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文化视阈下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认同的策略

2018-01-01万秀丽陈学琴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万秀丽,陈学琴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99)

古丝绸之路蕴含着和平、合作、和谐的精神,今天,“一带一路”在此基础上,又融入了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是和文化历史基因的当代表达。实践表明,和文化符合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内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属性,其精神历久弥新、意义历久弥深、作用历久弥坚。因此,弘扬其蕴含的和文化基因,对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具有重要价值。

一、和文化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认同的重要价值

(一)和而不同:“一带一路”倡议认同的价值取向

“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揭示了“和”不等于“同”的本质属性。“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1]其中内含以协调达致“和”的意味。纵观世界文明,“虽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追求。”[2]和而不同作为世界文明的本质体现,以求同存异为基础,以聚同化异为目标,以平等相待、尊重差异为基本价值取向,倡导各文明间共存互补,最终达致“美美与共”之境,是增强“一带一路”倡议认同的价值取向与内在支撑。

“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契合世界人民对发展的共同诉求。第一,它尊重各国基本国情和道路选择,维护各国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3]315共建“一带一路”以尊重与信任为基本态度,不干预各国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主张平等地开展交流合作。第二,“一带一路”倡议尊重各国文化差异,提倡不同文明间的包容互鉴。“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合且平。”[3]315文明间兼收并蓄、互学互鉴,方可使其大放异彩。“一带一路”倡导和而不同的“对话”态度,使“中国的话语空间进入到了一种全球话语的文化表述空间中,并与其他文明体系表现出一种彼此尊重、相互赞赏及互利共赢的良性交往态势”[4],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创造性发展。第三,“一带一路”倡议兼顾多方利益,契合世界人民的共同诉求。“一带一路”是源于中国、面向未来、属于世界的公共产品,对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均强调共赢,尤其主张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更多援助及前期投入,对弥合贫富差距、促进世界平衡普惠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协和万邦:“一带一路”倡议认同的目标追寻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进行基因测序。”[3]265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和文化基因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中,是我们最深沉的精神追寻。“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5]227的协和万邦之道,内含国家间及天下万民的协和,彰显了“以德服人”的根本范式及“文化天下”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加强国与国、民与民的亲近感,营造和谐友善的氛围。

“一带一路”作为构筑持久和平、普惠合作的实践平台,旨在实现“协和万邦”之境,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带一路”秉持和谐包容的共建原则,“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非‘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6],最终打造一个汇集广泛国际合作的平台和延及世界人民的命运共同体。五年来,我国通过向他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及贷款、建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向贫困国减免债务、对亟待发展国家减免关税、增加援助等方式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和平发展。抚今追昔,郑和携国书“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7]的国与国相处之道便揭示了“一带一路”和平相待的历史传承。“一带一路”融通古今,其原则和践行方式均彰显了“协和万邦”的目标追求。

(三)天人合一:“一带一路”倡议认同的应有之义

“天人合一”是实现人类和谐乃至天人和解的中国智慧,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个维度。但从其本质根源讲,“天人合一”思想更多是透过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思考,并由此生发和遵循的行为方式和方法。“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5]32“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5]6的古代智慧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且“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人与自然的双向适应性,它既致力于实现“天合于人”,又倡导使“人合于天”。

“一带一路”倡议蕴含“天人合一”的智慧,利于实现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绿色发展观是“一带一路”建设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持久支持沿线地区绿色发展是其重要内涵。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主张加强沿线地区水利、清洁能源等工程的建设;在贸易畅通方面,主张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及清洁、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此外,“一带一路”汇集了全球资本、人才、信息、技术,凝聚了诸多国家、国际组织的支持,形成诸多相关政策协议的有效对接,利于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为生态环境治理搭建有效平台。“生态空间是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唯一承载。”[8]它的恶化将给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当下,“绿色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及沿线国家、人民的核心关切。”[9]73“一带一路”恰恰利于营造“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实现世界人民的共同希冀。

(四)人心和善:“一带一路”倡议认同的坚实基础

老子“上善若水”的道德理念、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性善论、墨家“兼相爱”的人本观等说明了“和善”自古便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价值。“人心和善”的相处之道内含与人和睦、待人以宽的处事原则,主张站在他人角度考量问题,减少猜疑,达致彼此间的宽容涵纳。不仅如此,“人心和善”的伦理情怀还是东西方人民共同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主张的“推己及人”的仁爱与西方人民追求的“爱人”殊途同归,中华民族推崇的“兼爱”理念和西方人民倡导的“博爱”理念息息相通。“人心和善”作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基因,是有效沟通对话的纽带,也是推进“一带一路”被认同的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总纲包含民心相通维度,致力于铺就一条人与人相互沟通、互尊互信的对话交流之路,这离不开人心和善的道德基础。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国始终秉持和善态度,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五年来,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医疗合作走向世界,成立了“一带一路”医院联盟、启动了“一带一路”国际医疗中心项目,援助诸多外国患儿来华免费医疗。我国的医务人员为沿线人民防治疾病,并且培训医务人员。此外,我国援助非洲实行的“万村通”项目,使网络电视走进非洲25个国家10 112个村落,极大丰富了非洲人民的生活。这些和善之举有助于提升沿线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增进民心相通。

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认同面临的曲解质疑

托克维尔曾极具洞见地指出,“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10]伟大事业总是面临挑战,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博弈、风险、矛盾和质疑前所未有。

(一)惯性思维的延续影响倡议定位

所谓惯性思维,是“人们基于以往的经历感受,对事物产生的一定的套路性认知和刻板印象。”[1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部分人员给其贴上“新版马歇尔计划”等标签,“一带一路”是“铺路架桥”“建港修仓”等质疑也甚嚣尘上。这是基于中国崛起、部分大国战略牵制中国等作用下产生的连锁反应,也是时代变化下,人们缺乏实际考量,依然沿用以往思维看待事物的结果。认为“一带一路”是“新版马歇尔计划”的表述,是忽视二者时代背景及核心本质根本不同的结果。马歇尔计划旨在谋求美国对欧洲事务的主导和自身霸权优势,而“一带一路”倡导多元主体,以合作为主要方式,旨在实现世界整体发展共赢。此外,“一带一路”被质疑为“铺路架桥”“建港修仓”等,也是不当的。沿线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当地推进工业及社会发展的掣肘,基于这一现实,我国才主张优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可见,当前对“一带一路”定位的曲解受到以往惯性思维影响,是模式化、笼统、夸张的看法,并不符合倡议本质。

“‘一带一路’不像国际上有些人所称是中国的一个阴谋,它既不是二战之后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什么中国的图谋,要有也是‘阳谋’。”[12]但惯性思维的延续将极大影响沿线人民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这需我们明确倡议定位,打破消极惯性思维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阻滞。

(二)沟通合作障碍引致政策对接不畅

我国已与“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13]实现同相关国家的政策协调、规划对接、优势互补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目标。然而,基于心态差异、安全风险、大国牵制、媒体恶意宣传导致的信息失真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沟通出现诸多障碍,极大阻碍了人们对其认同及相关合作的顺利推进。一方面,以印度为例,我们可看出“一带一路”政策对接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由于中印历史原因、印度本身的“大国心态”及美媒恶意渲染“中国威胁论”,印度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及潜在威胁,对中国持怀疑态度。这使得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项目的对接存在不确定性,相关建设内容迟迟不能落实。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朝鲜半岛、阿富汗、印巴克什米尔、叙利亚等地区,潜伏着一定的地缘冲突危险,断断续续的战争冲突更是导致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进展缓慢,诸多政策项目难以落实。

由此可见,共建“一带一路”受到了参与国自身心态、潜在安全风险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国家间战略互信问题、战略发展中的重叠性和竞争性等都极易引起合作冲突、项目停工等风险,致使部分“一带一路”具体项目的合作陷入困境。

(三)沿线环境风险引发忧虑不安

“环境风险指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9]70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西方媒体刻意渲染“中国资源环境威胁论”,企业部分行为或多或少引起了“一带一路”破坏生态环境的争议,再加上大国诋毁、持反对意见的非政府组织干扰等,使企业无意识产生的环境问题被扩大为生态灾难。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且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与环保间的双重矛盾。产能合作、基建建设、资源能源开发等作为前期重点领域,对资源依赖程度大,潜在环境风险较高,稍不注意,就易造成生态破坏。例如,中石油与非洲乍得项目因环保问题引发国际关注,中企承揽科伦坡“港口城”建设项目也因涉嫌规避当地法律和环境要求而被长期搁置,“每年中企在中亚投资中,更有高达2亿美元的环保罚款……”[9]75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导致沿线人民对“一带一路”产生了忧虑与不安。

但不容否认,共建“一带一路”更存在着诸如厄瓜多尔科卡科多辛克雷水电站项目、中石油秘鲁第113区块石油开采项目等保护环境的优秀案例。而且我国发表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与联合国环境署签署了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这都显示了我国对沿线地区环保的重视。

(四)多重社会因素影响民心相通

企业、人民在跨境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言沟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方面的差异,双方有效互动行为较少,致使民心难通。

“一带一路”涉及诸多工程项目的开展,但由于背景差异、语言习惯、交往方式等多方面影响,员工交往逐渐演变为民心难通的一个缩影。就背景差异而言,部分员工基于国家综合实力而表现出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易使他人将之衍生为对国家人民整体形象的概括,引起沿线人民对该国整体形象的不满。就语言习惯而言,语言、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致使员工间出现零沟通现象,或出现因无意违背当地习俗,而引起的罢工乃至诉诸法律的现象。就交往方式而言,企业员工不善用非正式、随和的方式交往。局限于工作层面交往带来的距离感、出于实际效益与自身工资待遇产生的落差感、重捐助轻沟通方式下产生的隔阂感与质疑感等,都极大影响了沿线人民对中国及中国民众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一带一路”的认同。从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遭到斯里兰卡新政府的质疑和重审而中断、吉尔吉斯斯坦金矿合作开采项目因遭当地居民强烈反对并引起激烈冲突而难以持续等都足以看出民心相通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性作用。种种社会性因素制约着沿线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全方位了解和认同,因而急需我们加强与沿线人民的交流,增进理解、强化沟通、增信释疑。

三、借力和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认同的措施

共建“一带一路”“矛盾分歧在所难免,关键在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彼此,以什么样的思维解决问题。”[14]和文化亘古至今都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定力,承载着指引未来的价值理念,无疑是推动“一带一路”被认同的最具价值的思维引导。

(一)以和而不同为原则,明确倡议定位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3]292“一带一路”倡议立足于此,以和而不同为原则,以平等相待为基础,充分尊重沿线国家的多样性,倡导多维合作并构筑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

1.“一带一路”是中国倡议而非中国主导

“一带一路”以多方意愿为基础,号召有意愿的国家共同参与,它坚持聚同化异的思维模式,旨在通过务实合作,与沿线国家共同编织和平发展理念的经纬。它并非由中国主导,“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宗藩体制,而是要求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制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15],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及核心利益,始终坚持“世界命运由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由各国共同治理”[16]的基本理念。

2.“一带一路”是基于多维合作的综合性实干工程

五年来,“一带一路”摆脱单纯考虑经济利益的惯性思维,绘就了集经济、政治、文化、安全、旅游、卫生、生态等多维领域的总体布局。它充分考虑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短缺现状,注重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积极进行人道主义帮扶……不仅建立了中白工业园区等,更为沿线创造了20万个就业岗位。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279项成果中,265项已经完成或转为常态工作,剩下的14项正在督办推进,落实率达95%”[17],这足以证明“一带一路”是言必行、行必果的综合性实干工程。

3.“一带一路”是合作共建共享,而非独奏单干独享

正所谓“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5]86,独奏单干无法使“一带一路”真正发展,合作互补方能实现其长足进步。5年来,我国与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投资289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和20.1亿美元的税收,”[18]为沿线国家带去资金、先进技术、高质量产品、高精尖人才,促进它们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贸易发展、人民就业增收。因此,“一带一路”绝非是中国独享利益,它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倡导各国间同舟共济,旨在构建契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以和平对话为保障,加强沟通合作

“一带一路”是多层次行为主体间的参与,但不同利益主体对整体目标的掣肘加大了彼此关系协调难度,严重威胁政策沟通。“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19],找准合作之道、加强沟通是化解风险,提升“一带一路”倡议阐释力的切入点和润滑剂。

1.健全政策沟通机制。“举大事,动众情,必协众心而后济

不能尽协者,须以诚意格之……”[5]126“一带一路”的成功,需以诚意协调,健全政策沟通机制。在沟通方式上,要完善全方位、多层级的沟通机制。以高层互访、会晤为统领,增强国家间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协调性,针对重大合作问题展开磋商;发挥沿线国家行政、咨询性机构沟通渠道及包括智库、大众传媒、民众等在内的社会性沟通渠道等多元渠道优势。在沟通内容上,要注意沟通细节。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侧重点不同,政策缺乏协调性,且面临安全问题。我们要留意此类问题,在强调加强国际协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同时,推进信息互通、加强配合,应对安全挑战。

2.加强彼此政治互信

首先,加强智库建设。智库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利于减少误判、弥合分歧、降低风险,推进合作进程。我国要推动建成集信息收集整合、运作模式分析及风险评估为一体的智库平台。了解沿线国家国情,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投资模式多元化,推进发展方式本土化;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确保合乎法律法规的程序的实施。其次,推进规则的协商制定。正所谓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同样,“一带一路”的决策规则也应一贯而明确。“一带一路”建设应发挥多元主体力量,尊重政策主体的多元化需求,以契合本土化的方式推进规则协商制定,形成一定区域趋向基本一致的规则。最后,推进发展战略及具体项目的精准对接。国与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具体项目则是共建的基本单元和载体。“一带一路”的建设既需国家间达成共识,确定发展愿景,明确具体方案;也需相关企业、团体组织共同发力,在项目建设中下功夫,针对具体项目协商,“建立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支持,全力推动项目取得积极进展。”[20]

(三)以诚心务实为基础,塑造绿色丝路形象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5]6,“一带一路”的成功需良好生态环境的助力。

1.以诚示意,做好绿色丝路正面宣传

共建“一带一路”前期,要打造与开发活动配套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制定并主动推介相关“环境管理计划”。过程中要编写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主动公开报告内容,展示我们的诚意及对沿线人民权益的重视,使他们对“一带一路”形成客观公正的认知。我们要秉持生态优先的态度及以当地居民利益为先的方式,宣传切实实施的绿色行动,并及时听取当地居民反馈意见,以诚示意,展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特性。

2.尊重各地环境关切,构建多维生态网络

“一带一路”本质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生态环保合作、构筑尊崇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网络体系是其题中之义。我国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应用清洁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环保领域交流合作;制定相关绿色计划、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及环境合作中心的建设;加强环境政策交流对话、推进相关绿色专业人才的培养。

3.提高环境规则标准,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及应急制度

走出去的企业既要明确沿线地区环保法律法规及国际环保标准,强化自我规制,看齐国际行业标杆;也要制定企业内部环境管理规定,对员工经常性开展环保培训。同时,要健全应急方案处置制度。事前做好环境监测评估及投资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预先制定环境风险管理及应急预案,一旦出现环境事件,要积极承担责任。

(四)以“人心和善”为支撑,力促民心相通

“相互了解、信任和友谊、命运共同体”[21]作为民心相通的三个层次,缺一不可,而每一层次的实现,均需“人心和善”道德观念的支撑。

1.宣传和谐价值,促进相互了解

人为万物之本,人和方可社会和、世界和。“一带一路”沿线政局不稳、暴力冲突频发,珍爱和平是沿线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增强他们对“一带一路”的认同,可借助其最渴求的“和”文化元素,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华人华侨等多元主体力量,以新兴媒体、互联网等多样方式传播中国和平之声,借助“和平方舟”医疗救助、人道主义支持等方式向沿线人民彰显我们的和善品质,引发共鸣,加深他们对中国及“一带一路”的了解。

2.推动和平交往,增进信任友谊

一方面,要开展多元主体交流。以高层交流互访带动民间企业、社会组织及人民的交往合作,同时发挥孔子学院、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群体的纽带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机制平台的统筹协调。首先,建立专门部门负责沿线地区的人文交流,制定针对性的交流方案,完善交流过程中突发问题解决机制,防止突发问题引致信任危机。其次,推进智库建设,加强国别研究、针对不同地区选择相应的推进方法。最后,建立有效的人文交流评估机制,全面、针对性地考量民间交往现状,对人文交流欠缺之地及时调整方式。

3.坚持“人心和善”,达致民心相通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5]200,沿线人民疑虑情绪的消除需心意的相通,需“人心和善”的指引。一方面,个人对沿线国家政治、文化、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要有正确认知,充分考虑沿线人民的所欲所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另一方面,企业等主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加强与沿线国家务实合作的同时,注重与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妥善调节社区关系,充分尊重居民需求和企业内部员工的意愿,想他人之所想,切实推进让当地人民受益的民生工程,使双方人员融成一个集体。

“和”文化诠释了习近平有关新型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的义利观,是各国谋求更高定位、更高水准、更高境界的过程。“五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更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20]然而,它所要实现的宏伟目标决定了其不可能一帆风顺,这便需要秉承与世求和平,与物求和谐,与人求和睦,与心求和善的处世方法。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Happy Afternoon Tea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