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堂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2018-01-02匡银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应用意识培养小学数学

匡银军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要善于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借助问题解决、引导数学实践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优化学生的数学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今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目前,学术界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还没有统一化、标准化的定义,但是,数学应用意识肯定会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应用意识

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非常注重生活情境的运用,但是,教学中我们仅仅运用简单的情境图是不够的,还要善于在课堂上为他们创设生活情境,从而让他们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性,这样就能更有效地激发小学生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

1. 借助趣味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小学生创设趣味化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探索生活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在情境引入环节一位教师请几位学生进行折纸飞机的操作活动,先让他们比一比谁的飞机能够在教室里飞得又高又稳,然后这样引导:①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应该把纸怎么样折?要对折到什么程度?②你能让你所折的飞机既能飞得高又能飞得稳吗?你认为这与纸飞机的什么有关?在此基础上,再引入“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得到了有效激发。

对于折纸飞机,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并不陌生,折纸飞机的过程就蕴含着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只不过小学生在折的时候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以上案例中,通过折纸飞机活动来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学习场景,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对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兴趣。

2. 创设探究情境,促进应用内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生活情境,促进他们对应用意识的积极内化。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一课时,先把课前准备好的下水道盖子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对学生问道:“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经过短暂的思考,有学生答道:“做成圆形的美观。”也有学生答道:“圆形的盖子可以滚动,在运输的过程中比较省力。”有的学生回答:“圆形的盖子比较对称。”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出示了一個长方形的盖子,并且提问:“这个长方形的盖子会不会掉到下水道中去?”“会,只要竖起来,宽朝下就会掉下去,长比宽大呀。”“那正方形的呢?”“正方形的掉不进去,因为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相等。”“不对,虽然它每条边相等,可是斜过来就可以放进去了。”“圆形的盖子会掉下去吗?”“不会,无论怎么放,都不会掉下去。”“不管怎么放,就是掉不进去。这说明了什么?圆形的盖子究竟为什么掉不进去,大家能从数学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吗?”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们都自发地参与讨论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圆的相关知识中去。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探究性生活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活了小学生的探究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应用意识的积极内化。

二、借助问题解决,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他们在数学上的应用意识进行培养和提高。事实证明,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解题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同时他们在数学思维和数学探究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1. 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教师要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把实现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提高的目标融合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之中,通过不断地训练,在循环往复的解决过程里实现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时,一位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一个课堂小任务,把预习时制作好的两个三角形纸凳和平行四边形纸凳放在桌上,并用手使劲压凳面来模仿人坐上去的情况,然后在压的过程中左右摇晃来模仿人坐在凳子上摇晃的情况,观察两种形状的凳子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三角形的凳子在压与晃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变化,而平行四边形的凳子一压就变了形。这样,小学生对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的特征进行了直观化感悟。然后,教师又进行追问引导:“怎么样改才能让平行四边形凳子不易变形了?”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想出了很多固定平行四边形凳子的办法,但追溯每种办法的根本,都是对平行四边形进行转化,让它形成多个三角形来保证稳固性。通过实践,学生还得出了要想纸凳子尽可能的结实,需要把平行四边形分成尽可能多的三角形。

以上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十分有效的,在组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这样的坚持,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2. 探究解决方法,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除了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还要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问题中,并有效地进行解答,从而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例如,对 “容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这节内容进行教学时,一位教师在拓展练习环节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如何计算出一个瓶子的容积?”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普通的题目,单纯依靠公式是解决不了的,这就需要利用转化的思想,即在同样的空间中,水和空气的体积是相等的,从而实现从不规则形状到规则形状的转化。当然,教师本并没有直接把这种转化的全过程和相关例题展示给学生,而是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引导,以期帮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具体如下: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装有水的瓶子,并问道:“你们知道这个瓶子的容积怎么计算吗?”然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探讨。学生们在探究中发现瓶子不是一个规则的几何体,用已经学过的计算体积的公式无法计算,但是如果把瓶子倒过来,那么水就会填满不规则的部位,也就是说,水的体积等于不规则部位的体积,而没有水的部分就可以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求解,两部分相加即得到瓶子的容积……学生最终讨论得出的计算方法为:瓶子的容积等于瓶中水的体积与把瓶子倒置后未充满水部分的体积的和。这时再出示相关例题,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实现对问题的求解。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对整个问题的思考和操作过程都有了更真切的体验,并通过自主探究体会了数学转化思想的运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应用知识时产生的愉悦感,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

三、引导数学实践,优化数学应用策略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在学完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后组织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就能引导他们对数学应用策略进行优化。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一课时,对于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开展了如下课堂活动:先给学生展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并告诉他们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然后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出面积相同的物体,再进行动手实践,做一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纸片,并想办法测量出课桌的大小和教室的大小。学生们对该活动很有兴致,积极地完成了对课桌的测量,得出其面积为28平方分米。然后在测量教室面积时,学生们发现纸片太小不够用了,经过思考,他们想到了要用更大的纸片来进行量度,自然就勾起了学生对“平方米”的学习兴趣。学完之后,教师再组织活动,让学生在一张1平方米大小的纸片上站人,看最多可以站下多少人,以此加深学生对平方米的感受。

以上案例中,教师的活动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活动和思考之中,同时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多感官上的体验。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践性,还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妙和智慧,深刻地明白了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价值诉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借助问题解决、引导数学实践的策略来促进小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应用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掌握更有效的数学应用策略。

猜你喜欢

应用意识培养小学数学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议
提升语文课堂游戏教学实效性研究
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