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训练阶段运动损伤的预防路径

2021-01-08程活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8期
关键词:受训者体育训练教练员

程活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一、引言

体育训练阶段经常会发生陈旧性再次损伤和突发性运动损伤等,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受训者在训练阶段出现损伤的概率,需要对受训者加强正确指导,使其不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为有效预防在体育训练阶段发生运动损伤,需要教练员以及受训者充分认识到引发运动损伤的多项原因,并结合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使体育训练更加合理与科学,并在体育训练期间合理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基础上,有效提升受训者身体素质以及竞技战术。

二、体育训练阶段引发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引发一般损伤的原因

在体育训练期间,引发受训者出现一般损伤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未充分的做好准备工作。为确保体育训练在开展期间更加有效与安全,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训练前做好准备工作。通过合理的、充分的训练准备活动,可有效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加以刺激,并使系统保持兴奋状态,增强活动功能,让受训者逐渐的过渡到紧张活动状态。受训者若在训练之前未充分的做好训练准备,将不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实现统一协调,在进入到紧张运动环节后其肌肉组织就会存在延展性不佳、力量不足以及弹性较差等问题[1]。同时,如果受训者不能在训练环节融入训练准备活动,进入到正式训练阶段后会不能有效改善高负重部位功能,而在运动功能全面恢复前就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或者在训练期间出现速度过快或用力幅度偏大等情况,也容易引发肌肉拉伤,还可能有扭伤关节。②生理、心理状态不佳。在体育训练期间,若受训者自身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欠佳,就容易在实际训练期间出现运动损伤情况。比如受训者因为休息不充分、睡眠质量较差、动作准确性较低、肌肉保持疲劳状态、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伤病刚恢复等原因引起运动损伤。另外,运动损伤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受到心理状态影响,比如受训者保持着低落的情绪状态,在实际训练期间也不会保持高昂的训练参与性,那么受训者犹豫、畏惧、胆怯等心理就可能造成运动损伤。③和解剖生理特点相悖。体育训练期间,如果和解剖生理特点相悖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问题出现,比如受训者肩周肌腱以及周边组织存在摩擦或挤压作用情况下,会使局部组织保持弱势地位,在训练期间很容易受到外力作用影响引发运动损伤问题。

(二)引发肌肉损伤的原因

体育训练期间,引发受训者出现肌肉损伤问题的原因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突然用力。受训者在训练中突然用力,其主要基于杠杆原理。比如受训者在撑竿跳训练期间,需要身体保持较高协调性,并且在跨越栏杆的时候上身需要灵敏的向前移动,保证大腿可以先和地面接触。同时受训者起跳期间脚步需要快速蹬地,并在运动全程使身体时刻都能够当作支撑点,也就是体现出杠杆原理[2]。就医学解剖层面分析,人体肌肉附近短力臂作用力会明显比反作用力低,这促使肌肉会积蓄较大力量,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引起肌肉损伤情况出现。②超负荷运动。经相关调查显示,如果受训者在体育训练期间存在过高的运动强度或过大的运动量,都有可能造成肌肉损伤问题。体育训练期间,若教练员不能科学的对运动量进行编排,有可能使受训者出现机体疲劳,降低个人身体素质,并会因过度使用肌肉引起肌肉瘫痪问题。③生理性变化。受训者长时间的体育训练会使肌肉体积扩大,而在肌肉体积变大之后肌肉附近的筋膜会存在弹性不足问题,在肌肉工作之后小血管会因大面积扩张使肌肉血液流量增大,进一步增加肌肉体积,此时肌肉组织将保持缺氧状态,引发细胞内环境改变,并产生乳酸,体液经毛细血管逐渐渗入就会引起肌肉水肿,并使肌肉间隔压力进一步扩大,影响到血液循环,同步在间隔内肌作用发挥下牵引骨膜,引发炎症,使受训者出现疼痛感[3]。

三、体育训练阶段运动损伤的预防路径

(一)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

为了避免在体育训练阶段发生一般性运动损伤或肌肉损伤情况,需要在训练之前充分、合理的做好准备活动。在实际训练之前,教练员需要结合受训者即将进行的训练项目或比赛内容等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同步配合做好前期准备。针对体育训练所制定的前期准备需包括两点,分别是普通性运动相关前期准备以及专项性运动相关前期准备活动,以确保所开展的准备运动内容与具体体育训练内容保持统一。同时,要着重针对体育训练当中易引发运动损伤的相关部位做好加强与拉伸工作。需要注意,前期准备活动也要遵循适量原则,并结合训练场地、实时气候条件以及比赛情况等合理制定并适当调整准备活动计划。通常情况下,在室外温度相对较低、训练时间比较长、训练程度相对较高、受训者精神度不足时,需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将准备活动时间延长,若相反,就要适当缩减前期准备活动时间。在准备活动开展中,要注重采取循序渐进方法,通常最好的准备活动效果是受训者达到轻微有汗或身体开始发热状态。如果受训者身体有旧的运动损伤,要注意在准备以及训练期间高度关注相应部位,并可采取间歇式训练模式,以免使受训者损伤部位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

(二)加强医务监督

在体育训练当中,发生运动损伤情况很难全面避免,所以为最大程度预防运动损伤,并将损伤程度降至最低,需要对受训者加强医务监督,定期检查并评估受训者实际身体状态,以确保教练员在组织训练期间可结合每位受训者实际身体状况,科学、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4]。对此,可按照一定周期组织受训者检查身体,以及时掌握受训者身体所存在的异常,结合相关情况及时调整与改善受训者在训练中的技术动作、训练强度以及负荷等。一旦受训者受伤,要动态做好医务监督,结合监督数据明确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进而逐步提升运动训练效果。

(三)训练期间适当放松

不管是哪一种体育训练,都会有相应的负荷上限,为了不使受训者在训练期间出现超负荷训练情况,需要注意在训练期间适当的安排受训者放松休息,合理控制休息时间,在身体机能得到一定恢复之后再投入下一训练环节。不同的受训者保持着不同的体能储备与身体素质,同时也有不同的负荷承受力。受训者经过一定时间的放松调节,有助于使因运动训练保持紧张状态的肌肉逐渐放松,恢复到平静状态。

(四)控制好运动强度

在体育训练期间,受训者自身要了解自己所能接受的运动强度极限,在训练期间若觉得自己可以掌握并适应相关训练强度,可适当地在现有强度或难度下作出部分上调。因为机械式训练时间过长,无法有效提高受训者体能及技术水平。不过需要注意,训练强度或难度的增加都要保持在自身所能承受区间之内,若盲目挑战个人极限,非常容易引起运动损伤。通常情况下,受训者到了体育训练后半段,个体机能会明显下降,同时生理方面也会发生一定改变,比如训练中受训者的训练动作变缓,同时动作开始机械化[5]。此时教练员要注意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受训者出现有关生理变化,就要及时对训练方案作出调整,促使受训者实际受训强度和个体生理状态更加匹配,并更高效的完成技术动作。

(五)科学调配运动营养

为了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有效规避运动损伤,除了要求受训者科学掌握相关运动机能以外,还要了解一些运动营养有关知识,为受训者提供合理化营养支持,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个性化运动营养方案,不断增强受训者身体素质,促使受训者加快体能恢复,结合身体所需合理补充营养。在运动营养调配期间,需要注意不同营养物质的搭配可能对受训者身体素质产生影响,在选择营养物环节要注意合理,并且保持适宜的摄入量[6]。若营养摄入不足,会使受训者不能全面发挥机体功能,而若营养摄入过多又会增加受训者身体负担。所以科学、有针对性、合理的运动营养搭配才可有效的支持受训者身体健康。在体育训练期间,教练员要掌握一定医疗保健知识,结合受训者运动意识、运动情况等教给其正确、科学的运动方式。另外,要注意按照一定周期向受训者传递科学、正确的医疗卫生知识以及运动技巧等,如果频繁出现运动损伤情况,要加强全面分析,立足营养搭配层面做好预防控制工作,以最大程度减小运动损伤引发的负面影响。

(六)强化心理指导

人体生理健康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情绪健康、心理健康等因素影响,若在体育训练期间受训者存在消极、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除了会影响受训者个人睡眠质量以外,还会对其心血管系统运行状态和呼吸功能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在实际训练阶段,教练员需注意多和受训者沟通,及时了解受训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加强心理疏通,以消除或缓解其消极、负面情绪。在受训者保持心理健康基础上,才能在运动训练期间不断增强意志力,进而深层次激发个人运动潜能。

四、结语

体育训练阶段出现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而要最大程度规避出现运动损伤,并有效降低运动损伤危害程度,保障受训者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需要教练员关注科学、全面地分析体育训练期间常见的各种运动损伤类型以及引发运动损伤的原因,同步采取有效策略规避并预防发生运动损伤问题。除了本文所提出的体育训练阶段运动损伤相关预防路径,还需要教练员积极结合日常训练活动实践,不断创新与总结更多有效的运动损伤预防方法,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措施,维护受训者身体健康,促进其运动技能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受训者体育训练教练员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网球训练中多球训练法的实施探索①
如何延缓队列训练中的疲劳现象
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体育训练中的兴趣与培养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印度:将招收女战机飞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