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7-01-05吉善勇
吉善勇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问题导学法”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的,广大老师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收获。这种以“问题“为主线的导学法,不仅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落后理念,而且形成了“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理念,实现了老师的指导与学生参与的双边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生,他们有一定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求知欲。他们对问题总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因此,作为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之一。目前,现实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太过直白,不是着眼于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事无巨细地将知识点讲完,还美其名曰地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要学生将问题答案抄得满满的。为此,学生变成了“抄录员”,教师变成了“传声机”,课堂氛围极不活跃,师生互动极少,教学效果极差。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不同文体类型的课文,选择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但都绕不过创设情境这一环节。
以《范进中举》为例,这是一篇小说,对于学生而言篇幅有些长,因此,我采取了长篇短讲的方式,重点抓住“范进中举”前后,人物表现出的不同态度,从而揭示人物性格以及主题思想。一开始,为了让学生对此文产生兴趣,我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内容主要是将范进中举后的风光与没中举之前的落魄展示出来。通过可视可感的视频资料,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带问题看书,效果很好,学生的兴致也很高。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地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快速介入文本,去思考问题,去完成教学任务。
二、引导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此环境中自由发言,质疑,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对于“质疑”的环节,可以贯穿全文,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当然,对于问题的设置,也是有要求的。如果教师对文本做不到“胸有成竹”,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只是随意地课堂发问,那么,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对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教师也要做前期的问题引导,不然,学生的提问会偏离课本,失去独立思考的价值。
以《孔乙己》为例,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作,离学生生活过于遥远,不太容易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为此,我参用导学案的方式,提前让学生根据学案要求,熟读课文,完成作业。比如,时代背景、基础知识、了解故事情节等。授课时,以四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互帮互助。由于问题的设计,有易难之分,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找到相应的题目进而解决,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比如,文末的语段理解,孔乙己是“大约的确死了”,作者为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含义吗?不同的学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创设问题,让学生与文本接触,与生活结合,从而产生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又要能够对学生起到启发引领和促进的作用,推动教学工作开展。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设计教学提纲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思考提纲是对整篇课文的浓缩,是对教学目标任务的提炼。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必须借助于思考提纲进行,巧妙设计的思考提纲涵盖了教学重难点,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启发引领效果,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真实参照物,是师生互动的有效连接。在每一节课思考提纲的设计中,我都坚持全面深刻、多样性的原则,提纲的设计涵盖教学的所有知识点和重难点,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起到引领导向作用。
三、鼓励讨论,激活师生互动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一定要热情洋溢、活泼轻快,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地活跃起来,为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营造浓厚氛围。我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畅所欲言,进行热烈的讨论。讨论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己认真学习研究之后,在小组范围内的讨论探究,形成小组的初步学习成果,集中全小组的力量和智慧提炼出初步的答案;第二个层面是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在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习讨论的单位就变成了小组,每一个小组可以推荐一名学生进行汇报,也可以通过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拾遗补缺,取长补短的效果;第三个层面讨论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分析的过程,在全班答案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提高。通过三个层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的状态,积极开动脑筋进行讨论分析,师生互动的氛围格外热烈。
四、集体交流,完善师生互动成果
教师在推动教学互动开展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总结环节的作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方法技巧,包括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的路径。有关思考提纲的内容完善,上文已经详细介绍了,这里侧重讲述技巧方式方法以及教学中不足之处的完善。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之后,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的技巧。我带领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针对怎样思考问题、怎样组织语言、怎样完善答案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达成了哪些目标,还存在着哪些方面的问题。这样的集体交流完善,既从答案层面完善了学习成果,又从技巧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一节课教学中还须完善提高的地方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也是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体现。
五、当堂检测,获取师生互动信息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一定要及时准确地搜集信息,不能靠盲人摸象式的猜测,要通过反馈的信息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的调整教学设计。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当堂检测,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得到了教学成效的第一手资料。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检测时间,时间如果紧张也可以采取口头检测的方式,对学生的本节课学习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分析研究。当堂检测环节较好地体现了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信息反馈的及时性,这也是增强师生互动实效的有力抓手。当堂检测环节,通过简要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考查,使师生互动能够及时发现不足,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开展针对性的改进。
由此可见,这一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准设计,要将课堂前后环节流程融合起来,将重难点提炼出来,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并及时获取信息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初中(22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