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化课堂”向“生命化课堂”转变的教学案例研究
2018-01-08周卫星
周卫星
[摘 要] 传统课堂教学因其侧重点全在知识的传授上故称其为“知识化课堂”,新课程倡导的却是以学生为本的“生命化课堂”. 新课程的实施是“知识化课堂”向“生命化课堂”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 知识化课堂;生命化课堂;转变;策略
案例介绍
课题: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以及正切等公式进行回顾,然后在已有知识得到温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传授.
教师:将公式中β看成α时会有什么结果呢?
学生1上黑板推导S2α、,C2α,T2α公式顺利.
教师:以上有关cos2α的式子怎样变成只含sinα或cosα的式子呢?
学生2根据教师要求上黑板进行推导顺利成功.
教师:你们觉得用哪个公式来解决比较合适呢?
学生3:二倍角公式.
教师随后将学生口述的解题过程进行板书并强调解题格式与规范,随后是又一例题的设置:已知一块如图1所示的半圆形钢板,要使在此钢板上截取的矩形面积最大应如何操作?
教师引导:在此题中求矩形面积最大应联想到什么?以哪个为自变量比较合适呢??摇
学生4:取∠AOB=θ为自变量.
教师:很好!你们讲,我来写,我们共同完成.
最后,教师采取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巩固了今日所学:运用二倍角公式求值:(1)sin112°30′cos67°30′;(2)1-2sin215°;(3)■.
教师在学生解决以上问题时进行巡视和及时纠错,然后进行课后小结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
关于以上案例的思考
从以上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对于知识的产生过程比较关注,学生态度认真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很多教师觉得本堂课实在且能体现课改精神.
不过,如果对学生学习所得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点以外的东西很少,从课堂的实际意义考虑这是一节“知识课堂”. 新课程一直倡导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模式,由于教师的认知、理念以及实践之间的脱节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
“知识化课堂”的特征
我们在“知识化课堂”向“生命化课堂”转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进行探寻与透析,一般来说,“知识化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 对三维教学目标关注的片面性
教师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往往将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目标抛诸脑后,对新课改所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关注显得虚假或片面.
2. 教学设计守旧
教师会严格遵循复习铺垫——以旧引新——例题讲解——巩固练习的原则进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在上述案例中也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题时运用二倍角的公式进行套用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显得生硬,教师的教学也显得呆板.
3. 培养学生的眼光不够长远
上述案例中的知识点在反复强化练习中得到了落实,不过,这种依靠套用公式、反复强化所得的教学效果一般都是表面且短视的. 事实上,教师如果能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去感受和探触学生的思维就能发现学生解题中的机械操练并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
4. 对立思维的存在
很多教师一直认为“知识化课堂”向“生命化课堂”转化的过程中往往会丢失基础的扎实,因此,这部分教师在教学生命意义的转化过程中往往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认为“知识化课堂”的实施对于基础知识的落实会比较有效且扎实,这部分教师往往会认为“生命化课堂”的实施反而会使学生的成绩下降. 因此,这部分教师即使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教学是“唯知识”的,但真正在落实教学时为了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愿改变.
第二种表现:教师能够认识到“生命化课堂”的价值且乐意实施,但由于长期的习惯往往会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将以往的教学习惯与风格表现出来,常常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第三种表现:教师在“生命化课堂”的理念影响下将教学完全放开,教学因为新的秩序尚未建立而呈现出无序的状态,教学场面因此显得失控.
第四种表现:教师接受“生命化课堂”的理念并着手建立新的教学秩序,但学生的成绩往往因为教师对“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欠缺一定的认识与思考而逐渐下降,教师心理上对“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理念与各个环节开始质疑,很多教师因此又将自己的教学回归至“知识化课堂”.
上述的各个表现大多都是比较极端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学行为的背后隐藏了教师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使得教师难以从根本上去认识和改变自身原有的教学因素与环节,因此,“生命化课堂”难以彰显其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向“生命化课堂”转变的策略
“知识化课堂”向“生命化课堂”转化的过程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批判“知识化课堂”的弊端并进而渗透“生命化课堂”的理念和方法,这一过程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 树立转变理念
首先,教师必须对知识是手段、生命发展是目的这一理念表示认同,知识改变不了为学生生命发展服务的这一使命. 教师在教学中不把学生“物化”并坚持学生的发展便是課堂中的生命含义. 其次,教师在师生关系的理解上应放弃传统观念中的师道尊严,要积极和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 再次,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与状态,应及时理解、帮助、引导、启发学生并将这些教学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因素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使得“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再为一纸空谈.
2. 教学是课程传递与接受、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的使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课堂的延伸与发展也一样是教师进行教学应尽的责任. 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质上是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将之用来教学. 上述案例其实就可以从问题“sin2α=2sinα,cos2α-2cosα,tan2α-2tanα成立吗”开始,这是一个需要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检索并联系新知识进行认知加工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受到挑战的同时也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思考.
3. 看重过程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一样看重结论,但相比而言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则是新课程更为关注的. 学生在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这一过程中或许会花很多的实践与精力,或许会在问题探索中经历困惑、挫折与失败,但这些都是他们学习、生存、成长、发展以及创造过程中都可能会经历到的,学生的能力与智慧发展也都需要这些元素的参与,这是一个长效性且不可量化的过程,从人的发展这一角度来看,这一过程中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其难以言说的平等回报. 以本文中所述案例为例,教师首先可以设计出例3的问题供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大多学生在充裕的时间与空间里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节课的知识也会随着学生的思考和交流逐渐被学生自主发现.
总之,把学生培养成有教养、有思想的人是“生命化课堂”最根本的教育意义. 因此,“生命化课堂”的教学应将学生的人格体验与学科修养作为其教学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人的发展始终是其关注的重点. 同时,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情绪、情感生活、人格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等都应该是“生命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得到关注的内容,知识学习的过程在“生命化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看成为道德提升以及学科修养养成的过程. 现今很多的学生在高考毕业之际将所有的课本、教材都卖掉甚至烧掉的行为无不彰显着我们教育的失败,“知识化课堂”向“生命化课堂”转变的实现正是新课程意义上的知识和生命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