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重在引导

2017-01-19肖华香

考试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素材积累思维训练作文教学

肖华香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引导得当,写作将不再是一件难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理清写作思路,从文章的深度、广度上进行思维训练,就能顺利地完成作文训练及各类考试。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素材积累 写作思路 思维训练

高中作文教学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一上作文课就头痛。每次学生硬着头皮写完后,老师埋头苦干,精批细改,但最终学生还是不会写文章: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作文越学越难。所以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应贯穿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下面我就素材积累、写作思路、思维训练这三个环节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写作。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就是反映“世事”和“人情”的,懂得生活和文章的关系,关注生活与社会现实,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就能写出好文章。这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热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社会、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如2015年高考课标卷Ⅰ“给××的一封信”,实质是在关注依法治国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制度与人情的关系。(2)关注在社会上引起较大争议的焦点事件。如2014年高考广东卷“数码与胶卷时代”引起人们对科技与人文的思考。(3)关注承载着传统人文精神、价值观、道德观的焦点事件。如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同学关系调查”引起人们对宽容、理解、尊重等美德的反思。(4)关注社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丢失的事物。如2014年高考北京卷“老规矩”,2013年高考广东卷“富翁捐助”关注新兴事物——慈善。

所以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多看新闻,多看时事评论,多看焦点访谈。除此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体验人生,珍爱生命,明确生命的意义,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内心的感触,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写作就有内容、有深度。

对时事了然于胸,又有自己的看法,如何构思成文,使文章逻辑条理清晰呢?这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思路的训练。我把时评类材料作文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肯定型。如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的“同学关系调查”,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山东卷莫言在被“咬”之后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认为请别人挑错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广西卷捡手机者认为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这类材料感情倾向明显,彰显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此类时评类材料作文,考生在“就事论事”时可把它作为一般议论文来写,行文“思路简图”如下:引述材料(现象)——从现象中提取要评论的观点——分析、评论观点——总结全文,提出倡议。(2)否定型。如2013年浙江卷对童心的论述,虽然不是直接运用“时事材料”,但其揭示了一个“社会现实”——当下青少年的心灵在提前硬化。而材料背后又具有明显的感情倾向,那就是“世界一旦失去这个伟大的孩提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所以材料对世界失去这个伟大的孩提王国的社会现实是充满否定态度的。此类时评类材料作文,考生可采用先破后立的结构模式来行文立意,行文“思路简图”如下:引材料、摆现象——剖谬误、提观点——分析评论所“立”的观点——总结全文,提出倡议。(3)二选一型。如2014年广东卷,对于数码时代与胶卷时代,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可赞同数码时代,也可赞同胶卷时代,亦可辩证分析。此类时评类材料作文行文“思路简图”如下:引述材料,明确其蕴含的观点——选取材料中一个观点或对二者辩证分析立意——分析评论所“立”的观点——总结全文,提出倡议。(4)开放型。如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作文题,对于小陈举报老陈之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试题开放性极强,考生只需选准一个角度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此类时评类材料作文行文“思路简图”如下:找出材料中蕴含的多个观点(角度),选取其中一个观点(角度)或辩证分析立意——评论所“选”的观点——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除此之外,学习通过提问追问,形成论证逻辑链条。上海师大郑桂华教授将一节议论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为这样几个:(1)针对这则材料,我的观点是什么?(2)我如何界定自己观点中的核心词?(3)我的观点是针对当今社会上哪些现象提出的?(4)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5)这类现象会造成什么危害?(6)这则材料的讨论给我们哪些启发?

把这几个问题排列起来,看上去很像新闻记者提交给被采访对象的采访提纲。如果在议论文的构思阶段,模仿新闻记者的做法,先列出几个与这个话题有关的又十分重要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为自己拟定一份“采访”的清单,写作文的时候对这些问题一一回答,然后把“提问”删去,剩下的就是一篇重点突出、逻辑清晰的议论文。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训练,写作思路就清晰了。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写得大气,写得有深度、有广度。这种思维训练还是学会用追问法。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曾经流行一种管理方法,叫作“追问到底”。也就是说,对公司新近发生的每一件事,都采用追问到底的态度,以便找出最终的原因。比如,公司的某台机器突然停了,那就沿着这条线索进行一系列的追问:

问:“机器为什么不转了?”答:“因为保险丝断了。”

问:“为什么保险丝会断?”答:“因为超负荷而造成电流太大?”

问:“为什么会超负荷?”答:“因为轴承枯涩不够润滑。”?

问:“为什么轴承枯涩不够润滑?”答:“因为油泵吸不上来润滑油。”

问:“为什么油泵吸不上来润滑油?”答:“因为抽油泵严重磨损。”

问:“为什么油泵会产生严重磨损?”答:“因为油泵未装过滤器而使铁屑混入。”

追问到此,最终的原因就算找到了。给油泵装上过滤器,再换上保险丝,机器就正常运行了。如果不进行这一番追问,只是简单地换上一根保险丝,机器照样立即转动,但用不了多久,机器又会停下来,因为最终原因没有找到。

学生在写作文前如果这样层层追问,就能挖掘出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文章就写得有深度。那么怎么使文章做到有广度,并且层层深入呢?同样可以做这样的思维训练,还是用追问法。一可以问对象——即问“关涉到哪些人事物”;二可以问内容-——即问“关涉哪些方面”;三可以问原因——即问“为什么”;四可以问结果——即问“会怎样”;五可以问办法——即问“怎么办”。问题的质量决定思维的质量,思维的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

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就会提高新材料作文写作能力,写出较满意的作文,高考时不至于在作文这一块失分。

参考文献:

[1]魏新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63.

[2]章云标.选好作文的最佳切入点[J].语文天地,2002,(07).

猜你喜欢

素材积累思维训练作文教学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作文教学的方法
试论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