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18-01-06任金杰陈晓红吴萍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消极维度

任金杰,陈晓红,吴萍萍

一、问题提出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长年在外务工,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子木发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1],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如范方和桑标等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方面明显高于其他正常群体;[2]李松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正常群体要差,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这与国外亲属抚养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结果存在相似性。Jennifer Ehrle and Rob Geen研究发现,11%的6~17岁亲属抚养儿童在行为或者心理上会有严重问题(比如沮丧、焦虑和社交恐惧),这一比例远远大于正常儿童,他们在学校表现普遍不是很好,更容易辍学。相比同龄人,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要少2年,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以及无归属感的比例也偏高。[4]但是岳慧兰等人对浙江留守儿童的研究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5]可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孤独和压力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要源,个体应对孤独和压力的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Billings等人发现,儿童对于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如主动认知和主动行动会缓解生活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6]Folkman等人发现,问题指向应对策略和心理健康具有正相关。[7]国内学者姜乾金等人研究表明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 、SDS 、SAS 等有较高相关。[8]朱焱等人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面对生活事件倾向于消极应对儿童的心理焦虑程度更高。[9]胡心怡等研究提出积极应对方式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保护作用。[10]但是,国内学者对农村儿童应对方式的研究仍存在争议,如段玉香等人认为,留守儿童主要采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11]杨秀清提出,留守儿童所采用的应对方式以消极的为主。[12]而张小东等人的调查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即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留守儿童会更多地采取问题解决和退避这两种应对方式;[13]安容瑾对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多地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14]

无疑,应对方式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密切相关的,但目前学者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吉林省边远地区初中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专业心理量表开展调查研究,旨在揭示东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状况,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提出改善应对方式,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为其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抽取吉林省通化地区的台上镇、十八中、鸭园镇、花甸子镇4所农村中学,以班级为单位,对初中7~9年级的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共调查500名学生,得到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为91.8%。

(二)研究工具

1.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测量学生的应对方式

该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不采取(0分)、偶尔采取(1分)、有时采取(2分)、经常采取(3分)的4级评分。该问卷共20个项目,1~12为积极项目,13~20为消极项目,得分越高,表示越倾向于积极或消极的应对方式。该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0.78。

表1 被试人口学特征分布

2.采用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简称MHT)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该量表共100道题,由一个效度量表与八个内容分量表构成。八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MHT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8,信度较好,是国内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常用量表。。

(三)研究程序

调查研究采用匿名团体施测方式,即以班级为单位,测试前由同一主试向调查对象口述统一的指导语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以保证所有被试都能理解问卷的内容与要求,并向被试保证所有资料仅供研究之用,以排除社会评称效应,确保回答真实可靠,问卷完成后当场统一收回。

(四)数据处理

对所有问卷进行筛选后,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并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一)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差异检验

1.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

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积极应对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消极应对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留守儿童的分数(M=1.11)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M=0.94)。这说明,相对于非留守儿童,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留守儿童更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表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M±SD)

2.农村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初中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在各变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见表3):留守儿童的积极应对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分数(M=1.53)显著高于男生的分数(M=1.37),即女生更能积极面对困难,但留守儿童在消极应对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单亲外出务工和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积极应对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消极应对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即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的消极应对得分(M=1.19)显著高于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M=0.82),即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更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积极应对上,九年级和八年级显著高于七年级。在消极应对上,七年级和八年级显著低于九年级,七年级显著低于八年级。

表3 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在各变量上的差异(M±SD)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检验

1.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

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结果显示(见表4):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留守儿童的得分(M=39.67±17.32)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M=29.77±11.97),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更低。各国因子的检验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M留=8.46±3.56,M非=6.9±3.36)、对人焦虑(M留=5.32±2.16,M非=4.05±2.18)、孤独(M留=2.75±2.16,M非=1.91±1.65)、自责(M留=4.71±2.86,M非=3.67±2.38)、过敏(M留=5.28±3.13,M非=4.19±2.56)、身体症状(M留=5.39±3.60,M非=3.91±2.50)、恐怖(M留=4.04±2.88,M非=2.79±2.15)和冲动 倾向(M留=3.71±2.79,M非=2.34±1.95)等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各因子的测验分值中,除了学习焦虑分值高于标准分8以外,其他7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以内,这说明,相对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体验和身体反应,且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为学习焦虑上。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各变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见表5):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双亲外出务工与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5.53,p<0.01),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维度(t=-2.59,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孤独倾向(t=-5.77)、自责倾向(t=-4.19)、过敏倾向(t=-3.64)、身体症状(t=-5.01)、恐怖倾向(t=-4.98)、冲动倾向维度(t=-4.09)上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即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更易出现不良情绪和身体症状。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20.02,p<0.01),在孤独倾向(F=8.56)、自责倾向(F=15.37)、过敏倾向(F=21.94)、身体症状(F=21.44)、恐怖倾向(F=10.04)、冲动倾向(F=19.57)等维度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P〈0.01)。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得分上,九年级的显著高于七八年级,八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七年级(p<0.05),即年级越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在各维度上,九年级的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显著高于八年级(p<0.05);九年级的孤独、自责、过敏、冲动倾向和身体症状显著高于七年级和八年级(p<0.05);八年级的过敏、冲动倾向和身体症状显著高于七年级(p<0.05);八九年级的恐怖倾向显著高于七年级(p<0.05)。总之,年级越高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高年级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孤独、自责、恐怖、冲动、焦虑等不良情绪和身体反应。

表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

表5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在各变量上的差异(M±SD)

(三)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见表6):留守儿童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即积极应对越多,消极应对越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表6 留守儿童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r)

为进一步明确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作为因变量,应对方式中的两个维度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逐步回归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见表7)仅有消极应对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表明应对方式两个维度中,只有消极应对维度能够有效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即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越高,心理越不健康。判定系数R2为0.33,说明消极应对方式可以有效解释心理健康33%的变异量。

表7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回归分析

四、讨论

(一)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一般状况

本研究中,留守儿童的消极应对情况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即相对于非留守儿童,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留守儿童更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这与邓远平[15]、曾红等人[15-16]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认为留守儿童较多地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是因为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亲子关系相对疏远,长期分离使他们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一些不良情绪如抑郁、自卑、焦虑、担忧等得不到排解,长期积累从而形成了留守儿童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进而导致留守儿童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更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留守儿童在积极应对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在面对困难时更多地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而张小东等人对留守初中学生的研究认为,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使用问题解决,女生比男生更多使用发泄来应对生活压力和挫折。[12]导致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的不同,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吉林省农村学生,东北女孩在性格上更热情外向,生理和心理比男生更成熟,所以在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她们会更加理性,更倾向采用积极应对的方式。

另外,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消极应对情况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这与赵峰[1]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即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应对方式更消极。这是因为,相对于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能得到更多的照顾,生活状况较好,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更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九年级学生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面都显著高于七八年级,即随着年级升高,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都在增加。究其原因,是学生年级越高,独立处理问题的情况越多。九年级学生的心智更成熟,在面对问题时会比低年级学生更加理智。但同时学业和升学压力使他们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导致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对抗等消极行为。因此,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的矛盾心理,从积极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调整不良情绪,采取更积极稳妥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本研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这与范方、李松等人[2-3]的研究结论相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方面,程少贵[17]等人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恋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安全和接纳的缺失。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辈监护,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吃穿,对孙辈的思想动态、情绪情感较少关心。其三,留守初中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更多的期待,但在教育方法上却是简单粗暴。他们希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未来的生活,但在学习上却不能给予帮助和指导。家长的期望和孩子内心的无助必然引发孩子更多学习焦虑。

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叶敬忠等人的研究也发现,相对于单亲外出务工,双亲外出务工的父母往往只关注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忽视其内心情感,他们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所以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初中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关注和引导,更容易出焦虑、孤独、自责、恐惧、冲动等消极情绪体验。[18]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在年级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九年级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八年级,八年级显著低于七年级,具体表现为高年级留守学生更孤独、自责、敏感、恐怖和冲动,更多地表现出身体症状。究其原因,七年级新生虽要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但都普遍怀有对未来中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进步向上的愿望,渴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而八年级学生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急剧生长,第二性特征出现。生理的变化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过渡性、闭锁性和动荡性。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七年级。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和身心巨变的双重冲击,更容易体验到心理冲突和挫折,与人生的其他阶段相比,心理和行为问题会明显增多。因此,相对七八年级,这个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令人担忧,需要教育者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即积极应对越多,消极应对越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这与胡心怡[10]、刘霞[19]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这说明,如果留守儿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采取的应对方式越积极,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消极应对方式会导致更多的心理问题。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只有消极应对维度能够有效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即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越高,心理越不健康,这与张万军等人[20]研究比较一致,即认为面对生活或学习事件越倾向于消极应对的儿童,心理焦虑程度更高。而胡心怡等人[10]的研究认为消极应对维度和积极应对维度都能够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只不过与之相比,积极应对维度的影响较小。可见,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是多维而复杂的,可能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生活事件都有一定的关系。总体来说,消极应对方式更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吉林省通化地区初中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以研究初中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初中农村留守儿童消极应对的情况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女留守儿童积极应对显著高于男生;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消极应对情况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九年级留守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应对都显著高于七八年级学生。(2)初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且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学习焦虑方面;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低于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九年级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七八年级留守学生。(3)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消极应对能够有效预测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

[3]李松.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9).

[4]Jennifer Ehrle,RobGeen.Children Cared forby Relatives:What Services Do They Need?[J].The Urban Institute 2100 M Street,N.W.Washington,D.C,2002(5).

[5]岳慧兰,傅小悌,张斌,郭月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0).

[6]Billings,A.G.&Moos,R H.The role of coping response and resources in Users in London[J].Drugs:education,prevention and police,2004(12).

[7] Folkman&Lazarus,R.5,Crone,R&Delongis.Apraisal,eloping,Psychologist status,and Psychology symptoms[J].Jounal of Personality and health social,1986(13).

[8]姜乾金,黄丽,卢抗生.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4).

[9]朱焱,胡瑾,余应筠,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J].中国学校卫生,2014(11).

[10]胡心怡,刘霞,申继亮.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5).

[11]段玉香,阎平.农村留守儿童应付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4).

[12]杨秀清.福清市初中留守孩子应对方式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4).

[13]张小东,龙军.留守初中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08(1).

[14]安容瑾.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网络、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9.

[15]邓远平,姜智.农村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16]曾红,黄文庚,黎光明.江西省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8).

[17][21]程少贵,郝加虎,陶芳标.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5).

[18]叶敬忠,孟祥丹.外出务工父母视角的留守儿童[J].中国农村经济,2010(12).

[19]刘霞,张跃兵,马俊卿,等.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6).

[20]张万军,李杰,冯晓明.农村留守中学生应对方式家庭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1).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消极维度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让自己发光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