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本质的策略

2018-01-05高文蓓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笔者情境评价

高文蓓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科本位,在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和现实生活割裂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受“工具论”“技术论”的影响,“学”与“用”严重脱节,学生缺乏自发的信息需求,不懂得在不同的场合时机下,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以“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堂的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回归,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呼之欲出。信息技术教学关注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打造个人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的整体生态环境,教学回归生活本质是新课标的价值取向。从信息技术教学层面来看,它是一个发现生活问题、感受生活体验、感悟生命价值、提升信息素养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习信息技术,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服务于生活,在提升其信息素养的同时增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感悟,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夯实基础。

● 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信息环境

我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后现代主义则倡导人和物的“内在关系”和“有机论”。环境作为一种隐性因素,就像阳光和水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信息技术教学的信息环境包括两类:一类是指物理环境,包括教室、机房、网络、计算机软硬件等教学资源;另一类是指心理環境,如学风、课堂教学气氛、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等。信息环境既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承载各种教学内容和文化内涵的平台。营造生活化的信息环境以及“陶冶”的氛围,容易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别小看机房的布局、主色调、宣传标语,这些环境细节都会让学生产生微妙的心理暗示,是教学有效性和高效性的前提。例如,在机房中张贴“请爱护您正在使用的电脑,它现在的身份是客座教师”这样一条标语,就远比“爱护电脑,人人有责”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再如,张贴IT行业精英人物的宣传画,将机房打造成暖色调,布置成更利于互动交流的格局,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能让学生更乐意接近机器,产生认同感。

● 提升洋溢人性关怀的教学艺术

如果说信息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隐形因素,那么教师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就是显性因素。课堂教学是一门爱的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升教师的语言、肢体、情绪、应变等各种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全身心地以一种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节内容时,为了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信息的能力,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两大组,针对“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课堂辩论。考虑到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赛前笔者补充了一个规则:教师有一次机会充当某方后援辩手。辩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有个学生站起来想表达时突然卡壳了,一时面红耳赤不知所措。笔者不经意地走到他身边,充当起了他的后援辩手。一句引导性的话,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拓展,并继续表达。试想,当学生犯错时,教师目光严厉、措辞激烈和目光亲切、适时引导鼓励,哪个更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呢?在教学中如何表现人性关怀、传达爱,是每个教师修炼学习的艺术,也是提升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需要。

● 创设引发生活共鸣的主题情境

学习动机指推动、引导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在条件。创设教学情境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普遍的新课导入法。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它当作点缀的门面,创设的情境过于追求各种感官刺激,看起来花里胡哨、高深莫测;而有的教师把创设情境当成一个必需的环节,相似的情境在很多章节教学中重复使用,毫无新意。这些严重脱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或者“老掉牙”的情境又怎么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其学习动机呢?

只有充分利用新技术媒体优势,创设真实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并有新意的主题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例如,学习高中必修《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课时,正逢笔者所在学校举办校园戏剧节,笔者得知班上学生打算表演《雷雨》的片段。因此,上课伊始,笔者播放了《雷雨》里的两个经典小片段,一段是原声,另一段是笔者自己录制的配音。虽然只有短短2分钟,但因为情境的实时性、事件的关联性、听视觉的冲击性,课堂一下子就沸腾起来,学生对配音进行了相当有水准的点评,纷纷跃跃欲试,并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可以说,好的情境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 挖掘贴近生活世界的教材内容

情境创设固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但要让他们找到信息技术的生命力,真正喜欢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关键和核心。在设计内容时,笔者本着贴近生活、学以致用、整合体验的原则,不拘泥于现有的课本,常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例如,学习高中必修《表格数据的处理》一课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Excel的操作十分熟练,但不知道什么时候用此工具以及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具体问题。于是,笔者有意识地和学生正在进行的地理研究性学习相整合,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撰写一份以“水资源状况调查”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仅仅两课时,一份份带有各种形状图表的调查报告新鲜出炉,学生们成就感十足。可见,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及时捕捉各种生活资讯,挖掘恰当的生活化内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功用,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 创新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对反馈学生表现、促进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略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评价,认为此环节可有可无,导致学科教学效果不明显,或者以考试的方式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过分重视以分数为主的终结性评价结果,抑或在过程性教学评价中有很大的随意性,用“好”“较好”“一般”等笼统性词语一笔带过,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偏概全,有失评价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教学的对象是鲜活的人,学生不是洛克所说的“白板”,或者通常所比喻的“容器”,以人为本呼唤面向受众的评价机制,以学生的感受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体现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评价方法的多样性。endprint

在教学《信息的编程加工》一课时,学生分组合作,用VB设计了一个100以內加减乘除计算器。评价打分时兼顾多元性,笔者只占较小的比重,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在开发计算器过程中的想法、感受和经验,从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外,评价标准通过量化(如上表),设计清楚明了、客观的分项指标,与学习任务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能够对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编程结果正确与否,界面的交互性是否友好,美观与否,程序是否具有拓展性、是否更优化等。另外,在评价量化表中增加学习态度、勇于尝试、协同合作等加分项,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就、被同伴认可,树立榜样,是激励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在评价过程中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措施。

● 建构服务生活项目的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化的学习”并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中引用现实中的素材,而是要注重学生对技术和问题的生活化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阵地,笔者所在学校正在建设智慧校园,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学校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师生合力用信息技术手段反哺学校,为校园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出贡献,为智慧校园建设添砖加瓦,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笔者所在学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笔者通过移动终端扫码方式推广和传承校园文化,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信息量更丰富,不仅可以给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还能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家长、来访者及关心和关注学校办学的社会各界人士。

以学生技术和人文整合创新能力体系为目标的微项目式学习模式在笔者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开始实施了。微项目中的“微”主要强调要基于学生兴趣、贴近学生实际,源于生产生活,源于课堂学习,具备“小切口、低成本、易开发、有价值”等特征。在“菁园文化导览系统的二维码设计与开发”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就加深了对学校的了解,将图文获取编辑、音频编辑、二维码生成等技术融合贯通,更重要的是将心智、情感、精神、心理融为一体,从技术创新视角,新颖、独到地表达了学校的人文景观和育人思想,反哺了学校,价值和意义深远。

作为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努力寻找教学和生活的结合点,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信息意识和素养、理解生活内涵、感恩生活、回报社会的有用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者情境评价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