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差异与空间特征分析

2018-01-06江海旭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名胜区西湖浙江省

江海旭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风景名胜区,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将自然风光与文化特色融为一体,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风景名胜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广阔的游憩空间,而且在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风景名胜区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对风景名胜区的研究主要有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2,3]、旅游资源空间结构[4,5]、旅游效率分析[6,7]、旅游者感知和旅游市场[8,9]、品牌资产研究[10,11]、风景区的生态评价[12,13]、旅游活动对风景区的影响[14,15]等方面。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间旅游规模存在差异,旅游规模差异研究近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靳诚[16]等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的旅游规模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对各城市规模位序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戈冬梅[17]等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位序—规模分布理论对其旅游规模差异、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周彩屏[18]等通过对浙江省11城市研究,总结出区域经济、区位和资源禀赋是主导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的影响因素;柳百萍[19]对安徽省17座城市进行研究,发现资源、城市经济和区位交通是影响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的主导因素;侯兵[20]等从城市一体化角度对南京都市圈的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研究,提出目前城市一体化对于促进该地区旅游规模化发展程度仍较弱,应加强区域协同合作;毕丽芳[21]等以西北地区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案例,得出交通区位与旅游资源丰度是制约该区域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学者们对于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较为深入[22-24],但对基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差异特点的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入探究。

宋晓頔[25]等首次对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流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但仅仅采用单年份数据进行分析,并不能揭示旅游客流空间格局的时间变化。浙江省区位优越,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截止到2012年,浙江省共有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仅次于四川,年接待游人量为9867.9万人次,占浙江省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次的24.68%。可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地区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差异的分析,对引导游客分流、促进区域内旅游资源协调发展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健康发展均具有实质推动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依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4—2012》,考虑到可获取数据的连续性,从浙江省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选取杭州西湖、富春江—新安江、雪窦山、百丈漈、雁荡山、楠溪江、莫干山、浣江—五泄、双龙、方岩、江郎山、嵊泗列岛、普陀山、天台山、仙居和仙都1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各个景区的总游人量指标分析不同景区旅游规模差异。

(二)旅游规模差异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基尼系数和首位度来分析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时空差异特点。其中,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反映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间旅游规模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状况,赫芬达尔指数反映不同景区间的竞争状况,基尼系数和首位度反映旅游规模的均衡性。

(1)标准差(VOC)常用来测量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之间的绝对差异。采用标准差测度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间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计算公式为:

VOC为标准差,n表示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个数,xi表示各景区接待的游人量,xˉ指各景区接待的游人量的平均值。

(2)变异系数(CV)又称离散系数、标准差系数,是描述标准差与平均数间的比值,反映变量之间的相对离散程度。它不具有计量单位,故便于比较分析。采用变异系数测度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间旅游规模的相对差异。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V为变异系数;xi为第i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游人量;xˉ为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人量的均值;n为所选取的景区个数。

(3)赫芬达尔指数(H)是衡量产业集聚水平的重要指标,综合反映市场力量的分化程度和市场垄断程度。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测度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间集聚程度与竞争状况。计算公式:

H为赫芬达尔指数,xj代表j景区的游人量,x代表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总游人量,n为所选取的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个数。H∈[ ]

0,-1,H的值接近1,说明景区旅游规模差异很大,旅游规模垄断程度高;接近0,表示各景区旅游规模相差不大,相互之间竞争激烈。

(4)基尼系数(G)反映原始数据的相对均衡性。基尼系数在0~1之间,值越小说明数据处

式中:x1,x2,…xn为原始数据降序排列。

(5)首位度(S)是用来测度城市规模分布的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为首位分布,反映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26]。本文用首位度来测度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度。计算公式如下[24]:

2景区指数:S2=P1/P2

4景区指数:S4=P1/(P2+P3+P4)

11景区指数:S11=2P1/(P2+P3+…P11)

其中,P1,P2,P3…P11是按照从大到小排序的不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规模。

(三)旅游规模分布的研究方法

我国许多学者利用位序规模理论研究旅游规模分布[23,24,26]。本文采用洛特卡模式对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分布进行分析,计算公式为:

其中,P为不同景区的旅游规模,R为不同景区的旅游规模位序,K为理想的首位景区旅游规模,q为集中指数。集中指数划分标准:均衡型(q≤0.85)、集中型(0.85<q<1.2)、首位型(q≥1.2)三类[24]。于均衡,值越大说明数据差异越大[24]。基尼系数原是反映居民收入差异状况,本研究将其用于测度浙江省不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的均衡度。计算公式为: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旅游规模变动分析

1.旅游规模差异变动

由表1标准差变动可知,2004年至2012年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逐渐增大。2006年标准差较大,呈现为一个突变的转折点。2006年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使杭州西湖景区游人量大增,游人量由2004年的1869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3090万人次,占所有景区游人量的比例由2004年的53.13%增长至2006年的58.99%。可知,杭州西湖景区游人量的增加造成了不同景区旅游规模绝对差异的大幅度增大。2006年之后,一直到2010年,标准差才再次超过2006年的745.86达到758.05。2007年至2012年,标准差呈现正常增长趋势。2012年标准差达到822.07,是2004年的1.83倍,表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同景区游人量的绝对差异是增大的。

2004年至2006年变异系数逐渐增大,表明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的相对差异逐渐增大,杭州西湖景区优势增强,其他景区发展缓慢。2006年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的举办促使2006年变异系数最大,达到2.28,与标准差变动一致,表明2006年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为最大,各景区游人量差异最为明显。2007年至2012年变异系数逐渐减小,表明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的相对差异逐渐减小。2004年至2012年,变异系数由2.05减小至1.39,下降了32%,表明游人量在浙江省不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分布趋向离散。

表1 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差异变动

2004年至2006年赫芬达尔指数逐渐增大。2006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的举办,促使杭州西湖景区游人量迅速增加,各景区旅游规模集聚程度增大,杭州西湖景区旅游规模垄断能力增强。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结束后,在2007年至2012年间赫芬达尔指数逐渐减小,表明国家级景区旅游规模的集聚程度降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间竞争激烈。2004年至2012年,赫芬达尔指数下降了41.9%,下降幅度较大,说明不同景区的旅游规模集聚程度降低,传统优势景区垄断能力减小,各景区趋向均衡发展,景区间旅游规模竞争增强。

浙江省不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差异变动总体来看,旅游规模标准差逐渐增大,变异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逐渐减小。景区间旅游规模绝对差异逐渐增大,相对差异逐渐减小,旅游规模的集聚程度降低,相互之间竞争激烈。

2.旅游规模均衡性变动

由表1基尼系数变动来看,2004年至2012年基尼系数较为稳定,变动幅度较小,表明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相对均衡程度变化不大。2006年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的举办给杭州西湖景区带来大量游客,促使不同景区之间旅游规模差异增大,均衡性降低,促使该年份旅游规模的基尼系数最大。2004年至2012年间,景区旅游规模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62之上,表明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分布不均衡,旅游规模的相对差异较大。

景区旅游规模首位度方面,2景区指数相对较大,4景区指数和11景区指数相对较小,变化趋势一致。2004年至2006年,2景区指数由5.84增加至8.13,表明第1位景区对第2位景区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优势。2004年至2006年间,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前期宣传和举办,给杭州西湖景区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从而形成对第2位景区不断增长的规模优势。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结束之后,2景区指数迅速降低至3.41,2006年较高的2景区指数是重大事件对旅游规模差异所造成的影响。2007年至2012年间,2景区指数逐步降低,表明第1位景区对第2位景区的旅游规模优势在逐渐降低,不同景区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度逐渐降低,旅游规模分布趋向均衡。4景区指数和11景区指数较为接近,2004年至2006年为增长趋势,2007年至2012年为减小趋势。2景区指数、4景区指数和11景区指数的变化趋势,共同说明第1位景区对其他位次景区的旅游规模优势在降低,景区间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度降低,旅游规模分布趋向均衡。

(二)旅游位序规模分析

为清楚地反映2004年至2012年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位序规模变动状况,对浙江省1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进行排序,并且进一步绘制出各景区旅游位序规模的时间变化图(图1)。由图1可知,2004年至2012年第1位景区与第2位景区的旅游规模差距在逐渐减小,第2位景区与第3位景区的旅游规模差距在逐渐扩大。第3位景区和第9位景区之间的旅游规模差异也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第9位景区到第16位景区之间旅游规模差异变化较小。总之,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位序规模呈现明显首位分布。

图1 位序规模时间变化

为充分反映浙江省1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发展变化所带来的位序变化状况,绘制出各景区旅游规模位序的时间变化趋势图(图2)。从图2可知,2004年至2012年杭州西湖景区旅游规模始终处于第1位,较为稳定。普陀山景区的旅游规模位序由2004年的第2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5位,至2012年上升至第4位。雪窦山景区旅游规模位序由2004年的第3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2位,但2007年至2012年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最终下降至第6位。2004年至2012年间,雁荡山旅游规模位序由第4位缓慢降低至第6位,在第6位上维持了5年,又上升至第5位。在前6位中,天台山景区和富春江—新安江景区旅游规模位序呈上升趋势,天台山景区呈缓慢上升趋势,富春江—新安江景区由第6位快速上升至第2位,并且维持在第2位。在2004年至2012年间,前6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始终为杭州西湖、富春江—新安江、天台山、普陀山、雁荡山和雪窦山。在后10位景区中,江郎山和莫干山景区旅游规模位序较为稳定,其余景区旅游规模位序均波动较大。在2004年至2012年间,双龙和仙都景区旅游规模位序呈下降趋势,仙居和百丈漈景区旅游规模位序围绕原位序波动较大,楠溪江、嵊泗列岛、浣江—五泄和方岩景区旅游规模位序呈上升趋势。

图2 旅游规模位序变化

为充分体现出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位序规模分布规律,运用位序—规模方法对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人量及其位序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为减小回归方程的误差,用2004年至2012年间的实际旅游规模最大值作为K值,得到回归方程(表2)。由表2可知,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位序规模拟合度均大于0.8206,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回归结果理想。由表2可知,2004年至2012年q值始终大于1.3,表明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为首位分布。在2004年至2006年间,由于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的举办,促使q值由1.5816上升至1.7297,表明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位分布程度增强。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结束后,q值由2006年的1.7297降低至2007年的1.4797,2007年至2012年间q值一直呈减小趋势,表明大的事件或活动可以影响到景区旅游规模的首位分布。总体来看,2004年至2012年间q值由1.5816减小至1.3749,表明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为集中型分布,且向均衡型分布方向发展。

表2 2004年至2012年浙江省各景区位序规模回归结果

(三)旅游规模空间格局分析

运用SPSS19.0分析菜单下分类中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2004年至2012年浙江省1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进行聚类。结果如图3所示,杭州西湖景区为第一类,富春江—新安江景区为第二类,普陀山、雪窦山、天台山和雁荡山景区为第三类,莫干山、江郎山、双龙、方岩、仙都、百丈漈、皖江—五泄、楠溪江、嵊泗列岛和仙居景区为第四类。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并不均衡,第一类和第二类均位于杭州市钱塘江及其支流沿岸,第三类集中在沿海各市,第四类分布比较分散,除杭州市、嘉兴市、宁波市外其他各市均有分布。总体来看,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整体呈现出“两带一面”的发展格局。

图3 旅游规模分类

第一类为杭州西湖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我国唯一湖泊类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景区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列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至2012年间,杭州西湖景区旅游规模一直稳居浙江省1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位。2006年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的举办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致使杭州西湖景区的游人量在2004年至2012年间出现一个剧增和剧减的变异点。

第二类为富春江—新安江景区,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钱塘江上游,和杭州西湖景区同属于杭州市,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后花园”之称。从2006年开始,富春江—新安江景区旅游规模由第6位跃居到第2位,游人量大幅度增长,至2012年达到2220.2万人次。富春江—新安江景区成为1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游人量增长最快的景区,有超越杭州西湖景区旅游规模的趋势。杭州西湖景区和富春江—新安江景区的旅游规模不断接近,景区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明显,杭州西湖景区和富春江—新安江景区的旅游规模在竞争中相互促进,表现为正向近邻效应。第一类和第二类景区同属于杭州市,位于钱塘江沿岸地区。

第三类为普陀山、雪窦山、天台山和雁荡山景区,宗教特色鲜明,均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区。普陀山景区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宗教特色鲜明,是中国四大佛教道场之一,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雪窦山景区自汉代以来被誉为“海上蓬莱,路上奇葩”,景区将自然风光、人文古迹和佛教文化有机结合,距离宁波市区较近。天台山景区佛教特色也很鲜明,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景区也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是国家5A级旅游区,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2004年至2012年间,普陀山、雪窦山、天台山和雁荡山景区旅游规模位序处于第3和第6之间,稳居前6位,景区旅游规模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增长幅度较大。该类风景名胜区特色鲜明,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

第四类为莫干山、江郎山、双龙、方岩、仙都、百丈漈、皖江—五泄、楠溪江、嵊泗列岛和仙居景区,景区数量较多,分布分散,多数景区距离地区中心城市杭州较远。莫干山和皖江—五泄景区距离杭州市区的可达交通距离大约分别为65.2公里和74.2公里,富春江—新安江景区距杭州市区的可达交通距离大约为96.1公里,莫干山和皖江—五泄景区比富春江—新安江景区距杭州市区更近。但是,莫干山和皖江—五泄景区旅游规模及其位序却远远落后于富春江—新安江景区,杭州西湖景区和富春江—新安江景区对莫干山和皖江—五泄景区旅游规模抑制作用显著,为负向的近邻效应。江郎山、双龙、方岩、仙都、百丈漈、楠溪江、嵊泗列岛和仙居景区距离地区中心城市杭州的可达交通距离大约在168.4公里至382.5公里之间,距离较远。第四类风景名胜区与前三类相比旅游资源并无更多特色,旅游规模易受前三类风景名胜区的抑制。

三、结论与讨论

学者们对旅游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旅游规模的研究上,本文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差异状况分析评价,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文章在借鉴相关旅游规模的研究方法基础上,在进行位序规模分析时运用固定K值减小误差,对旅游规模运用SPSS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结合制图软件展现旅游规模的空间特征。通过实证分析,得出:①各个风景名胜区间旅游规模绝对差异逐渐增大,相对差异逐渐减小,旅游规模的集聚程度降低,相互之间竞争激烈;②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62之上,表明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分布不均衡,旅游规模的相对差异较大;③第1位景区相对其他位次景区的旅游规模优势在降低;④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旅游位序规模呈现明显首位分布,且向均衡型分布方向发展;⑤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近邻效应显著,整体呈现出“两带一面”的发展格局。

通过上述分析及结论,对浙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差异状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从区域未来发展层面来看,区域内合作机制更利于风景名胜区的互利共赢,弱化竞争机制、促进区域内优势资源合理规划协调,对于引导游客资源合理分流、提升旅游感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从旅游规模分布水平来看,各景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通过政府调节机制,优化资源、合理扩充资源规模,促进景区间异质化资源规模协调,利于区域内旅游资源产生集聚优势;从空间布局优化层面来看,基于区域交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旅游资源丰度,适当优化旅游路线,充分挖掘旅游要素综合吸引力,提升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当然,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但各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影响因素可能会导致区域内旅游规模差异化增大,今后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强化。

[1]国务院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风景名胜区条例[EB/OL].(2006-09-29)[2017-05-23]http://www.gov.cn/flfg/2006-09/29/content_402774.htm,2006-09-29.

[2]陈传康,高豫功,俞孔坚,等.丹霞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学报,1990,45(3):284-294.

[3]徐菲菲,刘沛林,白先春.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的层次分析法与熵技术评价[J].地理研究,2004,23(3):395-402.

[4]杨明举,白永平,张晓州,等.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56-60.

[5]张序强,李华,董雪旺.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初探——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3,23(2):240-244.

[6]曹芳东,黄震方,吴江,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测度与区位可达性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12):1686-1697.

[7]曹芳东,黄震方,余凤龙,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14,33(6):1151-1166.

[8]张捷,卢韶婧,蒋志杰.中国书法景观的公众地理知觉特征:书法景观知觉维度调查[J].地理学报,2012,67(2):230-238.

[9]王铮,周嵬,李山,等.基于铁路廊道的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市场域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206-213.

[10]黄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资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1]王峰,明庆忠.旅游创意及其实现机理——基于云南省旅游品牌景区的案例聚焦[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3):342-345,349.

[12]赵清,丁登山,阎传海.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J].地理科学,2005,25(1):113-118.

[13]游巍斌,何东进,巫丽芸,等.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安全度时空分异规律[J].生态学报,2011,31(21):6317-6327.

[14]席建超,胡传东,武国柱,等.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旅游步道对人类践踏干扰的响应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274-284.

[15]钟林生,柴江豪,谢婷,等.旅游活动对黄石寨景区步道的影响评估[J].地理研究,2008,27(5):1071-1077.

[16]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4):676-680.

[17]戈冬梅,吴玉鸣.江西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分析[J].旅游学刊,2008,(9):44-48.

[18]周彩屏,戈冬梅.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2):345-350.

[19]柳百萍.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分布[J].地理研究,2011,30(8):1520-1527.

[20]侯兵,黄震方,周永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的演变及启示——以南京都市圈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02):139-144.

[21]毕丽芳,马耀峰,苏醒.西北地区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分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8):196-201.

[22]胡宪洋,马嘉,寇永哲.大西安旅游圈旅游规模分布演变及空间特征[J].经济地理,2013,33(6):188-192.

[23]王冠孝,黄解宇.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演变规律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6):195-201.

[24]唐承财,宋昌耀,厉新建.河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4(5):155-160.

[25]宋晓頔,白永平,吴玉萍.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流空间格局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134-1136.

[26]赵磊,王永刚,张雷.江苏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9):1566-1572.

猜你喜欢

名胜区西湖浙江省
《初心》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