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生活?直面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
2018-01-03黄道成林清华
黄道成 林清华
摘 要: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教学要因地制宜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学情境,选取生活中真实的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表演中悟出道理,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关键词:携手生活;创设情境;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6-06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强调,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为了落实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立足生活,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携起手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一、合理创设“小环境”,让学生“乐”起来
如果说生活是品社教学的根,那学生的生活环境便是教学的土壤。在教学中,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认识社会、认知生活、培养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感悟能力,从而将自己的认知、体验、感悟渗透在生活中,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们所在的学校,地处城市郊区,每天上学放学坐公交车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再加上其中有不少是外来务工的子女和留守儿童,他们和城里学生相比,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教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学生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笔者便从细微之处入手,在课中带领学生到校门口认识、熟悉他们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警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天天在学校门口等车,但是却没有这样认真观察过这些交通标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亲自观察后还回到课堂上在书本中记下所观察的交通安全图标,每个学生都非常主动地学习。为了更好地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笔者还补充了不少学生平时不常看到的一些交通知识,让学生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学会在生活中保护自我、自觉遵守交规。这既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也取得了实效。
学生最不喜欢过于说教的课堂,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品社学科的热情,笔者还努力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了小品、生活情景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把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这样可实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活動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学会接受“大环境”,让学生“动”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孩子基本不用做家务事,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长在外打工或是在家上班,大多拼命打拼,对孩子只求学习成绩好,从小就只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考上大学,有一份工作就行”的思想,认为生活能力、劳动能力长大了自然便会,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利用这一教学时机,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课后,我让学生每周上交一张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家务的照片,并记录在每月劳动记录表中。一个月下来,有的学生学会了倒垃圾,有的学会了打扫家中的卫生,甚至有的还学会了煮简单的饭菜。在简单的家务劳动中,孩子们体会了家人的辛劳,学会了体贴与关心家人。这样的学习活动,让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学生都用行动表示了自己是个有劳动能力、会劳动的孩子。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结合实际进行活动实践,可以收到良效。
三、自编自创“小舞台”,让学生“亮”起来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在教《我送老师一枝花》一课时,课本中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这样的观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词句的内容,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生涯为例,与学生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在读小学时得到班主任的关怀,最后成长起来的小故事,以及自己当上老师后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但是,笔者发现这还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有的学生还不能对师生间的感情产生认同和共鸣。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教学实效,笔者的做法是采用“角色扮演”模式,让学生们来当五分钟的老师。不少学生学着老师平时的模样,当起了“小老师”,教起自己的“学生”来,在有点认真又有几分快乐尝试的过程中,学生说出了“为师”是多么的辛苦,教学生很难。特别是在学生不听话时,老师很累,以后自己要多听老师的话。
在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笔者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笔者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接着引出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讲有关的故事。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这些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这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父母的爱。这样的角色互换,在生活中感知与表演的课堂活动,演出了教学所要的实效,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四、走进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借助课本剧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在表演融入生活大课堂,使生活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体验。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借助《一分钟》一课中元元多睡了一分钟,结果迟到了二十分钟的事例,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进行表演,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大家表演起来入情入境,触动较大。小组表演中,多数学生表演早上迟到的情景,有的因为慌张,结果扣错衣服的纽扣;有的来不及吃饭饿着肚子等。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笔者认为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让品社教学更富有情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
反思品社的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应该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品社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应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其他生活空间。只有携手生活,才能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只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才能才能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达到品社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君梦.让品德融入生活[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bo1c1b970102w4i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