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途径
2017-12-25徐明娟
徐明娟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介绍如下四种途径:在倾听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引领中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在思考中锻炼学生的阅读品质;在体验中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低年级 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58-01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树立积极、主动的习惯培养意识,促进学生在这一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体会。
一、在倾听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到识字量、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制约,因而让他们完全自主阅读不太现实。对此,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着力点放在了拼音和识字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启蒙和发展。笔者认为,根据低年段学生的学情,教师应充分发挥范读的示范引领作用,采用听读的形式,在学生阅读习惯的起始阶段“扶一把”“送一程”,有助于学生在倾听教师充满节奏和感情的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第三册第二单元《天鹅、大虾和梭鱼》《小猫刮胡子》等课文时,在每节课的课堂伊始和尾声阶段,笔者总会手捧一本儿童绘本或动漫杂志,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读一段童话故事,然后将读过的书放到教室前面的书架上。在下一节课上,笔者会问:“猜一猜,今天老师又看到了什么好听的童话故事呢?”从而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在课间去翻阅、讨论和交流,锻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讲一讲的能力,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二、在引领中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跟读是从听读过渡到自主阅读的必然环节,也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部分。在实施跟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充分的耐心和饱满的爱心去对待,克服急躁、功利心理。朱熹有云:“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开展跟读活动的同时,教师还要为一部分读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领着同学一起阅读,以便有效地唤起其他学生的阅读热情。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当上“小老师”,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在领读与跟读的角色转换中,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语文S版第二册《春雨的色彩》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轻声跟读,边听边手指课文,看谁听得最认真,指得最准确;接着让同学们自由读、分小组读,会读的给不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棒;最后点名部分学生领读部分片段,并提出:谁愿意和他比一比?谁读得好?在多样化的跟读形式中,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三、在思考中锻炼学生的阅读品质
徐特立先生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生有兴趣、有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之后,教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笔读”的良好习惯,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笔圈一圈、划一划、写一写,在凸显生字、新词和佳句的同时,随笔记下自己的收获和疑惑,让思考融入到阅读中。同时,教师可以将笔读与小组合作的阅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带着自己的所思、所惑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集思广益,将阅读与表达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以教学语文S版第二册《快乐的小青蛙》一课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观的态度、勇敢地去面对困难,以及想办法战胜困难的内涵,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笔读的形式,边读边圈,划出“不急不慌”“奇怪”“赶紧”等重点词语,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继而组织学生围绕着这些词语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挖掘小青蛙的优秀品质如“自信、聪明、勇敢”等,收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养成了用笔记录的好习惯。
四、在体验中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
低年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是好学,但常常学得不够深入。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学习弱点,注意利用课文来提出恰当的阅读要求,从而推动学生逐步深入地品读课文,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最终获得阅读体验和感悟。
例如,教学语文S版第二册《这个办法好》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品读课文,一是引导学生围绕着课题展开质疑:“看了这个题目我想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里。”“我想知道这个办法是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说这个办法好。”……这些精彩的问题为学生的后继阅读指明了方向。课堂结尾,教师用“请你赞扬一下毛泽东,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赞扬他”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认真地品读课文。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授之以渔”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提高素养。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