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开阔学生的史学视野
2018-01-03罗玉娥
罗玉娥
摘 要: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史学视野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从历史材料出发,先以历史材料为根本依据,对中职历史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再以历史事件与现实社会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知;最后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学前教育;历史教学;史学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6-24
韩愈的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对教师功能的解答。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逐渐提升个人能力以及整体素养,以适应当前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所以教师要运用自身知识,帮助学生激发潜能,并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从而达到开阔学生史学视野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探讨:
一、增加历史相关史料,拓宽历史知识面
中职历史教材由于受到篇幅限制,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只能尽可能地精简罗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就会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过窄,且知识理解和吸收停留在浅显的表面。中职教育虽然不能同普通高中那样制定高要求的上课标准,但是起码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脉络,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此,教师需要进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知识的深度挖掘,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补充教学。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的讲解时,教师首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这一系列问题:“新文化运动的概况是怎样描述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为什么会在我国一所大学?在整个过程中什么人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了对此进行改革,北京大学的什么教学方针被正式提出?”等。此类问题可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思考,另外可鼓励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利用合作学习找寻问题的答案。如果只按照教材内容学习,以上问题学生无疑无法回答。教师要对一些扩展性知识点进行合理补充渗透,其一是蔡元培先生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成功的改造,将北大由“官僚收养所”转变为学术氛围浓厚的国办大学;其二是蔡元培先生受到德国办学方针的影响,提出了“教授治校”的教学方针,教育独立的教学思想正式面世。在课堂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利用设问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的理解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开阔史学视野的载体。
教师可鼓励学生小组间对问题进行讨论,时时把控学生的讨论进程,并且及时对方向进行合理调整。综合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应进行引导性总结,并得出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含义在于推动人们传统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在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的结论。
二、历史与现实有效结合,培养历史思维观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理性思维,一种理性看待世界的方式,逐步培养一种历史理性思维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讲解的是历史阶段中某个时代发生的事件,但是历史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时,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当时,部分民众思想很是愚昧落后,并且伴随有严重的迷信现象。生活在21世纪今天的学生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实际上过去民众生活中的一些风俗与习惯依旧存在于今天的生活中,各种节气的祈愿活动延续至今,但是这种祈愿活动不能说是一种封建迷信,而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可见,对待新文化运用中提倡的科学不能只是简单说说而已,而是要真正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思考。
在教学“新文化运动”时,教学内容必然会涉及对旧道德的抨击,教师可选择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药》《祝福》等小说拓展教学。让学生通过理性看待那个时代下的历史情况,而非以现代人观点去理解小说主人公的是是非非。例如,《祝福》中祥林嫂最后为什么会选择自杀?教师应告诉学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旧社会礼教害人,不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封建礼教社会下,女性不被重视,受三从四德的影响较大,这造成祥林嫂内心不够坚强,其最终被那种旧社会抛弃甚至绝望死去,然而同样作为弱者的柳妈结局就不一样,可见柳妈内心足够坚强。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是否还存在封建迷信现象,请问是什么原因?其实还是要从人们的精神信仰去思考。比如可举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的例子,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接受教育,不懂什么科学知识,遇到身体不舒服想到去求神拜佛,而不是及时去医院就医。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对国民病症进行抨击,告诉国民要有一个健全的灵魂,即一种科学的精神、新道德观念。现代的人们需要认真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做到不迷信、不盲从。由此可见,以往的历史能给现代的我们以警示。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培养历史价值观
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对我国近代史政治事件以及文化科技的整体发展脉络有了一个相对整体的了解,对历史事件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的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还无法形成对新文化运动的理性认知。为此,教师要对其知识面进行拓展,对其知识深度进行挖掘,挖掘过程中,要依据中职生现阶段的知识认知水平以及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进行。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些抨击现实的小说,帮助中职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且不断拓宽其知识面。生活在新社会的中职生对封建社会“礼教吃人”的本質无法理解,也无从领会封建礼教对当时人们思想的荼毒,通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带有时代特色的小说,可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让其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引发原因。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同新文化运动一脉相承的历史事件,诸如辛亥革命,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最后失败的原因,即当时的国民还是受到各种旧思想旧礼教的影响,广大民众的思想还没有彻底觉醒,因而辛亥革命没有得到社会广大民众的支持。同样,生活在旧社会的人们一直进行着对社会革命的探索,这就同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的根本思想不谋而合。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的提升。对教师而言,不仅有效地完成了知识教学,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历史内容进行拓展,从而提出适应当代中职生的教学设计。这不仅可对学生求知欲进行有效激发,而且可对学生独立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将学生思维打开并尽可能地拓宽其知识面,可帮助学生养成理性的辩证思维,让其科学地看待历史事件以及人物,而不是停留在过于狭窄且浅显的表层,从而达到开阔学生史学视野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洪剑英.中职历史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2016(24):52-55.
[2]古兰拜尔·艾孜莫夫.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1(8):275.
[3]温学鹏.中学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88-91.
[4]杜建亭.中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05(6):75-76.
[5]甘立平.浅谈高一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历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6):133.
[6]陈惠珍.辩证的历史思维在初中历史“讲练导”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J].亚太教育,2015(12).
[7]杨建伟.辩证思维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J].历史学习,2008(Z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