5):39-40.
6 高锋, 李红卫, 沈晓峰,等. 手法整复+双层夹板固定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评价[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25):18-19.
7 胡正军. 中医手法整复治疗桡骨远端涉及关节面粉碎骨折疗效分析[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9(12):1045-1045.
8 陈中文. 中医正骨手法在尺桡骨桡骨远端治疗中的应用[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2):57-57.
9 娄本海.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15,03:73-74.
Treatmentofdistalradiusfracturewithmanipulativereductioncombinedwithexternalfixationwithsmallsplint
LiuJun,WuJunyi,ZhangJie.
Departmentoforthopedics,WujinHospitalAffiliatedtoJiangsuUniversity,Changzhou213002,China
LiuJun,Email:1622141795@qq.com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anipulative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mall splint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MethodsAn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54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22 males, 32 females, aged 35~75 years old, average age (62.3+2) years]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Changzhou Wujin People’s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5 to Ocotober 2016. 54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28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6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small splint ex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The overall efficacy rat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92.86% (26/28) vs 88.46% (23/26),P>0.05], but the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7.14% ,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28) [23.08% (6/26)],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mall splin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is worth to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
manual reduction; small splint external fixation; distal radius fracture
徐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7,3(3):160-162.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7.03.009
213002 江苏常州,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骨科
刘俊,Email:1622141795@qq.com
2017-04-13)
徐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