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的经济增长动力演变研究

2018-01-05曹冬艳曹艳秋孙志强

市场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消费

曹冬艳 曹艳秋 孙志强

摘 要: 从需求视角,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从供给视角,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研究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发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不一样的。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从需求侧来看,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供给侧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关键词: 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动力;消费;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0-0140-02

一、 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经济发展阶段是众多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虽然研究视角略有差异,理论阐述各有侧重,但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一)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論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把社会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高额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需要以高积累、高投资为基础。

(二)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着手,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分别是:经济不发达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社会阶段和现代化社会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三)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迈克尔·波特从经济增长动力的视角将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生产要素驱动阶段的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周期波动与汇率变动非常敏感;在投资驱动阶段,经济体的人力资本积累有限;在创新驱动阶段,产业集群会向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发展。

二、 经济增长动力类型

(一)基于需求视角的经济增长动力

根据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总需求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在美国的经济起飞阶段,投资需求的增长是美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引擎。而二战后日本出口贸易的发展也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体看来,消费、投资和出口的相互作用以及比例结构关系构成了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二)基于供给视角的经济增长动力

根据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要素可归结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等。劳动创造社会财富,资本扩大产出规模,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研究经济增长和劳动、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最初的经济增长基本都是依靠短期内的要素投入增加来实现。受到资源约束限制,资本和劳动等要素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技术进步被视为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机制。此外,人力资本、制度变革等也被纳入经济增长动力的范畴。

三、 经济增长动力演变的国际经验

(一)基于需求视角的经济增长动力演变

1. 日本的经验

从1960年—197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从431美元上升到1940美元,按照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这一时期日本处于起飞阶段,投资对日本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9 % 。此后,日本的投资贡献率逐步下降,到1980年下降到32.2 % 。但是消费对日本经济的贡献逐步上升,1970年消费对日本经济的贡献率为59.7 % ,到1980年上升到68 % 。而1970年—1980年这段时间,日本经济处于罗斯托所指的走向成熟阶段。从日本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在日本经济由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转化的过程中,投资的贡献逐步下降,而消费的贡献逐步上升。

2. 韩国的经验

韩国的经济起飞阶段和向成熟推进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阶段贯穿了韩国的“六个五年开发计划”。从1970年—1980年,韩国人均GDP从253美元上升到1703美元。从1981年—1991年,韩国人均GDP从1870美元上升到7521美元。在这段时间内,韩国的投资贡献率从1970年的24.97 % 上升到1991年的38.9 % ,此后开始逐步下降。而韩国的消费贡献率从1965年的92 % 下降到1990年的63 % ,而后开始逐步上升。由此可见,在韩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发生了转换。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下降。

(二)基于供给视角的经济增长动力演变

1. 日本的经验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实现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陷入了持续低迷的状态。1970年—1979年期间,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78.54 % 、11.69 % 和9.77 % 。1980年—1989年期间,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33.43 % 、17.47 % 和49.1 % 。1990年—1999年期间,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64.77 % 、30.09 % 和  5.14 % 。从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而在经济发展的低迷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不足。

2. 韩国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使韩国贸易环境恶化,而韩国也在逐步丧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韩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韩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982年韩国正式提出“科技立国”战略。从此以后,韩国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972年—1997年,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韩国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61.2 % 、18.9 % 和19.9 % 。而1998年—2011年,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韩国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46.4 % 、-0.3 % 和53.9 % 。由此可见,在韩国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资本和劳动对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对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加。

四、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从不同视角考虑,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多元的。而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也是有差异的。

从需求的视角分析,就出口而言,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导致外需有所萎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受到较大限制;就投资而言,在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的过程中,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行为将会受到限制,因此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型将难以持续。在此背景下,消费将承载起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任务。

从供给的视角分析,就劳动要素而言,很多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力供给总量趋于减少。就资本要素而言,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成本上升,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在日益变化,储蓄率趋于下降,难以支撑较高的投资率。而劳动成本优势的丧失也会减少对外资的吸引力,导致资本流入减少,高投资的发展模式难以继续维持。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综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需要,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从需求侧来看,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消费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消费规模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一般而言,低收入群体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而高收入群体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低收入群体受收入水平的限制,虽然有较高的消费需求,但消费潜力难以释放。而高收入群体由于消费需求比较容易获得满足,所以消费潜力有限。因此过大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需要促进收入分配改革,激发消费潜力。

首先,要完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工资收入政策向劳动者倾斜,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其次,要缩小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就业机会公平,提高农民家庭收入水平。最后,应加强税收的调节作用,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应尽量保护中低收入者、重点调节高收入者,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二)注重人力资本积累

从供给侧来看,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一般而言,全要素生产率来源于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上。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供给将日益受到约束,提高劳动者素质将成为解决劳动力供给约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需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人力资本的积累,有效提高了创新水平,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有效提高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回报,从而形成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良性互动,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三)优化产业结构

根据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一国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化的过程,所以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直接动力。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学习效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突破了原有的生產可能性边界,推动产出增加,实现经济增长。

首先,应该通过市场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遏制资源消耗,减少低端供给,为战略性产业发展留下空间。其次,应该完善引资政策,加强与境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在境内设立研发中心,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最后,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创新商业模式,助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黄凯南.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演化:基于演化增长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5(12):1-9.

[2]姜文辉.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经验与教训[J].亚太经济,2016(6):94.

[3]洪银兴.发展阶段改变和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3(9):13-21.

[4]杜焱,柳思维.国家规模、经济增长阶段与需求动力机制结构演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6):5-12.

[5]蒲晓晔,赵守国.经济增长动力变迁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2011(1):46-50.

[6]何玉长.结构调整与分配改革:新常态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J].学术月刊,2015(9):27-32.

猜你喜欢

全要素生产率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
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