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作战的军人体能实战化训练探讨

2017-12-31沈震王雷

军事体育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组训受训者军人

沈震,王雷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基于城市作战的军人体能实战化训练探讨

沈震,王雷*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训练内容、方法、环境和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拓宽训练思维、优化训练内容、优选训练方法、营造训练环境和提高考核标准,促进部队军人体能实战化训练水平的整体提升。

城市作战;军人体能;实战化

从近几场局部战争足以看出城市作战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城市作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军人作为战争的主体,其体能素质必须要适应未来城市作战的能力需求。实战化训练是当今我军体能训练的总要求,全军对实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为部队组织军人体能实战化训练提供了理论支撑。军人体能实战化必须要改变以往“重考核轻应用、重基础轻专项、重个人轻集体”的训练模式,要从内容、方法、环境和标准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军人体能实战化水平。

1 拓宽军人体能训练思维

拓宽军人体能训练思维,就是要扩大军人体能训练的视野,将其他学科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形成军人体能训练与实战化训练相融合的思维模式,是研究军人体能实战化训练的前提。

1.1拓宽组训者思维

依据近几年城市作战的局部战争,分析城市作战不同阶段军事行动,从中总结归纳出城市作战对军人体能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拓宽组训思维,使组训者在军人体能训练与实战化训练相融合。一是组训者应不断丰富其军事体育组训的相关理论体系,提高科学化训练意识;二是通过收集文件资料,结合本单位的人员及作战任务的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理论设计可行的训练方案;三是参考美、俄等世界军事强国的相关做法,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来丰富和拓展训练思维,进而形成一些适合我军体能训练与实战化相结合的训练思路;四是与兄弟单位就某一具体城市作战问题进行研讨,以未来战争为导向,以作战任务为牵引,以实战化训练为背景,不断充实体能训练内容体系,实现提升军人体能实战化训练水平的目标。

1.2拓宽受训者思维

受训者应积极融入到训练的整个环节当中,而不应作为被动者置身事外,一是应掌握军事体育相关的动作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并能够在体能实战化训练过程中积极思考,从思维层面上做到角色互换,为组训者提供可行的训练意见与建议,不断提升训练质量;二是应着眼于未来城市作战战场需要,结合自身的岗位能力需求,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素质,这些能力素质在平时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得到提高;三是充分认识到体能水平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变思维模式,做到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做到行为与思维相匹配。

2 优化军人体能训练内容

军人体能训练内容关系到训练的效果和能力提升的水平,当前部队还未完全改变“练为考”“练为看”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考核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就是基层部队的组训者不知道该如何设置训练内容,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2.1由必考向必训和选训转变

新军事体育训练与考核大纲对不同类别和不同性别的人员作了详细的规定,但目前部队半年考核及年终考核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导致部队错误地将考核内容视为重点训练内容,而大纲所要求的其它选训或必训内容很少训,甚至不训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军人体能实战化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能基础,否则将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所以,训练内容除了必考之外,需加大其它必训和选训内容的训练力度,在部队整体体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可适时地安排一些与城市作战相关的实战性体能训练内容,从而提高体能训练的实战化水平。

2.2由依托训练器材向适应城市作战环境转变

当前部队军人体能训练依旧依靠训练场来组织实施,当然,一些基础的训练科目是可以依托训练场来完成的,但不能一味地依赖训练场,要时刻认清训练场只是训练的开始,最终是要从训练场走向战场,打赢才是训练的目的。我们可以依据各军兵种专业特点来制定一些实战性的训练内容,尤其是要结合城市作战的主要行动及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不同距离的急行军、协助攀登、攀岩、攀 越障碍和野外生存等,不仅可以丰富训练内容,也可以大大提升受训者的训练热情,同时提升实战化氛围。

2.3由提升身体素质向提升身心适应能力转变

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五个方面,但城市作战不仅需要这些基本的身体素质,同时也需要能够适应瞬间突发的各种情况、不同的环境以及在各种干扰下有效完成作战任务的身心适应能力,毕竟信息时代的城市作战可能发生在地理空间,也有可能是外太空和网络空间,还有可能是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化军人,就必须具备随时能够应对未来城市作战的身心适应能力。基于此,各军兵种应根据自身兵种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身心适应能力的训练比例,以此来不断提升军人的身心适应能力。

3 优选军人体能训练方法

在常态化体能训练中,相同的训练对象和目标,不同的组训者会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尤其是在基于城市作战的基础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阶段,应科学合理运用训练方法,否则将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因此,如何从众多的训练方法中优选出适合训练对象、实现训练目标的训练方法至关重要,科学的选择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训练的效果。

3.1科学制订军人体能训练计划

城市作战对军人的整体体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是有效提升军人整体体能素质的前提。军人体能训练计划是对未来军人体能训练过程的一种预先的设计,也是组训者和受训者进行体能训练的依据。一个好的训练计划对于受训者成绩的提升以及身体的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调查走访得知,目前大部分基层单位基本上能保证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能训练时间,但训练内容安排缺乏科学性,有的一天两个5000 m跑,有的连续几天器械练习,还有的除了俯卧撑就是仰卧起坐,不仅内容单一而且效果不明显,所以在制订训练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到受训者身体变化及负荷刺激与适应的规律,要考虑到训练内容安排的全面性,做到训练负荷的合理控制、各部位训练内容穿插安排,给机体留有休息和恢复的时间,遵循刺激—适应—再刺激—再适应的训练规律,刺激与适应之间是需要超量恢复的,否则将达不到训练的效果。

3.2采用个体负荷刺激与多种训练手段相结合的训练方式

在基于城市作战的常态化体能训练中,由于受训者的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训练中如果选择中间的负荷就会存在“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情况,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今天我们做三组俯卧撑,每组30个”,而受训者听见后第一反应可能会对此训练安排产生厌恶的心理,这样就会难以实现训练效果。并在训练的过程中可能会降低标准从而从潜意识里产生尽快完成规定数量的想法,如果组训者能够在训练设计中既考虑受训者的个体差异性,又考虑受训者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达到训练的目的性,就需要采用个体与训练手段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实现训练的目标。如同样是俯卧撑训练,我们可以采用徒手的、原地的、变异的、双人的和集体的等多种训练手段,提高受训者的积极性,使得整个训练过程变枯燥为有趣,在负荷安排上,采用个人极限练习,使每名受训者都达到自己最大的负荷刺激效果,从而可以使受训者得到全面提高。

3.3充分发挥角色轮换的激励作用

在常态化体能训练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见一名组训者带领一群受训者进行训练,由于受训人员数量较多,组训者无法及时掌握每名受训者的身体变化情况,且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受训者也会丧失训练热情,如果长期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将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城市作战的特点和对军人的能力需求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要充分借鉴与发挥广大受训者的智慧,适时进行角色轮换,使受训者真正融入训练当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训练的积极性,对训练效果的提升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4 营造军人体能训练环境

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开展训练,是军人体能训练实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环境设置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十分关键,特别是在针对城市作战的军人体能训练过程中,就是要瞄准城市建筑物结构、街道分布、障碍设置等特点来营造实战化的训练环境。

4.1积极改善基础训练条件

据调查,我军官兵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以及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水平并不乐观,游泳、攀登、格斗、通过障碍等军人体能实用技能水平尚不高,适应特殊作战环境所需的抗缺氧、抗高寒、抗眩晕、抗高温、抗高湿、抗载荷等能力亟待提高,扭伤、慢性劳损、骨膜炎等常见训练伤病发生率偏高[1]。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军事体育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密切相关,作战部队旅(团)级以下单位体育训练场馆建设和相应训练设施配套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军事训练内容单一,训练效率低下,这与我军军人体能训练的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基层作战部队应主动作为,自建或向上级申请建设体育训练场馆和配发相应的体育训练器材[2]。

4.2加快建造实战化训练场地

曾经有专家指出,实战化的标志是对抗,唯有对抗才能体现实战性。对于军人体能也是一样,在改善基础训练条件和营造专项训练场景的同时,应注重加快建设相配套的训练场地,尤其是需加快建造用于针对城市作战军人体能训练场地,如依据城市建筑物结构、街道分布、障碍设置等特点建设相应的对抗训练场地。

4.3努力营造身心适应的模拟训练场景

体能训练最终是通过考核和实战训练来检验的,在城市作战过程中,体能又是必须是结合武器装备的实际操作才得以呈现,目前基层部队已逐步重视实战化体能训练,但与之相匹配的场地和设施还有待建设和完善。在人与装备、人与环境等结合方面不仅需要实战化的训练场地来检验其体能水平,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可供受训者模拟城市作战训练的战场模拟系统,使受训者身心适应能力在训练模拟过程中得到提升。

5 提高军人体能训练考核标准

考核是检验训练效果的方式之一,在指引军人体能训练侧重点的同时,对部队训练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考核标准的设置,在检验部队训练效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作战体能考核标准的设置,需结合城市作战的特点及作战行动来设置,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转变。

5.1考核对象由单兵向协同转变

城市作战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单兵的综合身体素质,更多的是需要班组协同作战能力。而目前我军考核对象主要还是以单个军人为主,考核班组协同的较少,我们应逐步改变这种考核模式,借鉴国内外大型军事训练比武考核里的内容设置来构建考核内容体系,不仅要考单兵的体能素质水平,还要考班组协同作战能力水平,从而可以全面检验一个单位或一个战斗班的整体体能、技能、智能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素质。

5.2考核形式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变

现在通用的考核形式是将参考对象划分为若干组,每组考核一个科目,然后转入下一个考核科目,这样的考核模式也许是为了节约考核时间,提高考核效率,但却降低了考核的标准,因为战场需要的是“连贯动作”而不是“分解动作”,只有尽可能地把考核内容串联起来,才能够最大强度的检验训练效果,从而使训练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实战。如考核单兵在城市作战中攀爬能力时,可以结合大强度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超越障碍等能力来综合考量,从而使考核更加地贴近实战,同时,也将对部队训练重点与方向的把握起到一定的指旨作用。

5.3考核场地由训练场向模拟战场转变

以往考核场地都是依托营区内相关场地器材设置的,这样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检验受训者的训练水平,但从实战的角度来看则不然,我们知道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而人在特定的时刻或濒临绝望的时候才可能激发其潜能,这是在战场上经常会看到的场景,在实际生活中亦是如此,所以不仅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需强调实战性,在考核阶段更要注重实战性,如可设置一个陌生的城市地域,将考核的内容以任务的形式来下达给考核对象,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受训者的能力水平,同时也可以检验受训者的能力运用水平。

5.4考核机构由临时组建向专业机构转变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前一训练阶段的训练成果,其实也是属于训练的范畴,以往考核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排名,尤其表现在单位与单位之间,所以考核期间弄虚作假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几年考核的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还未完全得到扭转,现在的考核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并对前一阶段的训练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制定更加合理的训练计划,以此来不断提升训练水平,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考核组成员不固定,从而导致不同单位考核成绩的“标准值”不同,因为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其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也有可能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基于此,就必须在各大单位组建一支专门用于考核的队伍,以此来尽可能统一考核标准,从而保证考核成绩的信度和效度。

[1] 《军队军人体能训练改革研究论证》课题组.关于推进我军军人体能训练改革的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5,34(1):23—28.

[2] 林建棣.加强军人体能训练条件建设的思考[J].军事体育学报,2016,35(1):1—3.

DiscussiononActualCombatTrainingofSoldiersBasedonUrbanCombat

SHEN Zhen,WANG Lei

(Basic Education School of Military Commanders,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Combat training has become the general idea of current military training and general requirement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paperanalyzed from thinking, content, method, environment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put forward by widening the thinking training, optimizing training contents, train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the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assessment standards,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fitness level of combat training troops.

urban campaign; military fitness; actual combat

全军军事类研究生资助课题(2014JY169)

2017-03-25

沈震(1986—),男,江苏江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人身心素质训练理论与方法。*通信作者:王雷 (1963─),男,河南郑州人,教授。研究方向:军人身心素质训练理论与方法。

G804

:A

:1671-1300(2017)02-0113-04

猜你喜欢

组训受训者军人
军人母亲
网球训练中多球训练法的实施探索①
军人脚上的“路虎”——作战靴
如何延缓队列训练中的疲劳现象
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军人就该这个样
机务士官组训能力培养研究
军人伪装效果逆天
基于微格教学的士官组训能力培养构想
基于实战化的士官九度培训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