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
2018-01-03郑菁
郑菁
摘 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我国学前教育输送了大批幼儿教师,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职学校中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作者从自身教育经验出发,结合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提出的新要求,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索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性不足的问题,以有效地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業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学前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8-16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也提出更高要求。为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福建省福州文教职业中专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也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努力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我们却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教师教得难、学生学得也难。笔者尝试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剖析,分析造成“两难”境地的原因,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热情低、综合素质弱
近几年,中职学校在中等教育体系中处于“次等教育”的位置。大部分学生是在无法进入高中学习时无奈地选择中职学校。这些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程提不起兴趣,缺乏了解和重视,在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就选择放弃,导致在专业理论课堂上聊天、玩手机、睡觉的现象比比皆是。
2.教学内容陈旧、理论性过强,缺乏实用性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编制的专业理论教材大多仍停留在概念的解释、原则方法的讲解之中。同时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过程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较为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生在见习、实习活动或工作过程中会发现书本的知识点无法直接应用到工作中。此外,幼儿教育中的前沿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无法及时地融入中职的课堂中,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当前幼教的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难以适应学生的状况
许多专业理论课教师的授课过程仍然停留在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较多地倾注于概念、原理的解释上,注重口头叙述,而对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运用过程的指导则较为忽视。理论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实际经验,这样理论知识很快就会被学生遗忘。
4.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传统、单一,考核结果较为片面
在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评价上,大部分教师仍然以传统的试卷形式来进行考核,这种考核形式只能测试出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而无法衡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品德情感、工作能力和思维水平等方面也无从进行评价。在这种考核体系下,容易使学生产生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在这种考核方式下教师将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这样教师就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从上面我们看到,当前许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存在多种的问题,且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求突破,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不断的探究后,笔者发现增强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突破点。在理论课程中融入实践性内容,增加专业课程学习的实践环节,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从而实现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共成长的目的。
二、建立实践性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尝试引入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是围绕着“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来建立的,各门学科都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难以追求各学科在内容和时间上的协调一致。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活动打破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做法,转而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学习的内容即工作,通过工作来实现学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将职业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工作情境、工作任务,再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探讨、决策、操作、检查、评价等六步骤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中,以四段式顺序安排:准备—示范—模拟—独立工作,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
例如,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幼儿教育学中《角色游戏》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笔者不再采用传统介绍概念、特点、要求及注意事项等环节来组织教学。而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出一个“幼儿园角色区”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分组设计、讨论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再由各小组模拟展示、相互评价,最后再由师生共同归纳出角色游戏的组织要求,从而回归到理念体系中。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较为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学生通过对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详见表1、表2)。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要形式,方式单一,难以适应中职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应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演示法、讨论法、模拟法、操作法、实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幼儿教育学课程中对教学方式的介绍时,教师可利用幼儿事例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教师可多运用模拟教学形式,让学生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独立地进行一次幼儿园教育活动,再由其他同学进行分析、评价,以做到将教育理论知识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又如,在教学《幼儿卫生学》中“幼儿膳食营养的搭配”时,教师可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操作,直观呈现食物搭配的营养成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一日膳食计划。
3.结合幼儿园实际实施案例教学,建立开放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通过展示幼儿园的各类典型案例,让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分析思考问题、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教学工作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即幼儿园中的各种活动实例,既包括文字也包含录像资料。
例如,在《幼儿心理学》中,在教学“新生入园的现象及解决”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即通过案例录像展示幼儿新入园时常见的五种表现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应如何帮助新入园幼儿度过这个时期,并让学生实际进行模拟演示。这样的教学过程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4.优化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机制
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教师需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评价的综合,同时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讨论、评析,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评析课堂活动情况并提出各类有效的建议。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组内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相互的评价,实现共同发展。
例如,在《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以学生模拟教学为基础,师生共同对模拟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评析,内容包括学生设计教学方案各个部分的评析、模拟教学实践中各个环节的评析、视频录像的主板、见习活动的评析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活动方案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及教学反思的能力。通过实践我们看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为学生建构一个协作、探究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自评、互评、师生互评的过程中能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反思问题,将学生的学习重点从知识的理解转向教育能力、经验的积累上。
此外,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教师应改变传统“一考定江山”的格局,将学生日常的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按一定比例评入总结性成绩中, 这样能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目标从考试成绩转移到日常的经验积累和能力训练上,提高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总结性评价的考核的方式也可改变以传统的闭卷笔试为主的形式,而采用笔试、口试、实操或综合的形式来进行,从而达到评价学生教育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是多种多样的,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发展。但改革需要一个长期实践、发展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地探索,以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夏學智.浅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刊),2012(9):217-218.
[3]梁慧勤.在《幼儿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