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个案引领彰显课堂活性
2018-01-08桑树林
桑树林
[摘 要] 现代教学论认为,现代教学中,班级这个群体比较特殊,这里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和多种人际关系、社会气氛、行为准则等. 它们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社会情境,给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施以“各种影响”. 这“各种影响”中当然也包括因群体规范而产生群体压力. 群体规范对学生产生的约束力量,使学生比较自然地产生一种从众心理,即“没有错”的安全感,进而不愿表达自己的独特“异见”.
[关键词] 从众心理;表达;活性;创造性思维;个案引领
沉闷而缺乏活性的课堂,基本顺从老师预设推进授课流程等是教学中的常见现象. 很难想象这样的数学课堂会有质疑、讨论、合作、探索、创新等意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少数学生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越发显得极为稀少而珍贵,它会打破整个课堂的教学生态平衡引发连锁反应,甚至会引领整个授课导向的突变. 教师掌控得当、转化得法,便会激发出其他学生的质疑欲望和探究意识,最终优化教学资源,提升课堂质量和活力. 犹如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涟漪产生波动效应,对于打造活性课堂功不可没. 那么作为课堂主体对于这一课题持有怎样的看法呢?笔者对一个年级做了近1600份问卷调查,或许从中我们能够捕捉到十分有价值的信息.
1562份问卷调查数据分类统计
数据分析
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出以下结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曾经有过不同形式的“异见”,然而绝大多数学生最终没有实现主观表达的效果.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别人表达时感觉自己内心活动更为活跃,会赞许对方的智慧和勇气,积极地思考质疑比对自己的想法,并对自己的退却感到失落和遗憾,等等. 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纠结的心理过程,这种纠结弱化了一株株带有智慧与启迪色彩的“幼苗”生命力. 这和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关,比如个别学生本身的性格内向而疏于表达,多数人怕出错被嘲笑的从众心理,不自信而不敢表达缺乏勇气,等等.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段令人感到沉闷而窒息的经历,在这样的经历中透漏出教师的些许无奈. 这样的心境下很难激活本就少得可怜的几株“幼苗”,起到引领示范效应更是天方夜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课堂活动的设计者,要承担起相应的主导责任,培养孕育生命的优良土壤,任重而道远!
凸显个案引领,应提升教师潜质发挥主导作用
1. 亲切和蔼,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间无心理距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保护他们的童心、童真、童趣、理解他们的情感,创设和谐愉悦的情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方能形成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才敢敞开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 更为重要的是,温暖而又亲切的教学气氛能够在心理上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2. 问题设计,提问形式要灵活多变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部分是问题和解;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特别强调了弄清“为什么”的重要性.实践证明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形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推进效果.笔者摘抄了一段关于勾股定理发现证明的精彩片段,供大家赏析.
问题1:如图1所示,在一个正方形ABCD中内接任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EFGH,你能求出四边形EFGH的面积吗?
学生:可以用正方形的面积去掉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即SEFGH=SABCD-S△BFG-S△AEF-S△DEH-S△CHG(鉴于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此种反应).
教师:很好,同学们能想到“割补法”解决问题很有创造性,将不规则图形有效地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规则图形进行求解,是平面几何中常用的一种解法,体现的是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问题2:大家能将这个图形设计得更为规则一些吗?
学生:四边形EFGH也改为正方形(多数人的反应).
教师:好的,在此基础上如果满足AF=BG=CH=DE=a,AE=BF=CG=DH=b,FG=c,正方形EFGH的面积也能算吗?有几种算法?请大家思考.
教师:很好,殊途同归啊.
问题3:大家观察两种算法,a,b,c之间满足什么关系呢?
学生:a2+b2=c2,都表示正方形EFGH的面积.
教师:噢,那这个等式关系在Rt△ABC中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教师:非常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勾股定理》(同时板书课题).
教师通过问题串的设计,促使学生逐步发现了规则图形,继而发现了勾股定理的内容,最終发现了证明定理的方法.通过简单有效的三个问题,让发现变得自然,演绎过程水到渠成.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 降低入门难度指数,层层深入,让学生仔细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同时在进行提问时要做到因题而异、因人而异. 时而设问、时而单独交流、时而一起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参与感、探究感、成就感,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 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体系,融会贯通.
3. 放慢脚步,预留充分的思考时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很多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让许多数学老师感到困惑不解. 江苏省特级教师武瑞雪主持的省级课题《懂而不会现象的研究》着重指出: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严重不足,是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匮乏的主因. 实际上教师过于重视讲授的进度,深深陶醉于自己预设的精彩之中不能自拔;忽略了学生思考的深度,错过了思维演绎的最佳时机.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或是同学的精彩解法,却无暇领会这奥妙的精髓所在,没有深究问题的本因,脑海中只是暂时缓存拷贝了别人的思想,于己思无益. 思维形成过程的不充分和所谓课堂结果的“完美”不断碰撞,最终造就了学生的挫败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 我们应该从这样的数学教学环境中跳出来,在追求知识生成的道路上做偶尔的停留,多回放一组慢镜头,定会邂逅思维体操的一个个美好瞬间.
4. 尊重包容,耐心倾听多鼓励学生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前提是我们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 尊重学生心智情感方面的发展,提供自由平等的表达机会,释放学生内心积聚的潜能量. 我们在倾听学生的表达时,要观察其内心世界的变化,分析他们的逻辑思维过程,寻找能够引起共鸣的探索平台,绽放集体智慧. 对于创造性的意见应该合理采纳,并以积极的方式予以鼓励. 对于错误的理解或方法也不急于全盘否定,应该适时地点拨修正,追根溯源,引领课堂教学有效推进. 孔子有云“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这体现了一位教师包容的博大胸怀,久而久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中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彰显课堂活性.
结束语
凸显个案引领效应非一日之功,彰显课堂活性需要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推进新课改实践过程中明确提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种主体地位的呈现要通过教师的完美演绎才能实现. 演绎的动力和灵感便来自课堂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当学生的表现极为活跃且富有见解时,会促进课堂良好的思维互动效果,并带动鼓励教师敢于跳出自己的预设,师生合作探索融合产生共鸣,激发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与生命力. 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应极大地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与情感张力,充分发挥个案引领效应在中学课堂的导向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