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教学
2018-01-06周小云
周小云
[摘 要]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教学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过于简单,丝毫未触及函数的本质,更未体现锐角三角函数的函数特性. 基于此,本文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教学方法做了详细阐述,希望对同行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教学
对于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根据课本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比如教学正弦函数时,先下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A的对边比斜边,叫∠A的正弦函数,记作sinA=■,然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殊不知,这种教法只能让学生记住定义,其完全背离了数学教育的初衷——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这样处理教材的方式肤浅、死板,根本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锐角三角函数的函数特性.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发现了一套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方式,其不仅成功避免了寻常肤浅、死板的教学方式,还很有效果,现介绍如下.
奠定一个基础
先奠定一个基础——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一定时,不论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变化,任何两边之比都是一个定值,然后为后面研究“两边的比值随角度变化”服务. 奠定这个基础应坚持一个原则,即教师作图,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切忌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切忌由教师得出结论. 试想,如果学生连这个基础都没奠定,那后面研究变化的过程时该从何谈起?
这个过程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先给出图1,从静态的角度观察图1,引导学生做出如下推理.
在Rt△ABC和Rt△ADE中,因为∠A=∠A,∠ACB=∠AED=90°,所以△ABC∽△ADE. 所以AE/AC=DE/BC. 不妨设AE/AC=DE/BC=k,k为相似比,则AE=kAC,DE=kBC. 所以DE/AC=kBC/kAC=BC/AC.
在图1的基础上,教师再给出图2和图3,保持Rt△ABC的大小不变,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Rt△ADE的大小在不断地变化. 图2中的Rt△ADE在图1的基础上放大,图3中的Rt△ADE在图1的基础上缩小. 研究发现,无论Rt△ADE是放大,还是缩小,DE/AC的值总等于BC/AC的值. 因为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Rt△ABC的大小保持不变,所以BC/AC的值不会变. 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一定时,无论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变化,这个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一个定值.
如果有条件,上述过程可借助几何画板、动态作图来教学,这样的话,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操作,易于理解和接受;不具备现代教学条件的,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图,但画图时必须体现图形的动态变化.
从一个点突破
在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情况有好几种,选择一种情况来突破,不仅效果好,而且效率高. 这是因为:(1)几种情况一起讲,难以讲清楚. 即使能讲清楚,容易相互干扰,学生也难以全部接受,倒不如抓住一种情况来进行教学. (2)锐角三角函数的几种对应关系很类似,所以可以根据前面奠定的基础,选择一种情形来突破. 比如,前面已经奠定“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一定时,无论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变化,这个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一个定值”这一基础,此时就可以选择“对边比邻边”来进行教学.
体现“函数味”
在初中函数教学中,我们应培育学生树立相互联系、运动发展的数学理念,在动态的思维模式中掌握函数知识的基本要领. 函数的本质是描述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不妨设其中一个变量为x,另一个变量为y,对于每一个x,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在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呢?我们还是先引领学生观察变化过程. 教师给出图4,因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一定时,无论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变化,这个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一个定值”,即边的比值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为了研究方便,不妨把AC的长度固定下来,这样BC/AC的值就取决于BC的大小. 因为是研究变化过程,所以以图4为基础图,从动态角度去作图:图4中的点B是控制点,可以上下拖动,从而改变直角三角形中的元素. 在图4的基础上,将点B往上拖(如图5),此时∠BAC变大,BC边变长;将点B往下拖(如图6),此时∠BAC变小,BC边变短. 在拖动点B的变化过程中,只要点B的位置改变,∠BAC的大小就会发生改变,BC边的长也发生改变. 而且,对于∠BAC的任何一个大小,BC边都有唯一的长度与之对应. 此时,可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在这个变化过程中,BC/AC的值随着∠BAC的变化而变化,且对于∠BAC的任何一个值,BC/AC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可见,符合函数定义),所以BC/AC是∠BAC的函数. 这里可以考虑向学生指出: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BC/AC是创造的变量,原本的变化过程中并没有这个变量.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表示刚才发现的这个函数关系呢?接下来再引出:数学中规定,用“tan∠BAC=BC/AC”来表示这种关系. 在∠BAC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还可以去掉角的符号和另外两个字母,直接表示为“tanA=BC/AC”. 此时,可以由学生自己判断,在这个函数关系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以点带面
在讲清正切函数的基础上指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与正切函数类似,只是“不同的边进行相比”,再给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下定义. 这种以点带面的处理方式,一是思路清晰,教法干练;二是高效,避免重复啰唆;三是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还能发展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
概念巩固
概念巩固通常需要从正、反两方面来加强. 对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正面加强,可以考虑如下方式:(1)解释概念名称. 比如解释“正切”可以这样处理:“正”,是指角正对的边,即对边,“切”,可让学生联想在家做饭时切菜的姿势,与菜斜着时用刀,叫“削”,与菜垂直时用刀,叫“切”,所以“切”表示“垂直关系”. 这样既生动形象,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2)正面应用定义,利用定义来解题. 比如计算30°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对于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反面加强,常用的方法是给出错误的应用,讓学生去分析、判断. 比如如图7,在Rt△ABC中,∠C=90°,AB=10 cm,BC=6 cm,请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①sinB=AC/AB;②sinA=0.6 cm. 比如如图8,∠ABC≠90°,请判断sinA=BC/AC是否正确. 比如如图9,Rt△DEF∽Rt△ABC,且相似比k=DE/AB=2,请判断sinB=1/2sinE是否正确.
这种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处理方式,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特性,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不仅能引导初中生对三角函数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而且能为高中学习任意三角函数知识积累研究经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