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思想初探

2018-01-01张莎莎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思想工作

叶 政,张莎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现代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提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这不仅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而且为探索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路径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的坚实根基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前提,也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的根基所在。始终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前途走向。这一认识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精华的提炼和对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国内外风云变幻局势的精准判断和现实考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晚年阐明了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常常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社会存在起到重大的影响。列宁申明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对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2]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以失败告终告诫我们决不能在关乎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上模糊不清,决不可教条式地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决不能放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我们曾错误地估计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破坏,这是片面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没有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的结果。在国际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国家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追溯原因虽有多方面,但其中一个重要根源是苏联、东欧各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教条和僵化,执政党逐步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在新的历史时期,“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看到了意识形态的强大价值导向性和行动导向性,若被不良势力操纵,恶意煽动群众,将会对社会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殷鉴不远,在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止和松懈,重任在肩,忧思在心,行动在前,必须以实际行动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所具备的独特的导向、辩护、批判、整合、教化等功能,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流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资源,它以一种软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社会成员,能够有效凝聚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方面逐渐趋向融合与团结。当今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环境急剧变化,不同群体的利益碰撞,西方文化的渗透,国内思潮错综复杂,加之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多样文化迅速传播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观念极为活跃的时代。因此,党必须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有效驾驭多样社会思潮的影响,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现实影响力。

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的核心意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程度,是衡量意识形态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也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的核心意蕴。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交互性和实时性决定了人民不再只是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单向受众,同时也是积极的传播者。因此,我们所传递的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必须是贴近群众,贴合实际的,必须是真正符合人民生活实际和现实诉求。如此才能使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不断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心认同并向自己的周边群体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4]利益是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意识形态是利益的理论表达形式,“‘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意识形态能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关键就是能否代表并且引导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指出:“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被广大无产阶级认同并成为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根本原因就在于揭示了无产阶级被压迫被奴役的根源,并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解放自己的途径,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光明前景。因此,一种意识形态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同与接纳,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是否反映人们的诉求,取决于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治理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革命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并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扎根人民群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思想致力于把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人民对建立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的愿望;邓小平理论聚焦于如何让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现实诉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了在世纪之交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积极回应人民需求,指明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求真、务实、奋力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一直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更是要及时反映处于新的时代境遇下的人民现实利益诉求,以解决人民最根本迫切的利益需求为价值导向。同时还需进一步夯实意识形态治理的物质基础,“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7]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教育领域公平、医疗领域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和解决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更有获得感,对民族、对国家更加有信心,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更加向往和憧憬,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大众化程度稳步提升。

三、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的建设策略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意识形态工作若要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就必须适应新形势,立足新时代,创造新方法。当前,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最突出的时代大背景是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8]。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意识形态传播和斗争的重要阵地。这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也加速重构了信息传播和接受的方式,信息传播方式逐步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发布过渡。我们应深刻认识在网络化境遇下受众对象的思想动态变化和新的价值诉求,探索具有时代气息的意识形态建设策略。

首先,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科学的理论需要科学的表达,理论的表达方式能否被大众所接受,极大地影响着理论内容的接受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并践行着“讲短话”“讲白话”的理念。例如,他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用聊家常的方式提醒干部“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人自己才知道”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选择的特定性。网络流行语和接地气的口语化表述,正越来越多地进入主流媒体和领导人的话语体系之中。从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文章、新闻报道、文艺作品的主动关注度和普及率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存在着语言晦涩、程序化模板化的话语表达问题。因此,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和叙述方式应结合时代特色,赋予生活气息,以精简的语言、明快的文风表达理论的真正内涵,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深化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获取最大限度的理论认同。

内容和形式高度融合方为美。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必须注重表达方式的创新,体现民意心声。实践证明,意识形态的话语模式渗透或控制社会的效力,与日常话语模式的契合度呈正相关关系[9]。表达方式的亲和力赋予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春风化雨般的特质,人民也会借此表达方式进一步实现他们的生活逻辑,重塑新的生活规范。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表达方式上,要注意情理交融,要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引导人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增强其鉴别力。对于人民群众一时存在的思想困惑和心理情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的情况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言怨气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10]要以轻松亲切的方式释疑解惑,通明事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涵以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方式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贯穿于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

其次,注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能力提升,创新拓展传播载体和途径。“媒介即意识形态,信息就是影响力。”[11]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以信息的存在和传播为载体的。在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的结构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发挥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10]互联网的匿名性、开放性、即时性和跨越时空的互动性,使个体的话语权和发展空间都得到了拓展。这为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新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

传统媒体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宣传渠道,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强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传播周期长,信息更新不够及时的劣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4]。当今的网络媒体传播时效快,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尤其当社会突发事件爆发时,网络媒体信息更新速度惊人,思想引导能力强。但正因此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以虚假消息传播、恶意点燃民众情绪爆点为手段,以制造社会恐慌与内部分裂为企图,易造成舆论不实、谣言满天飞的状况。社会热点浪潮的频繁更迭加之部分不良媒体的推波助澜,混乱零散的信息不断冲击着民众的价值观念,倘若权威主流媒体长期处于舆论场的“失位”状态是极其危险的。因此,传统媒体要积极借助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抓住时机,把握社会新闻发展节奏,引导舆论向良性轨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7]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都应担负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发文讲求政治导向,定期做好正面宣传,在热点问题或突发性事件爆发的时候,勇于发声澄清虚假信息和谬误,稳定民众情绪,共同打造主流意识形态正向舆论场,线上线下同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四、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的外部支撑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意识形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好包括党政系统、学校教育及社会各界在内的多方参与和协同配合,以期形成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和整体功效,这也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治理思想得以顺利贯彻落实的强大外部支撑。

首先,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主体作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4]各级党委尤其是领导成员,不仅要从思想层面重视高度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还要以大局观念进行部署、执行、考核,将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落实。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做到在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从组织上切实保证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陆续出台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标志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始全面实施。这些规定的出台,提出了可供量化的考核指标,并及时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列入对党组织监督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监督的重点,明确了加强党管意识形态这一重要原则,保证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发展。

其次,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为了谁的重大导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2]高校作为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必须加以重视。一方面,要统筹线上线下阵地资源合力,协力打造高校意识形态宣传高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生动翔实,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党团活动组织需精准谋划,提高教育针对性,避免实践教育的形式主义;校园网络媒介应发挥其生动活泼接地气的语言风格,提高主流信息输出频率,增强与学生互动,并及时传播正能量的人或有价值的热点事件。另一方面,加强高校各意识形态主体的责任和协作能力,形成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自觉。各责任主体要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划分,做到边界界定清晰,工作处理程序规范。通过工作前权责明确的制度划分,工作执行中的沟通及协作机制,事后的奖惩机制,科学有效地协同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最后,凝心聚力,发挥社会协同的强大统筹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4]。意识形态治理取得真正的实效和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需要包括社区、企业、社会团体等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合作,形成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社区作为党和政府传递落实政策和传递民情的基层一线,应充分发挥其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优势,在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开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传和弘扬,在最贴近民众生活的地方把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到群众心里。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应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使之成为企业员工广泛认同并为之奋斗的方向。同时,企业要积极抓好党建工作,科学开展党员活动,加强党员教育,铸就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纪律保障,为企业发展把关定力。社会团体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协调公共事务,维护民众权益方面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社会团体在满足人们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还须在日常的活动组织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工作机制,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吸引、凝聚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尤其要高度重视发挥社团理事、领导者的社会影响力,发表正面言论,做好正面宣传,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

当今时代,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新时代召唤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治理的思想对现实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滴水穿石的韧劲,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不断将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向前推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我国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思想工作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