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识解视域下许渊冲翻译风格研究
——以唐送别诗英译为例
2018-01-06幸辉
幸 辉
认知识解理论由Langacker提出,用来描述语言表达中语义内容的构建方式,强调辖域、凸显、视角及详略度四维度下,不同认知方式对语义构建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运用该理论研究语言词、句等各层面上句法、语义及语用背后的认知机制:探讨一词多义及同词反义的认知理据、医学术语翻译方法[1-3],解释宾语从句、指类句的句法特征及语用预设机制[4-6]。中国古典文学外译受到越来越多翻译家的关注,其中许渊冲诗词外译作品丰硕且翻译风格独树一帜。对其译作译风的研究颇多:“三美论”在翻译中的运用[7-9]、许渊冲译作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及风格[10-12]。而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许渊冲翻译风格中认知机制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认知识解理论四维度,分析许渊冲唐送别诗英译背后的认知机制,以期探索许渊冲的诗词翻译风格。
一、认知识解与许渊冲翻译风格
(一)认知识解理论
认知语义学提出意义的四个哲学假设:
“概念结构的体验性、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语义表征的百科观及语义构建等同于概念化。”[13]76这些哲学假设阐释了意义的体验性、主观性、概念化及百科性本质,即意义基于人类自身体认主观构建的一种概念结构。识解方式是意义构建过程中的概念化方式,与语义内容共同构成表达式的完整意义。Langacker将其定义为“说话者或听话者与情景境遇的关系。”如果将情景境遇视为一个场景,
“我们看到了什么取决于我们观察的仔细程度、选取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将注意力集中于哪一部分及站在何种角度观察,这便是认知识解四维度:详略度、辖域、凸显及视角。”[14]55四维度表达出人类在场景体验中的不同识解方式。由于认知能力及方式上的个体差异,不同概念化主体往往对同一情景产生相异识解结果,导致不同语义内容及表达。四种识解运作方式体现出认知语言学将语言符号与人类认知能力相结合的理念,揭示语言表征背后的思维方式。
(二)许渊冲翻译风格
作为唯一一位将古典诗词译为英、法文的学者,许渊冲先生在翻译理论上建树颇多,且自成体系。其中,文学翻译上首推“三美论”“优势竞赛论”。“‘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15]220-227其中,诗歌翻译以追求意境美为最终归宿,是翻译批评的重要参量之一。“三美”通过“三化”方法得以实现,即运用“等化”“浅化”及“深化”再现原诗意境美。“优势竞赛论”中,“发挥译语优势是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的关键”。[15]256许氏在翻译中充分发挥译语的表达优势,同时努力再现原文三美。独到的翻译理论加之丰富的翻译实践,许氏已形成其特有的翻译风格。风格是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16]128Backer将译者风格比喻为“指纹”,即译者在其一系列译作中表现出的语言或非语言特征,包括译者倾向于选择什么类型的翻译文本、其惯用的翻译策略(如:脚注、注解等),将关注点置于某一译者独有的表达方式及语言使用模式上。[17]由是观之,许氏诗词英译文中无不渗透着其翻译风格。由译作出发对比原文及译文表达,能较好反观其翻译风格及理论。
二、许渊冲翻译风格的认知识解阐释
送别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送别诗中满载亲情、友情,饱含惜别、哀伤之意。因此诗人往往通过一定的景物描写寄托离愁别绪。原诗及译作的不同景物描写体现出译者对原作的不同解读及识解过程。本文以《唐诗三百首新译》中许渊冲翻译的送别诗为语料,从辖域、凸显、视角及详略度四维度对比原作及译作异同,以揭示许氏唐诗外译的独特风格。
(一)辖域维度下之简化风格
辖域(scope)预设意义的百科观,即在由语言内及语言外知识组成的一系列概念域中,处于相对中心的概念域被识解为辖域并以此作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基础。[14]62在具身体验中,人类基于有限的视眼范围往往选取与表达内容最具关联的概念域来构建语义。“意义的百科观意味着概念不是大脑中孤立的单位,而只能在预设的背景知识结构所构成的语境中被理解。”[18]49唐送别诗中地方及人名蕴含丰富的历史背景,此类意象可通达地理位置、人文特色、历史由来等多个概念域。从诸多概念域的选择中可管窥许氏的风格,如下例:
例1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You leave the walled capital,For river shores where mist veils all.
b.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I invite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West of the Southern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
c.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酒肆留别》
The tavern’s sweetened when wind blows in willow-down,A southern maiden bids the guests to taste the wine.
图1 许氏辖域选择过程
例1a中,许渊冲将原诗句“城阙辅三秦”译为You leave the walled capital。据《现代汉语词典》,“城阙”意为“城门两边的望楼”或者“宫阙、宫殿”。[19]162因此,语言内知识“城门两边的望楼”及“宫阙、宫殿”和其他语言外知识如具体语用环境中的所指,三者分别构成辖域D1、D2、D3。当“城阙”E这一表达置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一创作背景(图中由右侧矩形标识)时,即王勃在长安城送友人杜少府去五津,“城阙”E指长安城。在其预设的三个概念域中,“宫阙、城阙”处于中心位置,与原诗背景最关联(图中由实线表示)成为辖域S,而其他两个概念域D1和D3与该背景关联较弱而未被激活(图中由虚线表示)。“capital”再现王勃处于一国首府长安城这一背景,达到与原诗相同的辖域。b中表达式“阳关”E,位于河西走廊西尽头,与北面的玉门关相对,自汉代以来是通向西域的重要通道。“阳关”E预设:“阳关历史来源”“阳关所处位置”“与其相关的人物文化”等知识分别构成概念域D1、D2、Dn。许渊冲将其译为“Southern Pass”激活“阳关”的方位域D2,可见许氏认为方位信息与原诗背景中的表达式E“阳关”最关联。此译法对没有中国文化储备的外国读者来说恰到好处,简单明了。c句中,“吴地”位于现在的南京以南、浙江以北,总体处在南方。将“吴姬压酒唤客尝”中的“吴姬”译为“a southern maiden”。表达式E“a southern maiden”激活方位域D2,而E预设的其他概念域如D1“吴国女子特点”、Dn“吴姬的文化内涵”未被激活。因为这里并不强调吴女的特点或背后的文化,所以使读者明白是南方女子即可。
许渊冲在翻译诗中未被赋予情感的地名、人名时,通过“浅化”方法,只选取基本方位域“东、南、西、北”为辖域。此处,复制原诗相同空间所知即可达到原文“意美”,亦可发挥英语直接、简洁的语言优势,使译语读者“知之”并“乐之”。体现出其传达“意美”之余,与译语相契合的简化风格。
(二)凸显维度下之逻辑显化风格
凸显反映语言结构的多种不对称性,包括侧显、射体与界标关系。[14]66侧显(profile)是辖域中的某一次结构,当这一结构为关系性时,其中的参与者依据凸显性高低划为射体与界标。首要凸显的参与者为射体(trajector)是要定位、评价或描述的实体,而次凸显的参与者为界标(landmark)充当射体背称角色。[14]70唐送别诗往往通过一定景物描写烘托作者当时内心世界,能否依据景物中不同实体的凸显度进行准确翻译影响到原诗意境的传达。译文既做到诗意盎然又受目的语读者欢迎是景物翻译的难点。
例2 a.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酒肆留别》
The tavern’s sweetened when wind blows in willow-down,A southern maiden bids the guests to taste the wine.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
No dust is raised on pathways wet with morning rain,The willow by the tavern looks so fresh and green.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
Breaking the hoary grass,the northern wind whirls low,In the eighth month the Tartar sky is filled with snow.
As if the vernal breeze had returned overnight,To adorn thousands of pear-tree with blossoms white.
例1a中,“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一情景描述了柳絮飘飞的季节,江南水村的一家客栈。许渊冲将其译为“The tavern’s sweetened when wind blows in willow-down”。句法结构上,“The tavern”为主语,“When wind blows in willow-down”为从句,表明“The tavern’s sweetened”的原因。从句中,“when wind”为主语,介词短语“in willowdown”确定“when wind”的位置。认知语法认为,“语法结构在本质上是象征的,它存在于对语义结构约定俗成的象征。”[20]76因此,作为语义结构在语法上的映射,句法能够反映译者意义建构过程中的特定识解方式。“The tavern”位于主语位置得到首要凸显为射体,“When wind blows in willow-down”为从句得到次要凸显为界标,用于补充“The tavern’s sweetened”的原因。而从句描述的情景中,“wind”为凸显对象,“in willowdown”为界标确定主语位置。译文借用从句及介词准确把握原诗景物中实体的不同凸显度,勾画出小风习习、柳花飘落、客栈飘香这样有层次感、动态性的场景。b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译为“No dust is raised on pathways wet with morning rain,The willow by the tavern looks so fresh and green.”。“no dust”处于主语位置成为射体,“morning rain”由介词“with”引出作为射体,用于描述“No dust is raised”原因。后句中,介词“by”表明“The willow”与“the tavern looks so fresh and green”的射体与界标角色,突出柳树雨后鲜绿的颜色。平日,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译文通过凸显不同事物突出朝雨乍停、空气清新、杨柳翠绿、道路洁净的场景,而将地点“pathways”和“the tavern”,原因“morning rain”以介词引出隐含于背景中。译文重点凸出,主题鲜明。c中,“Breaking the hoary grass”以动名词形式充当界标,表明“the northern wind whirls”的结果,说明北风之强劲凌冽。“the northern wind”位于主语成为凸显,同时“as if”与“to adorn”将北风犹如春风的比喻和风吹后的结果作状语隐含于背景中。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成功再现出作者所见所感。
由上可见,许渊冲通过从句、介词、动名词等语法手段明示出隐含于场景中的射体与界标。重构原句场景中看似堆叠无序的意象,呈现主次分明、动感十足的场景。显化原诗“意美”的同时,突出译语形合优势,体现出其追求译语逻辑显化的翻译风格
(三)视角维度下之客观呈现风格
“视角是观察者和被观察情景之间的相对关系”。[14]73涉及识解主体对一定情景的观察方式,其中包括主客观性。[22]128主观性表现为只以场景中的事物为观察对象,观察者犹如台下观众观看台上表演,可凭主观意识做出描述或评价。而客观性体现为观察者被纳入识解场景中作为观察对象一部分,这时观察者位于台上区域被识解,其自身状态或意识被忽略。[13]363-364中国古典诗词强调意境美、朦胧美,鲜有明确的人称代词及冠词,送别诗更是将离愁寄托于所见所感中,往往不会直抒胸臆。如何将温婉含蓄的别离准确传达出来,许渊冲在此方面有其独特的翻译艺术。
例3 a.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
Watching you leave the hill,compeer,
Till dusk,l close my wicket door.
When grass turns green in spring next year,
Will you return with spring once more?
b.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You leave the walled capital,For river shores where mist veils all.
We part,officials far from home,Over an alien land we roam.
If you’ve a friend who knows your heart,Distance can’t keep you two apart.
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
图2 主客观视角比较
例3a中,位于台上S的内容有景物“山”“日暮”“柴扉”“春草绿”和友人 F“王孙”,这些景物构成作者A送友人F时的背景(图中由矩形方框表示,箭头标识送别)。整首诗作者A没有出现在送别这一场景中,而是作为台下观众,凭借自己主观意识将离愁别绪寄托在离别场景的景物中。这种表达给读者R留下想象的空间,易使其与作者A产生共鸣,一同体验作者当时的离愁,而读者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解读。许渊冲英译版中,台上S 不仅包含景物“hill”“dusk”“wicket door”“green grass”和友人“compeer”,还包括作者“l”。这种表达方式将送别背景及友人F和作者A都置于台上S,作者A参与到送别场景中,作为台上演员通过一举一动“watching”“close”等将作者远远望着友人,直到夕阳西下,才将柴门掩上依依不舍的场景直接呈现在读者R眼前,具有客观性。b中,作者A以台下观众身份,将离愁寄予离别背景中的景物:“城阙”“三秦”“烽烟”“五津”“歧路”及友人 F“君”,试图将读者R带入到作者A的所见所感中,体会当时悲凉凄怆之感。而译文通过第一人称“we”使作者A置于台上S,犹如台上演员一个身处三秦“capitals”,一个即将去蜀地“river shores”,在“crossroads”上依依不舍。译文将作者与友人的离别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R眼前,更具客观性,因此情感传达更为直接。
中国传统艺术讲求“留白”,唐送别诗亦是借景抒情,读者通过主观识解发挥想象,感受作者之感受。而许渊冲英译时,将隐含于背景中的作者置于台上,通过再现作者与友人之间的一举一动表达离愁别绪,将情感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其直接客观的呈现方式符合英语读者偏好,亦是其翻译时的原则与风格。
(四)详略度下之意象深化风格
详略度指场景描述时的精细及具体程度,与图式性相对。[14]55“图示相比其例证更加抽象,因为图示提供更少的信息,往往忽略某些概念域及特征。例如我们可以只关注某一物理实体的形状而忽略其大小、颜色、材质及功能”。[22]这与意义的百科观一脉相承,语言表达预设一系列的概念域。粗略表达往往涉及少数几个概念域,以概括总体特征为主;详细描述则涉及多个概念域,表达实体的微观特征。诗中意象不仅用于勾画场景的时空与人物,还隐藏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构建原诗深远意境以达传神之效果离不开挖掘语言形式背后的丰富内容。
例4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友人》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White water gri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You’ll drift out,lonely whistledown.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owers Yellow Crane,
For River Town when willow-down and flowers reign.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azure sky,
Where l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图3 翻译中不同详略度选择
例4a中,从原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可知,“北郭”与“东城”指代同一个地方。从相应英译中也能发现“northern sky”即下文“town”北面的天空。如图3,“北郭”表达E预设出概念域D1“北边的城市”,而其英译“northern sky”这一表达E结合下文“town”不仅预设出概念域D1“北边的城市”,且预设概念域D2“城市上空”。此表达E同时传递“青山”的位置及“青山”高耸入云的特征,因此更加具体详细。“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表达E“别”激活概念域D1“离别”,表述简单具有图示性。而英译“drift out”不仅预设出概念域D1“离别”,还包括概念域D2“慢吞吞”,细腻地表达出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及“万里征”之路途遥远。俗语“as light as whistledown”意为轻如鸿毛,因此表达E“whistledown”同时预设概念域D1“轻盈”、概念域D2“形似蓬草”,表达友人犹如蓬草般孤独、居无定所的生活。以上分析可见,许渊冲英译文通过增加其他概念域传递“山之高远、动作之缓慢、友人小船之飘渺孤寂”特征,构建同原诗一样悲怆凄凉的离别意境。b中,原诗表达E“三月”在译文中直接省去,因为此处“三月”是对春天的模糊之称,已通过“willow-down”及“flowers reign”描绘出繁花似锦的扬州春色,看似略去实为详细描写。表达 E“碧空”预设概念域 D1“蓝色”及 D2“天空”,英译表达E“boundless azure sky”同时预设D1“广阔的”、D2“蓝色”及D3“天空”,天空之广阔被表征出来更加具体。表达E“长江”往往被译为“Yangtze River”,而许渊冲将其译为“endless river”,增加了辖域D2“无边无尽”,强调长江浩荡与辽阔的特征。原诗句背景为李白目送友人孟浩然去扬州。孟浩然纵情山水无拘无束,此时前往春意盎然、烟花绚烂的扬州,使李白产生无限向往。烟花之繁盛衬托心情之愉悦,天之广袤及江之绵长烘托孟浩然放任自由的潇洒个性。因此,许渊冲英译时增添的其他概念域及特征旨在传递原诗中充满诗意及快乐的离别场景。
由上分析可见,许渊冲不拘泥于原诗句的字面意义,结合创作背景、作者意图等因素适当增加相关概念域进行详细描述。通过细节特征勾画丰富意境,体现其“意美”的基本追求及意境深化的翻译风格。
三、结语
认知识解理论强调意义构建的不同方式。唐送别诗英译涉及送别场景中各类意象的重新识解与构建。本文从认知识解四维度(辖域、凸显、视角、详略度)分析许渊冲唐送别诗英译技巧,探讨其翻译风格。研究发现:(1)以方位域为辖域构建地名、人名,体现出其翻译简化风格;(2)通过凸显场景射体,创造神似的意境美,展现其逻辑显化的风格;(3)采用客观视角描绘离愁,体现其符合英语的客观呈现风格;(4)详细描述重要意象,再现原文意境,反映出其意境深化的风格。综合四维度来看,简化、逻辑显化、客观呈现及意境深化风格,体现出其以“意美”为核心,以“译语优势”为基点,从而达到读者“知之”“乐之”“好之”的目的。
[1]余渭深,马永田.同词反义的认知识解[J].外语教学,2009(4):32-36.
[2]莫丽红,白解红.英语基本味觉“sweet”一词多义的认知识解[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36-139.
[3]孙凤兰.识解理论视角下的《黄帝内经》医学术语翻译[J].外语学刊,2016(3):107-111.
[4]Hamawand,Z.The Construal of Salience in Atemporal Complement Clauses inEnglish[J].Language Science,2005(27):193-213.
[5]渭在江.指类句的语用预设机制与认知识解[J].外国语文,2012(1):69-73.
[6]渭在江.宾语隐形的预设机制与认知识解[J].外语教学,2010(6):20-23.
[7]Jing BU.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hree Versions of A Psalm of Life[J].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07(4):6-13.
[8]曾祥宏.“三美对等”视角下的古诗翻译——以许渊冲的古诗英译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1):246-249.
[9]徐日宣,潘智丹.从许渊冲法译唐诗看译诗理论中“音美”的传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57-61.
[10]刘芳俊,高洁.唐诗植物名称的英译策略与方——以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英译为例[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141-145.
[11]韩江洪,凡晴.基于语料库的路易·艾黎和许渊冲“三吏”“三别”英译风格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6(6):93-100.
[12]祝一舒.试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前瞻性[J].外语教学,2017(1):92-96.
[13]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Langacker,R.Essentials of Cognitive Gramma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1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7]黄立波,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课程与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6):911-924.
[18]丁国旗.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与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0]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I[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