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构建精教活学课堂研究
2017-12-29顾春萍
顾春萍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视角,构建学生喜爱的精教活学课堂。教师要激活经验本源、让学生的学习自然发生,探索知识本源、让学生的智慧自然增长,凸显结构本质、让学生的认识结构更完善,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学生视角;数学课堂;精教活学;经验本源;知识本源;认识结构;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5-0028-02
数学是研究模式和规律的科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视角,构建学生喜爱的精教活学的课堂。教师要找准学生思维发展的生长点,丰盈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引领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让学生的数学智慧得以生长,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天性是生动活泼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不断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成人有区别,有些成人认为很浅显、想当然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却可能有一定的障碍。所以,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构建学生喜爱的精教活学课堂。这不仅能让学生收获知识与技能,更能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使数学智慧不断增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和谐统一的,相互促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把形象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抽象、提炼为新的认知,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在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师生共同经历智慧的成长,数学课堂的宽度和深度得以拓展。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视角,着力构建教师“精教”和学生“活学”的精教活学课堂。
一、激活经验本源,让学生的学习自然发生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数学教学只有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经验,以学论教,应学而导,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自然发生。
1. 激活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建立在已有认知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的,是把认知经验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并不断抽象、内化、完善为新的认知结构,把经验表象抽象为知识表象的建构过程。教师引领学生认识新知,需要让学生激活和再现已有的认知经验,然后向更深层次的学习迈进。比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设计如下准备性练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平面图形来进行面积计算?就这样,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图形等积转化的知识基础,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课的学习。
2. 激活已有思维经验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积累学习过程中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数学思维的发展。而数学思维经验,则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重要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有意识地激活学生已有的思维经验,引领学生学会思考,自觉运用已有数学思维经验,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比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比较小数大小”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师出示情境例题:“买1副三角尺0.6元,买1本练习本0.48元,三角尺和练习本,哪个贵一些?”师:“请问,这道题需要我们解决的是什么数学问题?”生:“要解决的是比较0.6和0.48这两个小数的大小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应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抽象成数学思考,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把0.6元和0.48元分别转化成6角和4角8分,再对它们进行比较,所以学生得出结论0.6>0.48。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小数的意义和组成方面进行比较,0.6是6个0.1,也就是60个0.01,0.48是48个0.01,所以0.6>0.48。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观察每一位上的数,抽象成数的大小比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和思维经验,然后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二、探索知识本源,让学生的智慧自然增长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所教的东西必须联系它的本质特性和根源,就是说,要通过它的原因来教。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也要让学生知晓知识的来龙去脉,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理解知识的本源,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1. 探寻知识的发生源头,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往往喜欢追寻产生的源头,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进行认知。同样,认知数学知识也存在这样的普遍规律,所以学习数学知识时,应积极探寻:这个知识是什么,来自哪里,它是怎样产生的。比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负数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通过知识的发生引领学生深入认识负数,让学生从负数产生的源头出发,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学开始时,教师设计了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情境引入新课。师:“伴随着熟悉的音乐,我们一起走进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让我们看看几个城市的气温。”课件分别出示南京、上海、哈尔滨等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学生读出这些气温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海的4摄氏度与哈尔滨的零下4摄氏度,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以0摄氏度为分界线,上海的4摄氏度比0摄氏度高,而哈尔滨的零下4摄氏度比0摄氏度低,一上一下,正好相反)。师:在数学上,如何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呢?在此基础上,引領学生认识零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通过这样的探索,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会产生负数。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意义刚好相反的两种量,那么怎样来区分这两种量,就成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动力,学生就产生了学习负数的动机。这一探索过程让学生们懂得人们往往用正数表示一种数量,用负数表示另一种数量,从而深化了数感,不仅知道了负数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还知道了它可以用于哪里。
2. 沟通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由此及彼,不断深入理解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系统化的认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而不断提升思维品质。比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引领学生一方面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联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它们之间的区别。认识分数时,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切入,呈现的都是真分数。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有时是较大的数与较小的数相比,得到的结果就不一定都是真分数。真分数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假分数是指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侧重于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注重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联系和区分。
三、凸显结构本质,让学生的认识结构更完善
对于学生来说,将新的认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将新知和旧知同化、完善为新的认知结构,就是学习的最终意义。学生对知识概念之间的认识越清晰,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得越透彻,所形成的认知结构也就越牢固。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着重引领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的关于“比”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的知识形成脉络,进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研究模式和规律的科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突出学生的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找准学生思维发展的生长点,让学生参与知识研究的活动过程,丰盈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引领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更深层次。数学教学要把教师的“精教”和学生的“活学”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智慧不断生长,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