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01彭贵荣
彭贵荣
摘 要: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要想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自助学习习惯,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设疑、释疑的过程中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的内涵,掌握探究和分析数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思维目标;思维层次;思维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0-054-1
數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前后知识具有比较紧密的关联。因此,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要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自助学习习惯,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设疑、释疑的过程中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的内涵,掌握探究和分析数学问题的基本技能。那么,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呢?
一、明确思维目标,有方向地进行问题导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课堂的导学侧重于完成解题任务,对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知识体系等方面往往比较忽略,导致教学效益严重降低,学生只能在无休止的题海战中无效地挥洒青春的激情。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益,首先要以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内驱,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问题导学时,要避免问题的随意性与肤浅性,而要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深入钻研,在明确授课目标的基础上,运用有思维、有价值的问题有目的、有步骤、有逻辑地引导学生规范有序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课堂学习效益。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的导学问题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还应渗透性地引导学生感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重要性,感悟在问题思考和解决中获得的技能与方法。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时,我们不仅要以问题引导学生对三角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图像进行思考和理解,还应设置关于基础函数和相关的函数应用问题,这样在及时联系新旧知识的同时,有效加强了函数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灵活运用意识。
二、明确思维层次,有逻辑地进行问题导学
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学科很有趣,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体系和实际数学问题的多元性与动态性。一些数学问题,看似相似,但用相同的解题方式和解题步骤解出来的答案不一定相同。有效的问题导学法,就是要引导学生持续进行问题思考,在不断的探究和释疑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奥妙,并继续生成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索,进一步实现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的问题要充满思维性,具有价值性,含有启发性。如我们提问学生“这道题目应该怎么做?”不如换成“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思路来解题”的方式。这种充满思维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有逻辑、有层次的思维,帮助学生有目标地梳理所学知识并调动解题所需要的内容,从而摸索出解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因此,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我们不要幻想所有学生能一步到位地形成正确的解题路径,而要精心设计,进行有阶梯性、有逻辑性的分层设问,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可以达成的小目标,思维阶梯循序渐进地到达解题要求的顶端之后,就可以水到渠成、轻松愉悦地解决最终的问题。
三、融入思维技巧,有重点地进行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法可以利用持续性的问题思考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切的整合,通过构建系统性、条理性的数学知识系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将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当地融入思维技巧,达成简洁、迅速、有效的解题思路。如我们在教学初中数学“动点问题”这一难点内容时,应该明确,动点问题涉及到初中数学中常见的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方程等数学思想的应用,对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动点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目的地融入相应的思维技巧。如在解答关于动点问题的题目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读图,充分发挥想象力,了解题目中动点变化的大致情况;在学生明确了题目中定量与变量的关联后,再引导学生建构图形并准确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归纳猜想并尽可能地合理推断问题结论;初步推断后,要对可能的结论进行逻辑验证,直到答案符合数学逻辑;解题介绍后,还要对解题过程与细节进行及时的反思,一方面再次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对解题规律进行更加明确和系统的总结。通过这样的思维技巧的渗透,我们的问题导学更有针对性、目标性与逻辑性。要注意的是,问题导学不应只局限于一问一答的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当采用判断、填空等方式激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活性思维,同时作为教学信息反馈,以此为依据决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案。对于同一类问题,在反馈后确认学生掌握的前提下,可以呈现变式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技能,促使其形成清晰的数学理论系统和知识脉络。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数学教学中要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问题导学法至关重要,优势突出。问题导学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提升数学思维素养。但是,在问题导学法的实际应用中,我们要注意问题设置的数量与质量,避免因刻意追求问题导学而将课堂陷入“满堂问”或“无人答”的尴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