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2018-01-05方颖
方颖
摘要:在传统模式下,高校学籍管理倾向于僵化与单一化的学籍管理流程与管理模式,其中欠缺灵活性的学籍管理举措。因此,为了从源头入手来转变当前状态,高校应当紧密结合学籍管理的真实状况,依照因地制宜的宗旨与思路来建设学籍管理的新模式。在以人为本的根本思路下,增强学籍管理以实现综合实效性。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
学籍管理本身包含多种多样的要素,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在施行全方位的学籍管理时倾向于延续传统的学籍管理流程。然而从根本上来讲,传统模式下的学籍管理并没能融入以人为本的要素,因此欠缺高层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与之相比,针对学籍管理如果能适用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模式,那么有助于突显学籍管理服务于高校学生的重要价值。在此前提下,高校还需密切关注多样化与差异性的学籍管理目标,通过健全现有的学籍管理模式来突显因材施教的学籍管理最终目标,在此前提下突显培育学生个性并且服务全体学生的学籍管理全新内容。
一、高校学籍管理具备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容
从基本特征来讲,学籍管理指的是运用特定的管理途径与管理手段来全面管理学生学籍,其中涉及全方位的学籍考核、学籍检查与学籍管理。与此同时,学籍管理包括在校学习状况、入学资格与其他相关要素。因此对学校而言,其应当着眼于健全现有的学籍档案,因地制宜地给出适用于院校自身的全新学籍管理流程。具体在涉及各项日常性的学籍管理操作时,院校及其有关部门也要设计学籍卡与成绩卡,以便创建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与规范性更强的学籍管理新模式。
高校现阶段的日常教学运行不能欠缺学籍管理作为其中的支撑与辅助。全面施行学籍管理的举措,高校就能从源头人手来做好全方位的上下协调以及全校协同,进而全面规制了各个时间段开展的日常教学以及其他有关活动。行政性教育主管机构应当拟定适用于学籍管理的具体机制,运用机制规范的举措来实现从入学注册直至学生毕业的全方位学籍管理。对在校生来讲,学籍管理主要应当包含在校生的降级与升级、成绩考核结果、转学休学、奖励处分、审查毕业结业资格结论、注册电子学历与其他要素。
在目前的现状下,多数高校都着眼于改进原有的学籍管理模式,确保当前的学籍管理举措能够覆盖高校全方位的日常运行。然而不应忽视,高校在进行各项学籍管理时,仍然没能突显以人为本的学籍管理宗旨。探究其中的根源,就在于高校倾向于僵化的学籍管理流程,有关负责人员一般来讲也会觉得学籍管理仅仅在于单纯的信息记载,除此以外并不具备其他价值。实质上,上述认识是带有偏差的。这是由于,高校针对学籍管理有必要更多侧重于学籍管理具备的教学推进价值,从而确保其能够全面服务于当前教学水准的优化与改进。
二、当前现有的学籍管理缺陷
(一)忽视全方位的在校生发展
高校聚集了来自各地并且生活习惯各异的在校生。因此,高校面对在校生施行的各项管理流程都要突显个性化的特征,唯有如此才能够助推同学们得以全方位的发展。从现状来看,仍有很多在校生由于受到多种多样的外界要素局限,很难突显自身具备的特长与个性。具体到学籍管理时,高校也并没能将个性化要素真正融入学籍管理的全过程中。
(二)无法落实弹性学制
高校施行学分制的基本宗旨就在于落实弹性化的在校生学习年限。但是由于受到学籍管理带来的约束与限制,高校在现阶段并没能真正落实全方位的弹性学制。探究其中的根源,就在于学籍管理存在僵化性,以至于多数学生都很难灵活选择自身喜好的某个专业。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同学们除了完成高校为其限定的各个学科以外,很难再拥有更多精力来选择自身喜好的其他专业。
(三)限制在校生轉专业
通常来讲,各个院系学生如果打算转专业,最为关键的理由就在于学生面对当前的专业无法提起兴趣,或者很难跟紧当前的课堂进度。然而在当前现有的学籍制度中,高校及其管理部门并没能真正关注同学们表现出来的自身兴趣点,因而很可能压制了学生潜能,同时也无法全面尊重同学们内心真实性的求学愿望。在此前提下,很多学生就被迫放弃了转专业。由此可见,高校亟待转变自身的学籍管理模式,运用循序渐进的措施来满足同学们转专业的需求,而不是对其进行压抑或者限制。
三、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学籍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来讲,以人为本思路更多关注了大学生自身能否得以全方位的良性发展。近些年以来,高校及其有关部门更侧重以人为本的施行,并且尝试将其应用于多种多样的日常教学领域。从内涵上看,以人为本突显了大学生作为高校现阶段各项管理流程的主体,高校施行以人为本的举措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能够享受到的各项教学服务,同时也全面激发了大学生自身具备的各项潜能。从表层上来看,学籍管理与以人为本之间并不具备内在性的联系。但是实际上,高校如果能够在各项学籍管理举措中融入以人为本的要素,将会收获更优的学籍管理综合效果。
(一)创建便捷化与规范化的学籍管理新模式
在高校现有的各项工作中,学生档案管理以及学籍管理构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管理要点。这是由于,学籍档案记载着同学们从入校直至毕业这个完整阶段中的各项活动参与状况以及成绩分数,其在根本上能够折射出在校生综合素质。具体来讲,学籍档案能够展示的学生信息应当包含成绩单、录取状况、设计毕业论文的状况以及其他要素。针对不同的在校生而言,与之相应的学籍档案也体现为显著差异性。由于学籍档案本身包含了多层次的要素,因此针对学籍档案有必要着眼于全方位的合理保存,因地制宜健全高校现有的学籍管理模式。
具体在实践中,高校应当秉持便捷化与规范化管理的根本宗旨来健全学籍管理。在当前的现状下,较多高校仍然停留于落后的学籍管理模式,因此整体上表现出较慢的学籍更新速度、覆盖面较窄的材料收集以及严谨性较差的材料整理等缺陷。为了在根本上转变学籍管理现有的状况,高校还需更多注重网络办公,借助网络化手段来创建电子档案。相比于传统模式的学籍档案,建立于信息化手段之上的电子学籍档案更加突显了便捷性、实效性与规范化的独特优势。
(二)确保大学生都能参与学籍管理
对于传统流程的学籍档案管理而言,在校生本身并不能真正参与至整个管理进程中。但是实质上,高校学生本身应当拥有管理自身学籍的基本权限,只有如此才能够全面突显民主化与个性化的全新学籍管理内容。在此前提下,高校还需运用适当的举措来创新当前现有的学籍管理流程,在这其中融入在校生的全面参与。进入新时期后,高校与在校生已经逐步摒弃了传统模式下的监管关系,而是更多转换成彼此协作与彼此交流的新型关系。院校有关部门应当意识到在校生对于学籍管理具备的价值所在,并且为在校生全面拓宽参与学籍管理的渠道与途径。
具体来讲,负责学籍管理的院校有关部门就是要更多倾听同学们对此给出的相关反映,对于在校生给出的各项建议都要予以全方位的搜集。因此可见,针对学籍管理创建参与机制的关键点就在于强化交流,在密切彼此沟通的前提下给予在校生更多的帮扶与关爱。高校只有做到了上述的转变,大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高校的关怀,因而激发其参与现阶段学籍管理的热情与兴趣。除此以外,高校如果能够准许在校生全面参与至现有的学籍管理,也有助于学生自觉遵从院校为其设定的各项管理流程,进而创建民主化的优良氛围。
(四)运用个性化的档案管理手段
学籍管理如果欠缺个性化要素,很可能将会压抑在校生的创新热情。从现状来看,仍有某些高校并没能将个性化要素全面融入学籍管理,因此在根源上阻碍了在校生的全方位发展与进步。因此为了激发兴趣并且调动潜能,各个院校应当突显学籍管理中的个性化要素。院校具体在建设自身现有的学籍制度时,应当将其中的关键点集中于课程免听、课程免修以及其他相关举措,确保现阶段的学籍制度能够真正突显因材施教的宗旨与内涵。
四、以人为本运用于建设学籍管理的关键点
很长时期以来,高校在施行学籍管理时并没能全面融入以人为本的思路,因而导致了综合水准较低的学籍管理现状。由此可见,高校应当视情况创建灵活性更强的全新学籍管理模式,在此前提下全面突顯高校学生在上述举措中占据的核心性地位。在现阶段的实践中,高校应当借助学籍管理的途径与举措来全面引导在校生,激发其学习潜能与学习热情。
首先,高校应当在现有的学籍管理中全面融入学分制。从根本上来讲,学分制更加能够适应现阶段激烈的行业竞争。在衡量在校生现有的学分时,应当将综合素养等多种评价指标融入其中。与此同时,高校还需更多着眼于创建重修制度,并且以此作为补考制度的替代性机制。这是由于,重修制度在客观上更加有助于同学们全面掌握学科知识,而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该学科的测试。
其次,高校针对学籍管理应当创建更严格的学籍考核模式。应该施行全面的考核,关注课堂纪律、考勤制度。在此前提下,创建严格的惩戒与奖励机制,以提升学籍管理的综合效果。
第三,学籍管理还应当关注人才培训。学籍管理需要信息化的新型人才作为其中的支撑。高校应当引进专用性的学籍查询软件,同时也要依托校园网来全面管理并且全面查看学籍状况。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准许在校生借助网络化的手段来实现全方位的学籍查询,突显了便捷性的学籍管理基本宗旨。
在学籍管理领域的未来实践中,仍需从源头人手来转变现状,通过网络化手段来全面体现以人为本思路运用于现阶段学籍管理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