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阅学生作文后的思考
2018-01-03唐秋菊
唐秋菊
摘 要:文章作者针对学生怕写作文的特点,特地再次批阅了学生全学期写的作文,找出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及时发现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探索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学生作文问题;素材积累;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9-20
作文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平时笔者比较重视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经常让他们写日记,每周坚持读一篇美文,进行摘录并写读后感等,然而,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常常为此苦恼。假期,笔者把学生的作文带回家,再次细细研读,在此谈谈自己的思考与收获。
一、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1.内容不具体,重点不突出
一位学生的《如何面对困难》,是这样写的:
今天上语文课时,老师叫我们做练习。我做到第二题的时候,碰到一道题目不会做,被这道题目难住了。我把书拿出来打开看了看,左看右看也没看到这道题目,想了想也没有答出来。找谁呢?同学说去找老师。我和同学来到老师处问老师这道题目,老师说:“是这样做的,你知道了吗?”我对老师说:“老师,我知道做了。我们全班同学一定会战胜困难的。”
文中重点应该写怎样战胜困难,把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写具体,而这位学生不知道哪里是重点,怎样才能把重点过程写具体。所以,困难才刚刚出现,马上就被解决掉了。
2.内容雷同,语言缺乏个性
一般学生看到作文题目不是想着怎样搜集自己生活中的素材,而是绞尽脑汁地想在什么地方看过类似的文章,一旦动笔写作文,从开头到中间,再到结尾,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仿佛学生的思维都是同一个程序编制出来的。比如写《我最喜欢的一出风景》,开篇会写“XX地方的风景真美丽”,所写的风景区一般是学校或者公园,看到的景物也是学校或公园的主要景物,结尾免不了要大发感慨:“啊,这里的风景太美了!”
3.不分层次,不加标点
不少学生每次的作文就是一段话,不管文章有多长,也舍不得划分层次。有些通篇都只在段末加一个句号,或者随意在中间加几个逗号。
不分层次的学生一般文章写得缺乏条理,自己判断不出什么时候该另起一段。不会使用标点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个别学生不知道各类标点符号的用法,要么整篇作文都不加标点,要么中间全用逗号或觉得要停顿了就加一个点号,最后写一个句号。
(2)大多数学生在人物对话时不知道如何使用标点符号,如:“一不小心,小女孩摔了一跤。我和姐姐跑了过去,问:‘没事吧?她说很痛。”在人物的对话中,学生往往分不清说话人在不同位置时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
4.多错别字
以下是一位学生《续写〈皮皮鲁的风筝〉》中的一段:
皮皮鲁心心(辛辛)苦苦地早(找)了好几天才早(找)到,龙风筝被一位好心的爷爷收留了,于是皮皮鲁跟他通了电话,说:“老爷爷,您好!我是那条龙的住(主)人,我叫皮皮鲁。”老爷爷说:“那我就吧(把)这条龙还给你好吗?” 皮皮鲁回答到(道):“不要吧(把)龙还给我,那样龙就(原文的‘就字在‘尤的右边加了一撇)会被商人卖掉。”
出现错别字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同音字或近音字的混淆,如:“心”与“辛”、“早”与“找”、“到”与“道”等。
(2)形近字的混淆,如:“那”与“哪”、“住”与“主”、“把”与“吧”等。
(3)增加笔画或减少笔画,有些学生把“鲁”字下部的“日”字写成“口”字,在“就”字右下部加一撇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二、作文出现问题的原因
1.命题不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忽视素材的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往往会提到让小学生在作文练习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本来就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而教师的命题作文通常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与从生活中挖掘题材的潜能,课堂要求完成作文的规定更限制了学生去课外搜集信息与材料。难怪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
2.学生缺乏材料积累,教师指导方式单一
“其实孩子们的生活内涵是很丰富的,家庭、学校中每天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有让人高兴的,有令人难忘的,用小学生的眼光和语气把这些事情写下来,就会是一篇感情真挚的作文。”
为什么学生遇到作文总觉得无话可写呢?这应该与学生缺乏材料积累、教师指导方式单一有关,有些学生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师虽然为了提高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采取了一定的指导措施,比如要求学生写日记、摘录句子等,但由于形式单一,指导不够深入,这些措施往往只流于形式,学生只当作任务完成,自然也收不到成效。
3.忽略对学生修改作文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认为指导学生批改作文费劲,不如自己多花点时间,结果教师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而学生却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养成了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另外,学生看重的只是等级或分数,而对作文的评语、文中的错别字等视而不见。
三、解决作文问题的措施
1.加强对学生素材方面的指导
在学生所写的作文中,我最满意的是一次想象作文《续写〈皮皮鲁的风筝〉》,这次作文要求与往常不一样,不是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而是布置作文练习。
首先标题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围绕《续写〈皮皮鲁的风筝〉》自拟题目,对拟的标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同时可以通过课外各种渠道(包括网络、课外读物等)了解郑渊洁的作品,寻找故事素材,并充分展開想象,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写这篇作文,教师并不限定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出人意料,作文标题有《龙风筝流浪记》《龙风筝历险记》《龙风筝奇遇记》《龙风筝被放走以后》等,内容更是五彩纷呈,有的想象龙风筝被放走后去到了一个森林王国,老虎国王拒绝收留它,后因救了森林王国的白兔而受到热情接待并安顿下来。
学生本来就喜欢听故事,教师让他们续编故事,他们会更感兴趣。而在阅读童话故事,把握童话的特点,借鉴一些故事素材后,他们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情感与自己想象的故事结合起来,融入作文写作中去。
2.积累形式多样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培养学生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至于让其感到单调乏味。
(1)抓住灵感,指导学生积累。开学第一堂语文课上,我在教《想当一棵树》,指导学生读最后一节诗的体会时,其中一位学生说:“大树怕自己孤单,为了使小主人过来陪它,悄悄地,再让一片枯叶落下。”学生的想象如此丰富令人万分惊喜,我立即表扬他,并让他写下来课后贴在墙壁上,以鼓励其他学生即兴创作并及时抓住灵感。
(2)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指导学生写日记谓之“道德长跑”,外出讲课几乎每次向青年教师、学生真心诚意地建议:“坚持每天写日记。”一般语文老师会经常向学生说明写日记的重要性,但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尤其是小学生。指导学生写日记,积累生活素材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首先是日记格式的指导,学生通常在日记中易忽视这些。而留下日期、天气等更能使我们记住自己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记住自己的经验教训,以后回头看时产生历历在目的感觉。日记格式毕竟也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就像写信必须有写信的规范,不得轻易改动,否则只会被认为是无知的表现。其次,在日记素材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随文练笔,遇到文质兼美、思想内涵丰富的课文,可以让他们随手写写感受;学校开展的大型的活动,可以趁机让学生在日记中聊聊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写自己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包括他们发生矛盾时、受到批评时等,这既可以练笔,又可以促使他们自我反省,找到自身的不足。
(3)规范积累本。让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好词好句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对于一些非常优美的句子,可以先摘抄,再在摘抄的句子旁配以阅读的评语。有位学生是这样做的:
摘抄:多么奇妙的化学啊!化学又是多么神秘的一门学科啊!
评语:听他这么一说,再加上两个感叹号的提示,我也喜欢上化学了!
摘抄:每到黄昏时分,太阳顺着这杨树缓缓地滑落下去,便出现了如诗般的夕阳。
评语:这句话概括地描写了夕阳的时间及美景。“滑落”一词更突出了太阳落山时的动态美。
这样的评语,或是真心流露,或是智慧闪现,或是个性彰显……学生们只要“对症下药”,阅读质量自然提高,更有助于语言积累的巩固。要是把这种形式加以规范并让学生坚持养成这样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对学生写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指导仿写
在再次翻阅学生作文时有这么一种感觉:学生喜欢模仿,模仿范文、模仿课文等。比如,写《我最喜欢的一处风景》,不少学生模仿课文《美丽的“三潭印月”》,并用上“绿树依依”“繁花似锦”“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等词句;写《中秋节》时,也受课文《中秋节》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开篇写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也就是把课文的第一段稍作修改;而在上《斗笠》一课时,我索性让他们模仿写一个片段,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写得一个比一个精彩。
学习仿写是练习写作的一种重要途径。记得有一次听全国著名教师贾志敏老师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老师说,学生作文应从模仿起步。他的作文教法是先抄作文,但必須把每一个字写好,把标点写规范,再用同样的要求进行听写作文。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作文每一步教法时一定要注意目的性。
4.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能力
学生自己会修改作文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每次作文完后,可鼓励学生来做“小老师”,先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前后左右同学都可以相互批改。在批改同学的作文时,学生容易找出对方的错处,使作文写得更加通顺。不过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需要进行标点符号的规范、修改等方面的指导,甚至可以采取多种激励形式,使学生喜欢上批改作文。
参考文献:
[1]朱水根.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济远.小学作文导写获奖教学案例:与新课标语文实验教材(人教版)同步[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