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故事为数学课堂添趣味
2017-12-25陆晓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看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使得很多学生专注于数学公式、定义的背诵和套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丧失兴趣。基于此,教师可尝试故事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小学数学课堂添彩。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故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3-0067-02
【作者简介】陆晓文,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小学(南京,211500)教师,二级教师。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现象值得反思:小学数学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这使得很多学生专注于数学公式、定义的背诵和套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丧失了兴趣。基于此,笔者尝试采用故事教学方式,找寻数学课堂的生活味、情趣味,激发学生的思维风暴,从而为小学数学课堂添彩。
1.数学故事教师说——激起数学课堂趣味涟漪。
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难于理解、难以记忆。例如:在教学除法时,学生常常分不清被除数和除数。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通过编写故事,帮助学生区别被除数和除数。
教学伊始,教师以故事引入教学:在除法世界里有3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是被除数、除数和商,他们经常开着除法的“小车”出去玩。一开始的时候总是抢座位,他们都想坐在第一个位置,被除数说:“我经常是最大的,所以我应该坐第一个!”除数不服气地说:“我有时候和你一样大呢!”商也不服气:“我有时候比除数还大呢!”这可怎么办呀?每次出门都要争吵。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告诉他们:“就按你们名字的字数来坐吧,‘被除数的名字是3个字,那就坐第一个位置;‘除数的名字是2个字,就坐第二个位置;‘商只能坐第3个位置了。”
后来,除法的世界里又添了一位重要的成员“余数”,由于它来得比较晚,所以只能用一根链子在小车的后面添一个座位了。那么,“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的续写让故事更加精彩:“老师!我知道余数最喜欢谁!是‘除数因为他们名字都是两个字!”
综观这一教学案例,以故事为引导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乐趣。故事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逐渐形成数学思维。
2.数学故事学生说——激发数学课堂思维风暴。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时、分、秒”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时、分”后,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分不清时针和分针;有的分不清时针走动是数大格还是数小格,时针、分针混乱不清。如何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弄清楚时针和分针的特征呢?笔者鼓励学生自己试着编故事。
数学课伊始,教师就提出要求:让学生自编故事。第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从前有一个时间王国,里面住着一个国王,叫时针,还有一个士兵叫作分针。国王个子比较矮,年纪又大,所以走路很慢;士兵高高的又年轻,所以走得很快。这个王国有很多财富,所以国王时时刻刻都要巡视,没有休息。每当士兵巡视完一圈后,国王才走一大步。国王每天都要走两圈,从深夜走到中午,再从中午走到深夜。
这个简单的故事既表现了知识点的特征,又体现了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这些故事看似脱离课本,远离解题,也并非知识积累,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却能在讲故事中逐步提升。
3.数学故事共同编——激活数学课堂的方法宝典。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師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故事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新旧知识的链接,完善认知结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故事来理解数学知识。教学“时钟”单元后,笔者开始有意识引导学生用故事来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以此检测和巩固教学效果,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教育中所有提供的东西应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一种沉重的压力去负担。数字故事教学法具有色彩丰富、动画有趣、背景音乐出彩等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能够作为一面镜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