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结尾,让思维在谢幕时起飞
2018-01-06李胜军
李胜军
[摘 要] 初中数学课堂的结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堂环节,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课堂结尾的设计方式,以期让学生的认知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实现更大幅度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结尾;思维
初中教师要善于用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精心設计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指出,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收尾环节的设计,力争让学生的思维在谢幕时起飞,给当堂课添上画龙点睛式的句点.
深度提炼,以总结来提升认识
课堂结尾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总结整节课的知识探索过程,引导学生提炼其中的思维方法和相关技巧. 因此,总结式的课堂结尾是当前数学课堂最常采用的方式. 在这样的收尾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课堂的总结,需要巧妙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图形和表格来辅助文字语言的表达,以便学生明确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哪些探索经验,而且学生也需要同步诊断自身的学习情况,整理出哪些问题需要在课后继续展开研究和探讨.
整个初中数学教学有着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但是学生每一节的学习对于整个知识体系而言都是零星而松散的. 要让学生对其形成系统化的认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最后的总复习,在课堂结尾处,应当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并且有效地架构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联,以此来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而让学生形成更具系统化的认知.
比如在“一次函数”教学的课堂小结处,教师先请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大多会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同时还把握住了这两者的关联,最后尝试通过待定系数法完成对解析式的确定. 课堂小结不能就此结束,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投影以下问题,让学生继续进行拓展:
(1)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有着怎样的基本形式?
(2)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何基本特点?
(3)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存在哪些关联?
(4)如果已经确定某个定点,是否可以确定通过该点的正比例函数?如果确定两个定点,是否可以确定通过这两点的一次函数?
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路,并整理出答案,他们回答的过程也正是对本节课内容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梳理.
总之,当我们以总结的方式来设计课堂结尾时,要让学生主动地站起来表达,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和问题,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教师适当进行补充和修正.
比较研究,归纳知识的特点和规律
数学知识有着严谨的体系特点和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和特点,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调整和纠正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事实上,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习方法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大有帮助.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比较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很多数学概念之间存在着类似性. 比如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判定定理就存在着很强的类似性,以致很多学生在初次学习时很容易将其混淆.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强调让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将所学知识和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差别,由此提升对知识本质的认识.
在课堂的收尾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分析课堂所学,将学生可能发生的混淆提前暴露出来. 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采用列表、绘图等方法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辨明异同和关联. 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路,启发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训练迁移能力. 当然,这些比较和归纳处理必然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关联.
比如指导学生认识正方形,教师可以在最后的总结阶段,让学生将已经有所认识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概念都回忆出来,并且要求学生对相关图形的结构和特点展开比较和分析,进而让学生对图形产生更具系统性的认识.
巧设悬念,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连贯性,很多知识点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往往只靠一节课很难完成任务.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每次课结束之际,埋下适当的悬念伏笔,紧紧扣住学生探求未知的欲望,从而激起学生在课后主动复习和预习的欲望. 这样的处理能够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激活.
比如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我们一般会排上五课左右的时间,第三课时我们会安排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在课堂结束之际,教师出示这样一个方程求解问题:1/2(x-1)+1/3(x-2)=-3-1/4(x-3). 这一问题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则提问:这个方程怎样来求解?有的学生说,可以先去掉括号,然后进行移项与合并同类项的操作,随后再将系数转化为1,即可实现求解. 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同时也提醒学生,此种处理方法过于烦琐,如何简便地实现问题的解决,我们将问题留到下一节课. 这种欲言又止的处理方式,充分将学生的胃口吊起来,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在课后展开探索和研究.
再比如指导学生学习代数式时,教师安排学生结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列出不同的代数式,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主动展开分析和研究,这样的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收尾之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图1所示,第一个图形中一共存在小平行四边形1个,第二个图形中一共存在小平行四边形3个,第三个图形中一共存在小平行四边形5个……第n个平行四边形中一共存在多少个小平行四边形?
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列出以下结果:(1)2n-1;(2)n2-(n-1)2;(3)n+(n-1)等等. 他们所列出的代数式虽然在最终化简之后的形式上是一样的,但是现有形式却存在差别. 由于学生在目前的知识背景下还没有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思路,这也必然产生问题: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却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呢?貌似其他同学的答案也有道理,那么到底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呢?这时教师提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继续探索,这些疑虑最终都会烟消云散. 教师短短的一段话让学生产生想一探究竟的念头,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探索和研究,这也正是我们设计课堂结尾的目的所在.
向纵深推进,发展学生思维
当课堂进入尾声时,基本的教学内容已经结束,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一些具有思维力度的问题,以实现对内容的拓展,并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发展思维. 这时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延展性,即学生也许无法在课堂现场就完成问题的解答,他们将把相关的思维过程向课外延伸,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思维,并对自身知识进行有效拓展,从而实现研究视野的拓宽.
比如在指导学生研究代数式的求值时,我们可以提供以下具有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1)已知x2+2x=-1,求代数式x2+2x-5的值;(2)已知x2+2x=-1,求代数式3x2+6x+8的值;(3)已知当x=2时,代数式ax2+bx+1的值为3,则当x=-2时,代数式ax2+bx+1的值为多少?
这些拓展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意义的任务,指导学生研究这些内容有助于他们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组织反思,整理知识和经验
就一节课而言,学生不但要整理所学知识,更要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上所收获的经验,这些目标都可以通过反思来实现. 教学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在课堂即将结束之际进行反思和交流,让他们回忆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以及克服障碍所用到的方法.
学生的反思过程应该是完全开放的,我们要鼓励学生以交流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反思,进而让某一个体的经验和体会产生辐射效应,使其他同学也能因此而获益. 此外,反思还可以就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进行交流和探讨,而且这些探讨活动也可以向课外发展,从而让他们在课后的交流过程中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每一节课的收尾环节是学生比较疲劳的时段,教师精心地组织和设计,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总结、整理和反思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