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荡起语文与生活的双桨

2018-01-03林梅琴

教师·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

林梅琴

摘 要:针对当前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仅以课内知识为主,而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不深刻甚至难于理解的普遍现象,文章将探讨如何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做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深入地感受生活,从而获得各种人生经验,并感受各色别样人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体验;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8-01

当前,我们的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普遍只重视对教材知识的分析讲解,而不关心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掌握了,语文教学课犹是如此。很多学生也因此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语文课枯燥乏味,自然没有了兴致。我们的语文课竟被上成了说教课、听读课,这种“授人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教学现象着实堪忧。

我觉得,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是课堂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的感知相结合的完美艺术,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塑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生活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是我们这些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与生活都离不开真实的情感体验

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及思想的影响,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把语文教学看作一门工具性的科目,而非人文性的学科。事实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也是肤浅的,如果教师按这样的思路进行语文教学,无疑会走向模式化的误区,并最终误人子弟。

真正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和表达能力,其根本在于塑造人,塑造具有完整的认知和感受能力的人。语文教学应该是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学。现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越来越侧重于培养学生流利、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往往忽视对学生语言的想象力以及对现实生活和复杂世界的感觉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塑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三:首先,现在的语文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太少,而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是少得可怜;其次,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太深,以致语文教学更多地是浮于表面,重基础知识灌输,忽略对学生感知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最后,我们的学生太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这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实践,应用于生活实践,一旦离开了生活实践,也就黯然失色。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都可引导学生采用,让学生对风光美景、民俗风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感兴趣……在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学生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生活,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例如,学习《桂林山水》這篇文章时,课上,我展示了图文并茂的动画:清清的漓江水,突兀的奇峰怪石,水底各种各样的沙石,江边绿色的小草,江水快乐地奔向远方。课尾,我深情地说:“哎,现在的河流快乐不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到河边去走一走,就能真相大白。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课余,我引导学生搜集河水被污染的文字、图片,一起探究怎样保护河流、保护自然环境。五天过后,全班汇报交流,并向相关部门写建议信。

要记住,“学生是人,是全方位的人。时刻都在与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发生关系,并在不同的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使他们有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喜怒哀乐和好恶心理”。我们的语文教材大多是从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中精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这里面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邪恶的抨击、对英雄的赞美、对祖国河山的爱恋……为师者当如何把这些人类思想情感的精华输入学生的思想中,融化进学生的性格中去?我想,一定应该先有一番生活的体验(如没有可设想或创设情境)。动情于心,这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共鸣,之后再诱发情趣,唤起他们的想象,拓宽思维,深入理解。这远比让学生掌握一些生硬的知识有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我也在不断反思,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塑造,而不应停留在纯课内知识的教授层面上。而这是要植根于生活的大土壤里的。“现代普通教育所列的科目,都是养成人的材料。不管学生将来入何等职业,应先使他成为一个灵肉一致的人。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仅靠机械的灌充是成不了这样的人的。”

二、把生活的舞台搬到课堂上来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善于倾听老师的讲课,并能认真做好笔记,甚至对讲课内容和课堂笔记背得滚瓜烂熟,而实际上,他们也许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很浅,或者根本无法理解。他们只是在等待答案,然后努力记住,却很少有自己的思考,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以至于想象力苍白,创造力更加不足。

既然生活出真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生活这个大舞台搬到课堂上来呢?难道不可以让学生们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尽情表演,充分体验一番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事实上,语文知识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语文源于生活,这就决定了社会生活当中有许多学习语文的渠道,就像人们交谈、开会、打电话、乘车、旅游、看电视、阅读书报,甚至劳动,都是在学习语文啊!

把生活的舞台搬到课堂上来,这种自然而然的教学艺术可以使课堂情溢如海,学生在其艺术的感召下也会自然而然地体悟掌握远超过一篇课文的内容,达到一种无教之境、自然之境。

我同事在讲《鸟的天堂》时(由于我们生活在南方),他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独木成林”的奇观(能带学生亲历更好),感受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以及鸟儿纷飞的壮观景象。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学生品尝体验了野外生活的乐趣,更深地理解了文章中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对大自然有了一番新认识。再如我在教《凡卡》一文时,就想着该如何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主人公遭受苦难的感受,如果仅仅是片面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那种复杂的感受的。那种感受是伴随主人公对老板等人的恐惧,对生活环境的压迫而来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联系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类似体验去感受、理解。当然,这样还是不够的,因为环境不同,旧社会和新社会的大环境、外国和中国的情况以及每个人生活的小环境都不一样,成长的感受自然也不同。不同的苦恼、不同的喜乐、不同的哀愁……诸多不同的滋味,如果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而仅凭文章字句和别人的讲说是根本无法真正体会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知生活、塑造自我,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举办主题演讲、作文竞赛、开知识讲座和辩论赛等。这些学生喜闻乐见又别开生面的活动形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生活语文含义的理解。以前,我班有个学生小胡,他热爱画画,但对其他科目却不怎么感兴趣,语文课还常在课堂上睡觉。对一切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并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而是抓住他爱画画这个优点进行引导,特意让他利用课余时间为班级画刊头画和插图,给了他显示自己价值的机会。同时,我抓住时机和他谈兴趣爱好,并旁敲侧引地谈到学习、理想和人生价值。渐渐的,他愿主动为班级工作,还从中增强了学习信心,不再对学习漠不关心了。

所谓寓教于乐,说白了就是在生活中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如果能让学生感到生活是充满阳光的,那这样的学习还会枯燥吗?“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自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我现在总是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一下或写一篇感想,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懂得相同的生活体验与不同的生活感受都是学习的源泉。

我們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强调对表面文字的理解,不要以为将“思考和练习”做对就万事大吉了。语文是如万花筒般精彩的,如果我们多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体验心得随时记在周记或日记里,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和课文思想乃至语文的实际运用的理解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带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如义务劳动、去公园或野外观察欣赏和写作、做广告调查等,还可以让他们观察体验自己的家庭生活、邻里关系、待人接物、助人为乐等,有了这些真实体验,学生再去学习就是另一番滋味了。他们能慢慢感受到语文的妙趣横生,能产生真挚的共鸣。

三、知识在生活的土壤里成长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它紧跟左右,伴随终生,实现着你的生命,塑造着你的灵魂。”语文对人生的发展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传统语文教育的误区就错在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机械的灌充是无法让他们成为一个“灵肉一致的人”的。教师应该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不仅仅要向他们传授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去塑造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教师要纠正学生以往学习中的不良思维习惯(如不善创新思考、等待老师答案等),要想方设法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他们注意、观察、接收、记忆、想象、判断、推理等生活实践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学为何用,不就是为了将来能在社会有用武之地吗?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必须担负起学生的人格培养塑造的重任的,只有在广袤的生活土壤里锤炼体验才会让学生感到真正的充实,才会让他们在课堂上那些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精美得体的言语佳境中得到感悟,才会让他们的心理、个性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悄然发展。想当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这些名著就曾使无数追求光明和进步的青年觉醒并毅然投身革命。因为有最真切的生活的体验,因为有无私的教育的感化,我们才会真正地长大成熟。对学生来说,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是最好的学习途径。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别人传授的知识再多也是死的,只有学生掌握了求知的方法,学会在生活中领会和驾驭它才是真理。正如我们的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而习惯不就是从生活中养成的吗?

还记得《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吗?我想,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就好像一只船上的两只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其得到实践能力,获取真知,两桨缺一不可。只有协调配合,才能快乐地荡起双桨,迎风破浪,直达沧海。

参考文献:

[1]朱 江,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3.

[2]班 华.现代教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3]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叶圣陶.叶圣陶谈语文教育:怎样学好语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